前段时间读了一本书,叫做《为什么我们会生气》。这是一本专门讲愤怒情绪的心理书籍。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感到特别欣喜,因为我发现虽然现在讲情绪的书籍有很多,但是大多关注的都是焦虑和抑郁情绪,很少有关注愤怒情绪的。 而愤怒实际上是更为普遍的情绪,如果管理不好,不仅会影响身心健康,还会影响人际关系。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种空缺。 这本书的作者瑞恩·马丁(Ryan Martin)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的热门TED演讲Why We Get Mad—And Why It’s Health在网上有很高的浏览量。 马丁在书中有段话特别触动我: 生气不仅是被允许的,有时也是正确的。有时候你绝对有权利而且应该感到愤怒。 这段话可以说很好地代表了他对愤怒情绪的观点和态度——愤怒是用于应对各种情况的正常反应,而且往往是健康的。 所以,这本书并不是要教你如何不生气,而是想让你意识到,愤怒其实是在提醒你注意某个问题。如果你对愤怒情绪有足够了解,懂得如何管理,你便可以在生气时试着将愤怒转化为识别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只能压抑、发泄或者自我消化。 虽说我自己在情绪管理上有比较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但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依然有很多收获。今天这篇文章,我就来和你同步分享一下我从中的收获。 01 生气的三个好处 我们先来说说生气的好处。是的,你没有听错,生气是有好处的! 正如所有情绪一样,愤怒之所以会存在,是因为它为人类祖先的生存提供了益处。 那么,愤怒的好处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愤怒可以为你做三件事,这些事对人类的进化史来说至关重要: 1)提醒你注意不公平现象; 2)赋予你力量去对抗不公平现象; 3)愤怒将你的状态传达给他人。 愤怒的产生源于我们大脑深处一个叫做杏仁核的组织。杏仁核通常被比喻为大脑深处的情绪计算机,它主要负责接收和处理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并启动情绪反应。 杏仁核在大脑结构中有着最深的进化根源。这是因为它为早期生物的生存提供帮助,通过恐惧来提醒它们注意危险,通过愤怒来提醒它们注意不公平现象。 所以,当你感到愤怒的时候,这其实是你的大脑在提醒你,你可能受到了不公的对待。 杏仁核在启动情绪反应时,你的身体会出现一系列变化,比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变得急促,这就是所谓的“战斗或逃跑反应”。 这样做是为了重新分配你的身体能量,让你有足够的力量去对抗不公平现象或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你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也会发生变化——出现愤怒的表情和姿势。 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是重要的交流工具,当我们做出愤怒的表面或者摆出愤怒的姿势时,实际上是在向周围人传递一个非常明确的信息:我很生气,你应该在与我的互动中谨言慎行,或者改变那些不合适的行为。 总之,一句话概括愤怒的作用和好处就是,愤怒能够在我们感知到自己的利益和边界受到侵犯时,给予我们力量去进行自我保护。 02 愤怒不等于暴力 既然愤怒是有好处的,那为什么大家都对愤怒抱有消极偏见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大家混淆了愤怒与暴力,也就是将愤怒与相关的暴力或者敌对行为等同起来了。 但实际上,愤怒和暴力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愤怒是一种情绪,暴力则是一种行为。 做为一种情绪,愤怒确实包括了想要通过肢体或者语言发泄的欲望,但这种情绪和实际的发泄行为是完全不同的。换句话说,尽管我们可能想通过肢体或者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愤怒,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不这么做。 愤怒仅仅是在提醒我们出现了问题,我们的利益或者边界可能受到了侵犯,但我们并不一定需要用暴力,或者伤害他人或自己的方式发泄情绪,而是可以采取一些不同的行为,通过对他人和自己无害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愤怒之所以会成为问题,给人际关系和自己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往往是因为我们不懂得如何正确管理和表达愤怒,以至于愤怒情绪发作得过于频繁,过于强烈,以及过于持久。 如果你既想充分利用生气的好处,又想避免因为生气而影响人际关系和自己的身心健康,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会管理自己的愤怒情绪。 03 “我们为什么会生气”模型 马丁在书中提到了一个“我们为什么会生气”的模型,这个模型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愤怒非常有帮助。 这模型告诉我们,愤怒是三个因素复杂交互作用的结果:触发事件,预生气状态,以及个体对情况的评估过程(如下图所示)。 触发事件 触发事件就是刺激你产生愤怒的原因。 引起愤怒的触发事件往往来自外部,这些外部事件刺激你产生愤怒情绪。它可能包括我们身边人的某些行为,它可能是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堵车),也可能包括一些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犯的错。 此外,记忆也可能成为触发事件,你所处情景里的某件事触发了与愤怒相关的记忆,而这个记忆引起了你的愤怒。或者,让你生气的不是记忆,而是由此引发的想象。 这些触发事件往往与这几类情况有关:不公平行为、糟糕的待遇,以及目标受阻。 大多数人在察觉到缺乏公平时会感到愤怒,在感觉到自己被欺负,不被尊重,或者发现受到他人欺骗时会生气。 有些人在自己目标受阻或着手的事情进展缓慢的情况下,也会生气。当人们试图达成某个目标时,无论那个目标多小多简单,那些阻碍他们的因素也会导致愤怒的产生。 预生气状态 “预生气状态”指的是,在那些触发事件发生之前我们已经处于压力状态。 这种压力可能是生理层面上的(比如劳累、饥饿、身体不舒服),也可能是心理层面上的(比如焦虑、紧张、挫败)。 在这种情况下,人会变得更容易生气。 比如,面对有些事情,我们一般可能不会生气或者不会那么生气,但如果我们此时已经处在预生气的状态,那么我们就很可能会生气,而且愤怒程度也会更严重。 这就是为什么人在开车的时候特别容易生气的原因之一。因为开车这个活动的性质就决定了它会激活一些预生气状态(急赶时间的焦虑和压力)。 评估过程 前面提到的两个因素(触发事件和预生气状态)并不一定会导致愤怒,因为愤怒的产生还需要经历一个评估过程,而这个评估过程最终决定着我们是否会生气。 评估指的是我们如何判断或解释我们所经历的事情。当我们面对一个愤怒触发事件时,我们必须先判断这个事件意味着什么。 评估过程可以分为两部分:初级评估和二级评估。 首先,我们会通过判断触发事件来确定是否有人做错了什么(初级评估)。如果认为触发事件是故意的,那么愤怒程度就会增加。 紧接着,我们还需要评估情况有多糟糕,以及我们是否能应对它(二级评估)。当我们认为情况的确很糟糕时,会愤怒得多。 这个评估过程带有很多主观成分,它往往与个体的认知和信念有关,因为不同人对于什么是错的,什么是不应该的,什么是不公平的存在着不同看法,而不同人对于“情况有多糟糕”的判断则很大程度取决于他们是否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 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比其他人更容易愤怒,很多时候都可以归结于遇事时他们所采取的不同评价风格。 04 愤怒的想法类型 那么,什么样的认知会使人更加容易生气呢? 马丁经过调查和研究,总结出了五种最为主要的愤怒想法类型:过分概括化、过度苛责、错误归因、灾难化和贴挑衅性负面标签。 1)过分概括化 该类型的想法比较容易被辨识,因为这里有一些标准的词语可以寻找:总是、从不、每一个、没有人。 过分概括化会引起愤怒,是因为你把一个孤立事件当作了一种模式来应对。在你心目中,当下的某一糟糕情况不再是那一刻发生的孤立事件,它已经成为一种长期的、重复出现的情况。 比如,在你遇到红灯时对自己说:“为什么我每次都要遇到红灯?”或者同事忘了做什么事的时候,你说:“她总是这样!”这些都是过分概括化的例子。 2)过度苛责 当人们把自己的需求和欲望置于其他人的需求和欲望之上时,就是过度苛责。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未被满足的愿望,比如路人开车的速度比我们希望的慢,服务生让我们等待的时间比我们希望的长,或者我们的同事对待工作的态度不专注,做不到我们希望的那样......当我们感受到这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和欲望时,就会产生愤怒。 过度苛求往往与“应该思维”有关,也就是我们头脑中那些不成文的规则,比如人们该不该做某事,此事该不该花费这些时间,以及我们该不该得到这个结果等等。当现实与我们所认为的规则不一致时,愤怒往往就会随之而来。 3)错误归因 当人们错误地解释因果关系或分配责任时,我们称之为错误归因。 错误归因有很多不同的情况。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就是,把负面的事情解释为别人故意造成的。这个时候,我们当然很可能对自己认为的责任者发怒。 4)灾难化 灾难化是指我们把事情放大,或者以高度负面的方式给事情贴标签。例如,你经历了一个相对较小的挫折,但是你的反应是:“我这一整天都被毁了。” 这种灾难化的倾向让人们更难感觉到自己可以应对负面事件。当你把刺激的结果解释为灾难性的时候,你就会开始觉得失去控制。你开始觉得这个世界在和你过不去,而你却无能为力。 5)贴挑衅性负面标签 当我们以非常负面、煽动性或残酷的方式给人或情境贴上标签时,我们会变得更愤怒。 当同事未能按时完成一个项目时,你可能会给他们贴上“完全没有价值”的标签。当你在开车时,有人挡住了你,你可能会称他们为“傻X”。这些标签加剧了我们对负面事件的愤怒。 这里值得说明的是,导致愤怒的那些想法未必是不合逻辑的或扭曲的,有些情况下它们可能是正确的。 然而,不管它们正确与否,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经常有此类想法的人通常会更频繁、更强烈地体验到愤怒。他们不仅更容易生气,而且会通过更具敌意和攻击性的方式予以表达。 05 理解和管理愤怒 认识了“我们为什么会生气”的模型之后,我们接下来就可以看看如何利用它来理解和管理我们的愤怒情绪。 在我看来,理解情绪永远是管理情绪的前提。 理解愤怒情绪的最好方式,就是尝试去描绘你所遭遇的每一个愤怒事件:触发事件是什么,发生时自己所处的状态,以及评估过程(你如何解读触发事件,有哪些愤怒的想法)。 这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它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更好地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及你希望从中得到什么,从而走出困境,也能帮助你了解自己的愤怒模式。 一旦知道自己为什么生气,对自己的愤怒模式有了更多认识之后,你就可以在这个模型中的任何地方进行干预,从而更有效地处理自己的愤怒情绪,让自己拥有更健康的情绪生活。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管理方法: 管理预生气状态 前面我们了解到,当我们处于压力之中时会更容易生气。假如我们能够掌握一些管理日常压力的方法,养成一些好的习惯,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减少预生气状态而降低愤怒的可能性或者强度。 例如,计划和整理的习惯可以让我们有更强的秩序感和掌控感,降低紧张感和压力感,良好的睡眠、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都可以帮助减压。 管理触发事件 假如你知道自己在哪些情境中比较容易生气,那么你就可以让自己尽可能地远离那些容易让你感到愤怒的人、地方或者事物,尤其是在你状态不好,本身就有压力的时候。 如果实在需要面对和处理,也最好等到自己情绪状态比较好的时候再处理。在那些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处理这些情绪的日子就可以选择回避它。 管理评估过程 愤怒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管理评估过程(管理与愤怒有关的想法)。正如前面所说,这个评估过程最终决定着我们是否会生气。 我们可以通过两个重要的步骤来管理这些想法。第一,我们必须及时识别它们。第二,考虑一些替代方案,尝试用更具适应性的想法去替代那些愤怒想法。 前面我们已经总结了五大主要的愤怒想法类型,以下是一些与更积极的情绪体验相关的替代方案: 接受是指尝试将这种情境作为我们无法改变的事情来容忍。 积极关注是指我们尝试思考更多过去的积极经验,借此把自己从当前的情境中抽离出来,专注于其他不那么令人不安的经历。 积极地重新评价是指我们尝试以更积极的方式重新解释同一事件。 理性思考即当我们尝试把问题看清楚的时候,我们在更广阔的脉络上对其进行反思,通过把它与其他负面经历相比较,来弱化其所带来的灾难性程度。 重新关注计划是指我们思考需要做些什么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或处理我们所处的情况。 这些替代方案中我最推崇的就是“重新关注计划”,因为这类想法能够特别好地让我们摆脱无助感,给我们赋能,促使我们去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我们从灾难化(“这将毁掉我的一天”)转变为对计划的关注(“这很令人沮丧,那么我如何解决它呢?”)时,我们就不再被动的“受害者”,而是一个有能力根据境况做出调整和适应的人。 不过说实话,对大多部分来说,能够在念头产生的当下识别它们是很困难的。即便在平时,正确识别自己的想法也不容易。需要通过刻意练习才能做到。 写情绪日志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训练方法。情绪日志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是用来记录情绪的日志,你可以用它记录下事发当时你的各种想法、情绪和行为,以及探索替代想法。 06 控制你愤怒 除了以上的愤怒管理方法,在生气的时候,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愤怒也是很有必要的。 即使愤怒是合理的,我们也需要找到控制它的方法,以避免愤怒情绪爆发而做出伤害他人,或者之后自己会感到后悔的事情。 而且,人在愤怒的状态下很难理性思考。我们需要让自己先平静下来,才能更为有效地解决问题。 控制愤怒的最佳方式就是放松,因为愤怒和放松是两种水火不容的情绪状态,你无法同时感到放松又感到愤怒。 当你想要控制愤怒时,可以尝试使用一些放松技巧。 比方说,你可以使用快速的“三角式呼吸法”(吸气3秒,保持3秒,呼气3秒),也可以找到一个远离人群的舒适位置,进行一些简短的深呼吸练习。 如何选择取决于你的需求(你愤怒的程度)以及你当时能做些什么(你是否能抽身离开)。 深呼吸的另一种形式也包括渐进式肌肉放松法,也就是按一定顺序绷紧或松弛不同部位的肌肉。 你可以试着现在就花点时间,双手握拳,保持3秒钟,然后放开它。你可能会注意到,当你放松的时候,一种强烈的松弛感充盈了你的手掌和手指。 另外,你也可以尝试将视觉化技巧融入自己的深呼吸。视觉化是指运用想象力,把自己从愤怒的场景中带到一个更放松的地方。比如设想一个让自己感觉舒畅的特定的环境或活动中(通常是自然界中的某个地方,如海滩或森林)。 *** 好的,以上就是今天的所有分享了~读完之后不知道你对愤怒情绪是否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和认知呢?如果想对愤怒情绪有更深入和系统的了解,非常推荐你自己好好读读这本书。
心理学上常说,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小孩。 依据它的理论假设,这个小孩是决定我们情绪和基础安全感的重要因素。 如果这个小孩总能被看到并被及时安抚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健康快乐地活着; 相反,如果内在小孩没有被疗愈,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和关注,那么我们就会变得敏感易怒,抑郁焦虑,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创伤的内在小孩。 荣格在《儿童原型心理学》中用儿童原型来描述一个人心中未成长、未被安抚好的部分。这个创伤的内在小孩一般与我们的成长环境有关。 就像《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一书中所写的,孩子就像一只洁净的玻璃杯,拿过它的人会在上面留下手印。 有些父母把杯子弄脏,有些父母把杯子弄裂,还有少数父母将孩子摧毁成不可收拾的碎片。 因为不同的经历,我们的心中的小孩会形成不同的类型,ta住在我们潜意识中,埋藏在我们心中。 创伤的内在小孩,会在我们学习、工作、生活中,常常跑出来干扰我们,例如: 做事情时总容易犹豫不决,考虑许多,陷入内耗中; 总在一些重要的大事上出小毛病,搞砸这件事情; 在人际交往中比较敏感,在意别人的眼光,会不自觉地去讨好对方; 不容易相信别人,没有安全感,难以跟人建立亲密关系…… 创伤的“内在小孩”大致分为四种: 1.讨好小孩 不懂得如何拒绝别人,有一幅热心肠,总会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伸出手,但有的时候,会为了帮别人而忽视了自己的需求,让自己陷入糟糕的状况中。 小安从小就被夸是个乖巧懂事的女孩子,同学、同事都觉得她很热心,总愿意帮助别人。 但有的时候,她为了帮助别人,常常越过了自己的界限,心里也知道这样不好,但总也忍不住。 大学时,冬天的早读课舍友们都起不来,赶不及吃早餐,总早起的小安在一次被舍友拜托买早餐后就演变成了长期帮全宿舍的人买,于是寒冬腊月总是早早起床,离开温暖的被窝为舍友买早餐; 工作了,部门内的诸如开发票之类杂七杂八的事,基本都是小安在做; 交往了半年的男友因为公司倒闭失业,被请求一起住后,小安便用自己一个月七千块钱的工资养对方,支撑对方大手大脚的开销三个月,最后是小安父母出面强势断了两人的关系...... 小安总是不懂得怎样拒绝,因为别人的请求而牺牲了自己的利益,而且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小安总能感到巨大的满足感,让她在面对下一次不合理的请求时也总是答应。而这些行为,是因为她内心的“讨好小孩”在控制着她。 小安还记得小的时候,自己的玩具总要跟别人分享一起玩,即使是自己心爱的小熊,在其他小朋友想要玩的时候,妈妈总会告诉自己“玩具要跟其他人一起分享哦,太自私的小孩子没有人想跟你玩,妈妈也不喜欢自私的小安哦”。 于是小安只能把小熊借出去,让其他小朋友玩得脏兮兮的,而明明自己从来都很珍惜它。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让她感到父母对她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她满足了条件,才能获得爸妈的爱,否则就是坏小孩。 成长在父母有条件的爱中的小安,在一次次地讨好父母中形成了心中那个讨好小孩,并深埋在心里,影响着她长大后的人际交往。 2.自卑小孩 比较谦虚,不容易自满,自认自己身上还有很多缺点,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 对于别人的夸赞,总是很害羞,感觉手足无措;生活中不怎么会买贵的东西,不会有太大的消费,比较节俭。 小优是个温和谦虚的大男孩,在团队合作中也总能与同事好好合作,一起完成了很多重要项目。 上司觉得他能力不错,让他当了一些重要项目的负责人;可他却总会出现一些小状况,让本来可以圆满结束的项目有了些小瑕疵。 他身边的同事也不怎么能理解,明明大家一起工作时,他是个很细心的人,这些小状况不应该是他会出现的。 小优心里也很苦恼,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这样,自己也想要做得完美的,却好像总会下意识地让事情出错,好像内心隐隐有这样的声音“你只能做到这样子,你不可能做好的”。 总是这样的状况,让小优很担心自己的职业发展,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小优生长在一个多兄弟姐妹的家庭,他排家中第三,前面有两位哥哥,后面有一个妹妹。 家里经济状况没有很好,为了养育四个孩子,爸爸妈妈都要去工作,平时没能怎么关心孩子。 主要是让大哥做好榜样,然后让弟弟妹妹们学习。所以小优小时候经常能听到爸妈这么说自己“多学学你大哥,看看你自己搞的,真的是!” 有一个优秀大哥的存在,很少得到父母认可肯定的小优,在父母的多次比较中,内在的自我价值感会偏低,自我评价也会偏低,内在是一个自卑小孩,常常会有“我不够好”、“我不配”的信念。 所以当小优在负责这些重要项目的时候,在“不够好”、“不配”的信念影响下,让小优下意识地想破坏项目,出现一些小瑕疵,觉得自己不配做出一个完美的项目。 3.戒备小孩 敏感谨慎,观察力强,自我保护意识强,很少做一些危险的事情或者去危险的地方。对于进入自己内心世界的人,总会先经过一番考察后才决定,所以虽然好友不多,但都是值得信任托付的人。 琪琪是银行客户经理的秘书,平时工作生活很单纯,单位和家里两点一线。她做事谨慎,虽然每天要处理各种数据单子,但她很少出错。 虽然同事总说她过于一板一眼,但琪琪觉得按着规则来才不容易出错。 人际方面没有太多朋友,跟同事也只是同事情谊,唯一的真心朋友是从小学到初中的同校的发小,在与她相处时会比较放松。 因为难以放下心防,琪琪的交友圈一直比较简单,也没多少异性好友,所以已经27岁的她还没有交过男朋友。 爸妈都很担心,也有陆续给她介绍过一些,但琪琪对于这些相亲对象都比较谨慎,害怕自己会遇上渣男,所以不会轻易进入下一步的关系,大多都停留在了普通朋友的层面上。 “爸妈总说我太挑了,总是挑这挑那的,可是我要是没好好观察,我怎么确定对方是良人呢?在人生大事上,要是按照爸妈这种随便的态度,岂不是要害了我自己吗!” 琪琪在咨询室跟咨询师这么说道。 因为难以建立亲密关系,琪琪来到了咨询室。 而尽管已经咨询了半年时间,咨询师还是觉得与琪琪的关系还是难以有比较好的进展,琪琪总是刻意地保持着距离,没能完全在咨询中放下戒备。 直到咨询后期,琪琪才透露了自己的家庭状况。在自己5岁前,一家人一直在跟着爸爸工作的调动搬家,在幼儿园期间,一共换了四个学校,所以琪琪很少有玩得来的小朋友,因为爸爸跟妈妈工作也比较忙,琪琪经常要去托管机构,等妈妈下班了来接她。 不稳定的成长环境,不熟悉的同学,让琪琪从小就需要不断地适应,身边没有父母的陪伴,常常让琪琪觉得不安全,难以对外界建立起信任感,需要时时戒备,自己保护自己。 小时候的这些经历,让琪琪内心的小孩变成了一个敏感多疑的小孩子,需要总是把持警惕,以防自己受到伤害。 所以在内心戒备小孩的影响下,长大了的琪琪也继续保持着戒心,缺乏对他人或外界环境足够的信任感,在与人交往中会下意识地保持距离,只有在自己判断对方是安全的了,才肯放下心中的防备,与对方进行更深的交往。 4.叛逆小孩 思维活跃,有诸多新奇的想法,不爱循规蹈矩,勇于尝试新奇的事物,在别人心中你的形象总是多变的。 有自己的主见,也敢于向外界表达。 但有的时候过于明显的个人风格会让人在集体显得格格不入,而除了跳跃的思维外,现实中还需要有踏实的计划与实现步骤去让思维落地。 已经30岁的梁良,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却总觉得他才20岁出头一般。从事广告设计行业的他,常常有不错的新点子,是团队中的中流砥柱,有不少客户经常会指定要他来负责广告企划。 梁良主要是负责构思,而一些细节和落实方面,更多地是靠其他同事来完成的。 但有的时候,他新锐的点子不一定与客户的需求符合,需要做出一些改动,而梁良总是不肯妥协,甚至与客户发生冲突,也搞黄过好几个客户。 虽然公司高层有在考虑让梁良成为管理层,但因为这些表现,让上司再三斟酌,总让他再磨练磨练,让梁良升职受阻。 对此,梁良心有不满,觉得上司这是嫉妒自己,才不肯让他升职,在部门聚餐时与同事公开吐槽上司,让上司很是难做。 梁良的家庭家教比较严格,父亲一直是家中的权威。 青春期时的梁良总会与父母发生争执,特别是与父亲在一起的时候,家里的气氛是剑拔弩张。 梁良为了表示自己的主见,常常在家里搞“起义”,还怂恿弟弟也一起。面对这样的梁良,母亲想要调和父子俩的关系也不知该从何下手,直到现在,父子的关系还是很僵。 从小被要求听父母的话,而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没能得到机会表达;所以在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的青春期阶段,想要摆脱外界对他的定义,更想要让自己的想法被看见,被尊重。 在梁良心中住着个叛逆小孩,不断想表达自己,不断地想引起外界对自己的注意,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外界妥协。 我们长大后,内心的小孩会常常被我们忘记。 《小王子》说:每一个大人都曾经是个孩子,只是我们忘记了。 所以我们很少会看到内心小孩的存在,有的会把内在的小孩交给别人去托管,在被人身上寻找丢失的那部分东西;有的会在长大的有能力的时候,疯狂补偿自己,出现童年报复性补偿。 荣格说:“内在小孩是一切光之上的光,是治愈的引领者。” 学着向内看,看到我们内心住着的小孩,抱抱ta,拍拍受伤的ta,让常常在我们受伤时候陪伴我们的ta也得到疗愈。
从婴儿呱呱坠地到耄耋之年,也就三万多天,如果除去青少年和退休后的几十年,其实真正自己能够主导人生也就三四十年。 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儿时的我们因为心智尚未健全,所以我们的命运大多由我们的父母起到主导作用,步入老年,受身体等因素不断退化,我们命运更多依赖我们的子女。 作为父母的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独立,有主见,但又怕孩子脱离管控,受到伤害;作为子女的我们希望老人能够独立、健康,但有担心老人的独立生活能力...... 我们似乎更愿意主宰别人的命运,而不愿意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体,为自己做主。 或许有人会说,我的一生就这样了,原生家庭出生的我决定了我人生的高度,掀不起多大的风浪;或许有人会说我努力过、奋斗过,但我的命运依然如此,没有更大的变化,认命让我过得也不错! 说起命运,大家都在想,什么是命运? 命运,即宿命和运气,是指事物由定数与变数组合进行的一种模式,命与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来自百度全科)。我认为命运就是生命的主体过去、现在及将来所展现的生命状态和精神状态的总和。 我认为有横坐标和纵坐标两个大的层面,纵坐标层面就是我们生命的成长历程:无疑就是儿童期的(被操纵期)→成年的(自主决定期)→老年的(依赖期)。 这是一个生命由开始到结束的历程,是人成长的基本规律,大多数的人都是到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随波逐流,活在自我不满意但却跟着命运走的舒适区里。 横坐标层面,我更多的是想和大家交流成年时期,从法律层面来说是我们具备了独立承担民事行为和刑事行为的能力。 也就是俗话说:“具有了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并能够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起责任”这是人一生精华期的同时也是改变或提升命运质量的最佳时期,我们以及因我们而紧密相连的人也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我们自己命运的影响,这一层面我把它分为三中类型: 一、依赖型:对自我命运处于模糊的理解状态,更多的是依赖别人予以决定或辅助决定。 二、稳定型:对自己现在的命运基本满意,在现有命运的基本现状下,积极的努力与持续改进,让自己有所提升和发展,进而提升自己的命运质量。 三、突破型:面对多舛的命运,用死而后生的精神和毅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人生下来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提高命运质量甚至改变自我的命运对自己和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团体都是百利无一害的,但提高与改变是一个目标坚定、长期坚持的过程。 为什么我们很多人都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不好,也想更高的提高自己的命运质量,但更多时候都在原地驻足,或是走走停停呢? 究其原因有三方面: 一、安身立命,随波逐流思想引导,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认为我的命运有固定的模板,跟着走就没有错,比如说到了二十六七岁必须要结婚;女人就必须要相夫教子,就应该男尊女卑;周围有个朋友做这个生意的赔了,我做也会赔,所以不做最安全等等...... 二、定位不清晰,目标不明确,不清楚自己的命运现在处于什么状态,也不知道自己想把自己命运质量提高到什么程度或改变成什么样,只是在自己思维的圈子里转圈圈,忙的焦头烂额,却少有收获。 三、动力不足,没有给自己营造一个背水一战的氛围以及没有一个发自内心的奔头,最终只是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而已。 面对命运,我们到底要怎么改变呢? 可以采用定命→析命→立命→斗命→稳命五步法。 第一步定命,要知道自己命运基本状态; 第二步析命,用标准来衡量自己命运是都达到自己满意的状态,标准要客观,比如对于自己的命运什么叫好,什么叫不好,参照标准一定是自身受益最大化; 第三步立命,树立自己的命运要达到的状态,或改变后的状态,这一状态一定要结合第二步自己的分析,切记好高骛远,可以定一个短期、中期、长期的目标状态; 第四步斗命,目标明确,下一步就是立即行动,所有的目标与现实中都是有差距的,找出差距,就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一定要加上时间约束的同时,将自我融入到背水一战的氛围中,通过发自内心的追求引导自己克服困难,持续、稳定的去改变; 最后一步就是稳命,达到理想状态,需要做好基础,巩固成果,为后续进一步提高命运质量打下亢实的基础。 不要害怕,不要犹豫,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立足现实,理性面对,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提升自我的命运质量,你的一点提升就是人生的一大步,“你命由你不由天”,向阳而活,不断提升,你就会是那个“好命”的人!
一年就快过去,看有的老师在回顾和缅怀,这一年过得好快,似乎一眨眼就从春天来到了夏天。并没有去雪山,也没有看油菜花,甚至没有去到高原看那蓝天白云,换作15年前的自己,这应该是很不能接受的,那时候,恨不得一有假期就出去玩。 后来有一些驻足停留学习的时光,会发现原来无论在哪里,其实也不过是跟这颗心在玩——如果你的心在天堂,那此刻就是天堂;而如果你的心在烧灼痛苦,但此刻就是地狱。从来不是有某个地方等待我们到达或者放弃,苦或者乐,当下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念头像猿猴,上蹿下跳,调伏它的过程就像哄一个哭闹的孩子,常常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到最后却发现,原来也不需要太用力,只是那样全然敞开去接纳,情绪就会好很多,很多。 问题是,我们真的能够耐受不去做更多么? 树挪死,人挪活,我们常常会觉得,只要结束一段关系就好了,只要某人不在面前就好了,只要某人改变我就好了,但人和事其实是很难的,改变自己不易,何况是等待别人改变呢? 期待的过程,几乎一定会带来痛苦,而且我们似乎主动给了别人一根绳子,让别人来决定我们的心情,我们的人生。 何其苦矣。 连带的是痛苦其实并不一定带来很痛的领悟。 痛苦可能带来悲伤、带来无力感,带来自我否定,带来羞耻,带来种种无力感,甚至带来一堆复杂如毛线团般的情绪。 但是这个情绪一直纠结缠绕在这里,你隐约觉得一个东西很痛,一团乱麻的感觉,但是这个痛感却没有办法深入解剖,于是,生命的活力得不到张扬。 张老师常说,心理咨询(治疗)就像把一把折扇打开,去仔仔细细看那些褶皱里,到底是什么。当然,这里折扇是我们情绪纠结的比喻。 看那褶皱的同时,也常常是痛苦的过程。 混沌是容易的,自我可怜,摆烂和躺平也是容易的,但是却也可能是“怎么都行、拒绝改变”的信号,则那些弯弯曲曲的情绪还是在那里,不知道何时就跑出来咬我们一口。 要看那褶皱是不容易的,那几乎需要一种把自己当成第三者的超脱和细致,如同旁观。 但常常我们的情绪、感受和我们的种种想法黏合在一起,难舍难分,真的是很难看清楚。 换一种说法,面对一般关系的场景,可能容易做到超脱和觉察;但是遇到越是亲密的关系,比如至亲和情侣、好友,我们常常就沦陷了——觉察不再发生。 我们和我们的情绪完全融为一体,沦陷而不自知。 常常,我们恶狠狠地赌气或者是抱怨,却很难有精力和时间来跳出来看关系中的我们和对方,其实也真的是相爱相杀的可怜人——受着某种既定命运和惯常模式的摆布。 试着在事项中去觉察,那复杂情绪的钥匙,似乎是藏在不期待里。 不过分掉入关系的角色里,也就不会过分当真,更不会过分期待,而只是一点点的好奇、深情和期待。 就比如温尼克特的足够好的母亲,推而广之其实也适用,足够好的爸爸、足够好的妻子、足够好的丈夫、足够好的孩子,你真的不用被角色完全淹没,试着留一个观察的空间,给自己,也给对方,这样的空白,似乎就能让觉察力可以喘息,可以发挥用武之地。 总之,不必太投入既定的角色,不必太多角色的期待,做好当作的,也拥抱足够宽广的人生,触摸我们足够深沉的感情,爱自己,其他的,真的就会因而显得更可爱一些。 不深深的期待,原来其实是避免变成关系中的奴隶。 在人生这条船上,你真的可以更自由!
在关系当中,合理的界限意味着我们与亲密的人需要让彼此都不委屈,也不全然隔离。每个人都追求活出自己本来的样子,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在心理独立以及经济独立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设立边界感,摆脱关系中潜在的掌控,也要确保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获得安身立命的本事。 适当与原生家庭保持独立,离开父母对自己过度的影响甚至操控,这一点至关重要。 我们要意识到,与人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是一种让关系更加健康和长久发展的必备能力。 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内心极其害怕分离,或是担忧被抛弃,那请一定记得为自己储备足够的勇气,去走出舒适圈,同时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尤其注意别用卑微的姿态在关系当中索求爱,一段良好的关系,不需要卑微的讨好,而需要用心的经营。请避免因为彼此关系亲近,就随意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去发泄,将自己的伤痛投射到对方身上,或是让别人承担起了自己应该负起的责任。 不管是与父母,伴侣,孩子,亲人还是朋友的相处中,任何时候都需要自我尊重,也需要相互的理解。毕竟,没有一个人有义务理所当然的满足我们所有的期待。 倘若你将自己视为生命的中心,不代表别人有义务要把你视为他们生命的中心。同样。你也不应该将其他人视为你自己的生命中心。 如果关系良好,彼此都会满足对方的需求,那是因为你们彼此都愿意去做出积极的回应,是因为彼此都心甘情愿,而不是来自于一方对另一方的威胁或掌控。 因此,请避免用情感去绑架你爱的人,或用愤怒去伤害你所在乎和重视的人,那会让他们感受到潜在的伤害,带去心的撕裂,伤害看似过瘾,但心的撕裂所引发的受伤却需要花很长时间才会彻底复原。触摸自己真实的痛苦,并释放对别人伤害的投射,是增强边界感,经营良好关系极其重要的一个成长过程。 试着问问自己,为什么在你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会缺乏边界感? 或许你曾经经历过边界感缺失的被掌控,因此压抑了很多复杂的情绪;或许你很少体验完全依靠自己独立成长的感觉,以致于你习惯了依赖,并将其视为人际关系最重要的一种习惯。或许与别人之间有适当界限的感觉,会激发你曾经被拒绝,被排斥的回忆,你害怕被忽略,或者被置之不理…… 所以某种意义上当你无法拒绝,无法与别人之间有清晰的人际界限,也会害怕因为自己而让别人受伤。亲爱的,你知道当你陷入这样的循环,你会承担莫名的罪恶感。换句话说,你是换了一种方式在自我折磨。 你需要清晰的了解,为了保护自己再次免遭痛苦,你选择用罪恶感、愧疚感来隐藏遭受过被拒绝,甚至被抛弃的潜在的伤痛,但当然,这不是你的错。 在人际关系里面,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法辨别到底是谁的错,或者是谁带给谁的伤害,或许,这一切根本就是超越对错的,我们都没意识到,双方都把自己很多的伤害投射在了关系当中的另一方身上; 甚至我们会觉得别人和自己一样,也没有办法承担被拒绝、被忽略、被抛弃的感觉,然后一厢情愿的去觉得很难过很失落,为自己的所做作为懊悔悲伤…… 亲爱的,请跳出这个漩涡吧,请看清这个游戏吧! 你需要意识到,没有一个人需要时刻迁就另外一个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连接原本需要有适当的界限。既要确认彼此都是独立的个体,是得到尊重的,也要意识到平衡的关系里面,自己或对方都不应当被工具化。 女人不应当将男人视为工作和养家的工具,男人不应当将女人视为满足欲望和照顾的工具,父母不应当将孩子视为自我价值实现的工具…… 如果关系当中把对方视为一个工具,便会提出无数的要求,强化自己的依赖以及控制,而且好像感觉对关系永远都不会满足,这样的关系是僵化,缺乏尊重和界限的,更是岌岌可危的… 当一个人要控制另一个人,他是想透过改造一个人来模拟完美的父母,满足自己从未得到的所有需求,也会希望自己不需要学习,甚至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轻而易举改造世界,获得自我实现全能化的幻觉。因此,在关系中设立界限,是为了对自己更有尊重感,也是对自己的心理健康负责。 唯有深入到自己内心深处,看清自己的潜在模式,甚至触碰自己很隐秘的痛苦,给予受伤的内在小孩持续的支持,滋养和理解,才能够让自己感受到疗愈。 生活或许并不能在所有时刻都令你心生欢喜,但正因为人生旅途必经的风风雨雨才让一切变得丰富多彩。不管发生什么,我们都要优先重视自己的价值,你要在乎的是自己,同时维持自己对于自我脆弱的接纳、专注对自己的陪伴,也要适时的突破舒适圈,去成为给自己安全感的人。 请运用好自己内心的真诚与意志力,善待自己,尊重自己,这样你才能善待别人,并被世界所善待。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给自己机会和耐心,培养对自己的友善与原谅,专注过好自己的每一天,专注爱好自己和身边的人。 祝愿我们都可以透过持续的自我欣赏、自我尊重,在人际关系里找到合适的边界,通过自己用心的经营,提升持续获得幸福的能力。
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开心时与亲朋好友分享会让我们快乐加倍,emo时对亲朋好友诉说能让我们难过减轻。心理学家更是发现,频繁社交不仅能够让人保持良好的心态,还能促使人们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拥有健康的体魄甚至更为长寿。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提示我们,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我们要多和家人及朋友互动。 然而,还有一些时刻,自己静静会让我们感到更舒适。无论是拉上床帘戴上耳机静静看书追剧的大学生,还是下班后留在车里玩游戏整理心情的上班族,都有办法找到自己的秘密基地去享受独处的时光,进行自我放松。因为极其频繁地与他人社交可能会挤占个体独处的宝贵时刻和从事其他活动的时间,限制我们的身心健康。 这说明社交也要“张弛有度”,过于自闭或过于社牛似乎都不是最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多久和亲朋好友社交一次最有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呢? 最近发表在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上的一个研究探讨了这一问题。该研究分别关注了人们与邻居、朋友和同事的社交频率以及人们与家人的社交频率,并检验了这些社交频率与人们身体健康、死亡风险以及生存时间的关系。 01 一定程度的社交有助于身体健康 同时高频率社交对于亲朋的作用不同 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会认为社交频率越高的人越是积极乐观、大方且自信,Ta们也会越经常地锻炼身体、选择更健康的食物或者去做定期的医疗筛查项目。总之,人们对于具备高频率社交属性的个体的描述总是更积极的。似乎,社交频率更高的个体更健康是一个毫无疑问的结果。 事实真的如此吗?那么,是不是说社交的频率越高越好呢?社交频率和身体健康的关系恰好是Stavrova等人的研究成果之一,他们对来自37个国家的30多万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对于社交频率与身体健康状况的关系而言,研究结果如下图: 数据来源|Stavrova,O.et al.(2021) 上面这张图的左半部分表明:当人们与朋友、邻居和同事的社交频率在“从不接触”到“每月一次”之间时,频率增加会带来身体越健康的显著改善;当社交频率高于“每月一次”时,频率增加不再能带来人们的身体健康的显著提升(图中红色的线条在长方形中的坡度越陡,表示身体健康的改善程度越显著); 上面这张图的右半部分表明:当人们与家人的社交频率在“从不接触”到“每月一次”之间时,频率增加会带来身体越健康的显著改善;当社交频率高于“每月一次”时,频率增加不仅不会使人们身体健康进一步改善,还会使人们的健康状况恶化。 02 高频率的社交不仅不会有助于健康 还可能会增加个体的死亡风险 同时,Stavrova等人还对社交频率与个体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研究长达27年,通过对大约5万人这么多年的追踪调查,Stavrova等人发现:尽管更高频率的接触与更好的健康相关,但是在死亡风险方面,过高的社交频率并不会对人们产生更有利的影响。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社交频率与个体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图: 数据来源|Stavrova,O.et al.(2021) 当人们与朋友、邻居和同事的社交频率在“从不接触”到“每月一次”之间时,频率越高,死亡的可能性越低;当社交频率高于“每月一次”时,频率的增加不仅不能带来死亡风险降低,还会增加死亡风险; 数据来源|Stavrova,O.et al.(2021) 当人们与家人的社交频率在“从不接触”到“每月一次”之间时,频率越高,死亡的可能性越低;社交频率为“每月一次”和“每周一次”的个体死亡风险相等;而当社交频率高于“每周一次”时,频率的增加不仅不能使死亡风险降低,还会增加死亡风险。 03 适当的社交频率 有助于提升个体的生存时间 为了探明社交频率与个体生存时间的关系。Stavrova等人检验了已故受访者的生存时间与其社交频率的关系,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了在不同社交频率状态下,人们的生存时间曲线。对于社交频率与生存时间的关系而言,研究结果显示: 数据来源|Stavrova,O.et al.(2021) 上面这张图的左半部分表明:不论与朋友、同事及邻居见面的频率如何,个体的生存时间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从不与朋友见面组生存时间下降幅度最大。随着与朋友社交频率增加,下降幅度逐渐缩小,直到每月一次及每周一次组,生存时间下降幅度最小。而与朋友社交频率增加到每日一次时,生存时间的下降幅度再次变得陡峭。 上面这张图的右半部分表明:不论与家人的社交频率如何,生存时间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从不与家人见面组生存时间的下降幅度最大。其他各组生存时间的下降幅度则相似。 综合来看:上述研究结果均说明,社交并非越多越好,高频率的社会互动并不一定与最佳的结果相关。相反,更适度的社交频率被认为是好的,“每月一次”的社交频率足以产生对我们有益的健康好处。超过这个频率以后,我们并不会更健康、更长寿,甚至还会面临身体健康恶化、死亡风险增加以及生存时间缩短的情况。 关于今天的社交与身心健康关系的话题,你有什么想要说的吗?你的社交频率是怎样的呢,欢迎在评论区写下留言,和我们分享你的故事~ 参考文献 Stavrova,O.,&Ren,D.(2021).Is more always better?Examining the nonlinear association of social contact frequency with physical health and longevity.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12(6),1058-1070.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在8月26日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报告中称,在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儿童中,约50%的母亲在18个月内抑郁症状水平升高,而在同一时期,患有神经症儿童的母亲患抑郁症的比例要低得多(6%至13.6%)。 此外,尽管过去的研究表明,父母患有抑郁症会增加孩子出现心理健康和行为问题的风险,但在这项研究发现了一些不同的情况。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系助理教授、该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丹尼尔·鲁比诺夫博士说:“我们发现,母亲抑郁症状的增加并不能预测儿童行为问题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的情况,包括患有自闭症的家庭”。“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好消息。”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系教授、该研究的资深作者艾莉莎•埃佩尔博士指出:“做一个有特殊需要的孩子的家长,每天都是一个挑战。”。“这是慢性压力的典型例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研究压力对健康影响的研究中一直关注照顾母亲的原因。” 埃佩尔补充道:“我们已经从这个样本中了解到,患有抑郁症的母亲往往有更快的生物衰老迹象,例如平均而言,抗衰老激素klotho水平较低,免疫细胞老化。”。在这里,我们想了解他们的抑郁对孩子的影响,反之亦然。” 研究人员发现,不管自闭症的状况如何,孩子的行为问题都预示着未来母亲抑郁的程度会更高。然而,他们没有看到相反的效果;先前的母亲抑郁并不能预测孩子以后的行为问题。 鲁比诺夫说:“母亲抑郁不会导致孩子症状恶化,这一发现对自闭症患儿的母亲来说尤为重要,这有助于减轻许多母亲对孩子诊断和行为问题的内疚感。”。“我们希望这些发现能让母亲们安心,在这种长期护理的高压力情况下,与抑郁作斗争是很常见的,而且她们的抑郁可能不会让孩子的行为问题变得更糟。” 研究小组过去的研究显示,自闭症儿童父母的自责和内疚感很常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导致抑郁的恶化和生活满意度的降低。 在目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反复测量了18个月内86个母子二元体的母亲抑郁和孩子的行为问题。一半的母亲的孩子患有自闭症,一半的孩子有神经质。研究中的儿童年龄范围为2至16岁,尽管大多数儿童(75%)为小学或以下。 使用抑郁症状量表(由母亲完成的自我报告量表)来测量母亲的抑郁程度。儿童行为量表是通过母亲在儿童挑战性行为量表上的报告来测量的,该量表侧重于愤怒、攻击和挑衅等行为的外部化。研究人员表示,未来的研究还应关注母亲抑郁与儿童内在化症状(如戒断、焦虑、情绪反应)之间的关系。 孤独症背景下母亲抑郁、儿童行为的研究较少 在先前的研究中,母亲抑郁和孩子行为问题之间的双向关联已经被报道过。然而,很少有研究对自闭症家庭中的这些关系进行了研究。 鲁比诺夫说,患有自闭症的家庭往往会经历更多的婚姻冲突、较低的关系满意度以及许多其他挑战。 她说:“紧张的家庭环境可能会影响到家庭成员,并可能改变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我们想看看在高压力的家庭系统中,母亲和孩子的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是否不同,比如孩子患有自闭症。” 尽管这项研究承认有自闭症儿童的家庭会经历高水平的压力,但作者谨慎地指出,压力并不是他们唯一的特征。 鲁比诺夫说:“许多患有自闭症儿童的母亲也报告说,他们与孩子的情感亲密度和积极互动程度很高。“这些都是支持性项目可以借鉴的重要经验。” 在这项研究之后,研究人员为所有的父母提供了正念课程,以帮助他们管理父母的压力。埃佩尔说:“家长们很高兴能分享共同的挑战,学会如何应对内心的挑战。”。“许多研究表明正念训练有助于减轻父母的压力,我们还发现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改善。” 埃佩尔说,尽管生活环境更具挑战性,但体验和注意积极的情绪和快乐是很重要的。 她说:“鉴于长期压力对健康和情绪的影响,照顾孩子的父母除了为孩子提供特殊服务外,还需要特别的情感支持。”。“为父母的心理健康提供支持和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提供支持一样重要。” 她说,医生应该留意父母的痛苦,并准备好为父母提供资源,特别是为有特殊需要的孩子的父母。在海湾地区,支持团体可以在国家精神病联盟的加州分会“残疾儿童家庭支持”和一些健康保险公司找到。 参考文献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Francisco.(2022,August 26).Half of moms of kids with autism have high depressive symptoms:Mothers'depression does not worsen children's behavior symptoms,study finds.
人们总是觉得自己是善良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依据不同的利益程度和道德立场行善,有时常常会做出和理想中的善良的自己不相符的行为,这种认知和行为相背离的行为,叫做「道德伪善」,也就是我们生活中常常提到的「双标」。 大量研究发现,道德伪善与认知加工密切相关。在认知负荷条件下,被试对自己和他人的道德违规行为评价趋于一致;而在无认知负荷的条件下,被试对自己更加宽容,道德伪善出现。通俗点说,越「闲」的人,也就越容易对自己和别人「双标」。 发表在《心理科学》上的一篇研究发现,道德伪善主要和两个方面相关: ◍在有时间压力下,人们对自我和他人的违规行为持有一致的道德判断标准;而在无时间压力下,人们易表现出自利性的道德判断和评价。这与我们上文提到过的认知加工和道德伪善的关系一致。 ◍分析性思维可易化道德伪善,而直觉性思维无此效应。 思维方式是道德伪善的重要心理机制。分析加工占优的思维方式易于引发自利性认知偏差,对道德伪善有易化作用;而直觉加工占优的思维方式则倾向于原则导向的道德判断,对道德伪善具有抑制作用。 生活中我们通常觉得仅凭直觉的做法是不好的,大家都觉得人类的进步与科学和理性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而直觉是一种很不靠谱的东西。 实际上,直觉或本能也是大脑处理大量信息的结果。这确保了大脑时刻准备着,尽量以最佳方式处理当前情况。如果预测失准(比如发生一些没预料到的事),你的大脑就会更新自己的认知模式。 不过这两种思维方式并没有孰优孰劣,它们是互补的,甚至可以相互配合。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和自我利益冲突的道德困境时,试着相信自己的直觉吧!
内心强大,一个听来让人向往,但又有些抽象的词。 也正因为是抽象的,人们会用自己向往的各种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来解释这个词:比如坏情绪从不过夜;边界感清晰,白天被老板痛批晚上仍然能开心干饭;可以完全不顾他人眼光做自己;「杀不死我的,终会让我更强大」。 从心理学的角度,这些解释都有道理,但也存在一些误读。今天,编辑部总结了几条跟「内心强大」相关的心理能力,一起来看看吧。01 能够接纳和表露脆弱 认为内心强大就是不表露负面情绪,这是一个大误解。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脆弱的世界里。布芮尼‧布朗曾在facebook和twitter上发出过一项征集:你怎样定义脆弱?什么会让你感受到脆弱?1.5小时里收到了150多条回复: 约某人出来,等医生回复,被裁员,裁掉别人…… 你看,脆弱不是弱点,只要你有珍视的人和事,就离不开脆弱感。 能够表露脆弱,恰恰是一个人自我价值高的表现:因为相信自己值得被认真对待,一个人才能够冒着不被接纳的风险,袒露自己真实的一面——而能够这样做的人,往往也更容易收获真实的关系,获得真实的爱和归属感。02 用一种直接但不伤害他人的方式表达愤怒 想象这么一个场景:有人在公开场合说了一句冒犯你的话,让你感到很不舒服,这时候你会怎么做? 在边界被侵犯时,内心强大的人既不会委屈自己忍让顺从,也不会咄咄逼人,用破坏性的方式攻击他人。他们会选择「正面反击」——用心理学的概念讲,就是「自信愤怒」(Assertive Anger): 用一种直接但不伤害他人的方式表达愤怒,包括指出他人应付的责任、设置惩罚机制等。 正面反击不同于攻击。回到上面的场景,自信愤怒的人可能会直接跟对方表达:我觉得你刚刚那句话不太妥当,让我觉得不太舒服。不需要压抑自己的情绪,也不一定要引发进一步的冲突。 而能做到自信愤怒,背后是对自己的情绪有充分的尊重:相信自己情绪的正当性,不羞于表达它。仅仅这一步,就能让他人感知到你的边界了。03 稳定的自我价值感 要看一个人是否拥有稳定的自我价值感,关键标准是那个「自我价值最低值」:关键不在于当ta取得成绩、被认可时会有多自信,而是在于表现没那么好、被拒绝被否定时,也不会否认自己的价值。 这种稳定意味着,当可能撞击到自我价值的事件发生时,一个人内部对自我不被动摇的确认感。一个具有稳定自我价值的人,可能会有这些表现: ◍即使「不够好」,也相信自己有价值 自我价值感不同于自信。自信更多指一个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到某事,比如可以完成一项工作、擅长某项运动。而自我价值是一种可以不被这些事影响的底层信念。一个人完全可以在某个方面不自信,当仍相信自己有价值。 ◍不会把自我价值寄托在一个单一的维度上 如果我们自己也把自我价值寄托在一个单一的外部维度上,比如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就是有价值,女人要有人爱才是有价值,孩子优秀父母才有价值……就不可避免地会经历价值感的崩溃。内心强大,意味着一个人有主动构建的价值体系,这个机制慢慢成熟,一个人就会更少地依赖外部来确认自己的价值,在波动的评价中保持稳定的自我价值感。04 可以忍受不确定 你有没有过那么一种被生活「卡住」的感觉:面对巨大的变化和不确定,因为太担心未来会发生不好的事情,所以一直无法做出选择和行动。 因为我们的大脑本身就是厌恶不确定的,这让我们习惯追求稳定和控制感,并本能地觉得「确定的就是好的」。 这会带来一些好处,比如感知和规避必要的风险;但有时,过于排斥「不确定」,也会让我们无法改变、或是错过一些对自己很重要的东西,比如: ◍因为不确定自己能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即使现在的工作非常不喜欢,也不敢离开; ◍因为不知道离开现在的关系会发生什么,哪怕这段关系让自己很痛苦,也不愿提分手; ◍因为太想做出一个「正确」的决定了,反而一直做不出决定,错过了考研、工作的时机…… 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是需要学会跟不确定共存的。而和不确定共存的唯一方法,可能就是: 能够承认不确定就是唯一确定的事,然后去做那些能真切让自己感觉在活着的事。05 有「自我依靠」的能力 刘瑜在《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里,说网友问她如何克服孤独,她说自己没什么好办法:「这些年来我学会的,就是适应它。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 欧文·亚隆把人的孤独感分为三种:心理孤独、人际孤独和存在性孤独。这其中,前两者都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善的,而存在性孤独是无法消除的,因为孤独就是我们作为人天然的处境:即便是和别人有着最圆满的沟通,或者有最高程度的自我知识和自我整合,这种孤独也不会消失。 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是可以在这种无法消除的孤独中发展出「自我依靠」能力的人。 自我依靠的前提是接纳和承认自己天然是孤独的这一事实。正如刘瑜所说,有时候,人所需要的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你意识到自己不能依靠任何人得到快乐。它会让你心平气和,让你只能回到自己的内心。 自我依靠,还意味着一个人能有为自己负责和自我创造的能力:可以独立为自己做出选择并承担责任,可以在自己构建的生活中感受到充实。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正如亚隆所说:「自我创造的行为本身蕴藏着深深的孤独感。」但这种孤独感也会孕育出更坚实的自我,它会让我们能够看到他人的孤独,从而跟他人建立更加深刻的联系。06 可以从困境中成长 剧作家廖一梅曾说过:人应该有力量,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泥地里拔出来。心理韧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就是这么一种能力,APA(美国心理协会)对它的定义是: 在逆境、创伤或重大压力来源(比如家庭和人际关系问题、严重的健康问题或工作和财务的变动)来临时,可以很好地适应,甚至收获深刻的个人成长(比如价值观更坚定、更智慧、更好的人际关系)。 目前大多数研究都认为,心理韧性不是天然具备的人格特质,而是一个人在面对人生困境时,逐步发展起来的心理能力。这意味着,它是可以后天习得的,比如: ◍让挫折本身变得可控:当生活中面临压倒性的压力时,有韧性的人会从中找到自己可控的部分,并赋予这个过程以意义。 ◍学会照顾自己和求助:比如比较好的身体素质,足够的社会支持,能让身心得到放松的物理空间等等。 最后想说:心理韧性不代表没有痛苦。事实上,建立心理韧性的过程可能会遇到相当严重的情绪困扰。 承认自己的痛苦,本身就是「内心强大」的一部分。如果你走出来了,请好好感谢那个「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泥地里拉出来」的自己。如果还没有,不必否认你的痛苦——能够强大是一种能力,但承认痛苦本身,或许需要更大的勇气。 参考文献 ———————— TED: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BrenéBrown Shunsuke Uehara et al.,The Positivity of Anger:Non-Expression of Anger Causes Deterioration in Relationships,Psychology,2018,DOI:10.4236/psych.2018.96088 EmaTanovic et al.,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Neural and psychophysiological correlates of the perception of uncertainty as threatening,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https://doi.org/10.1016/j.cpr.2018.01.001 【美】欧文·D·亚隆著,黄峥、张怡玲、沈东郁译,《存在主义心理治疗》,2015年5月,商务印书馆 APA:Building your resilience
一个朋友跟我抱怨最近总是背痛,尤其到了下午三四点就疼得厉害,去医院也没检查出什么问题。 后来我和她深入聊了聊才发现,因为新换了一个领导,她最近工作压力很大,周末也在工作。「你是不是太累了?想要休息一阵。」没想到她竟然哭了,坦言自己就是太累了,想休息也不敢提,害怕会给新领导留下不好的印象。 其实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当人们忽视或者压抑内在的情绪时,这些情绪感受常常会通过身体的症状体现出来。01 为什么我的身体总是不舒服? 先来分享个自己的故事。 前几年我经常为自己的身体困扰,它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总是三五不时地不舒服,给我的计划「使绊子」,比如晚上安排好做什么事情,但头忽然开始剧烈地痛。有段时间还经常没有来由地头晕,失眠也一直很严重。 我一直觉得是我的身体不好,调整饮食、吃保养品、开始运动,都没有什么成效。那个时候对我来说身体更像是一个为我服务的工具,我需要它足够健康、美好,所以我非常厌恶身体不舒服的感觉,这意味着我要停下来。 后来通过心理咨询,我从另一个角度发现了问题所在,身体的不舒适其实是情绪的问题。 以前我是个对自己内在情绪非常钝感的人,经常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感觉」——感到悲伤、感到惋惜、感到温柔、对某事有着混杂的感受? 指导日常行为通常用的是另一套叙事,那就是「头脑的指令」,用头脑理性判断:周末应该如何度过?晚饭是麻辣烫还是水煮菜?一段关系要不要分手? 有时候头脑的理性和内在情绪感受是有强烈冲突的,但我对此又完全没有察觉,于是那些被忽视的情绪就变成了身体的信号。 心理学有个专门的词形容这种现象叫「述情障碍」(alexithymia),意思是无法表达感受。研究发现存在「述情障碍」的人习惯性将情绪以实际问题的方式记住,他们不是感觉生气或悲伤,而是感觉到肌肉酸痛、肠道异常或其他毫无来由的症状。 大约四分之三有神经性厌食症的病人和超过一半的暴食症病人,都不能理解他们的情绪感受,而且在描述情绪感受时感到十分困难。 后来我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对身体的态度就温柔多了,它成了我和内在感受之间交流的桥梁。感觉到不舒适的时候,我会第一反应想想,哦,它在告诉我什么呢?是不是有些内在情绪我没察觉到,是不是有些事情不太对劲。 慢慢地,那些身体不舒适的感觉越来越少了,当我对内在情绪有更多的觉察,呆在这具身体里也更舒服了。02 身体什么都知道 身体和情绪本来就是一体的,它们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情绪就算被暂时压抑,也总会通过身体的各种症状体现出来。 最早发现这一点的是达尔文,他在1872年的《人类和动物的表情》(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提出:「心脏、肺、胃和大脑通过迷走神经相连,这一神经对于人类和动物的情绪表达和管理至关重要。因此头脑兴奋的时候会立刻影响到内脏的状态。」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你会在恐惧的时候「浑身瑟瑟发抖」,在极度悲伤的时候真的能感受「心在痛」。DSM-5(精神障碍诊疗规范)中,很多心理疾病的确诊标准里也包含躯体的症状,比如焦虑障碍会出现的「胸闷、出汗、四肢发麻」。 有一种心理疗愈方法叫「舞动治疗」,通过自由舞动身体,敲响沉睡的身体,让身体变得敏感起来,很多潜意识里的情绪和伤痛会持续往外冒。 身体和情绪的这种连接,还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信号: 有时候,它提醒你有些来自过去创伤经历的负面情绪没有被处理。 范德考克(Bessel van der Kolk,MD)是美国专门研究心理创伤修复的精神病学家,他发现很多经历严重虐待的病人都有一些特定的身体疾病,比如桑迪的故事—— 桑迪在童年的时候被酗酒成瘾的父母忽视,常年感到既惊恐又孤单。她的应对方式是顺从她依赖的所有人,结婚后,只要丈夫威胁要抛弃她,桑迪就会哮喘发作而病倒。尽管桑迪努力忽视过去的创伤经历,也屏蔽了她的压力信号,但这些压力最终变成哮喘发作来获得她的关注。 除此之外,有不愉快分手经历的人出现在和前任去过的餐厅会感到身体不舒适,一些性侵受害者做一些骨盆打开的瑜伽姿势时会惊恐发作,这都在提醒我们:你以为那些创伤经历过去了,但身体什么都记得。 还有些时候,身体的信号在告诉你潜意识里的真实需要。 一个朋友之前在一段糟糕的关系里好几年,那几年她身体状况一直不太好,做了个小手术,三五不时地生病。后来分开之后,这些小毛小病都不见了,她开始运动,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好。 荣格说潜意识就像海面下的冰山,我们常常盯着海面上的冰山一角,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这个时候身体的信号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参考,你现在做的事、所处的环境和关系对不对,仔细觉察身体的信号,能帮我们做出对自己更好的选择。03 身体任性地表达感觉,才能让我们活在真实里 了解内在情绪很重要,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我们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和内在自我失去连接: ◍小时候的情绪感受常常被养育者忽视和扭曲,长大后很难辨别自己的感受如何; ◍头脑理性战胜了情绪感受,用「应该」取代了「想要」; ◍迫于社会文化传统的压力,觉得表达情绪感受很「羞耻」。 但好在有身体。 身体很任性,它任性地尊重自己的感觉,才能让我们活在真实里、体验真实。就算偶尔走丢了,也可以回到身体,找回真实。 所以下次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你可以试着放松下来,暂时离开头脑,把自己交还给身体: 闭上眼睛,扫描全身的每个部位,肩膀、后背、大腿、脚趾……看看有没有不舒服的感受。如果哪个部位感到疼痛,你还可以试着和这个部位对话,进一步觉察内在的情绪。 虽然有些感受可能不太舒适——但它恰恰是能让我们充分地、真实地感受到活着的感觉。 当一个人和自我建立起连接,能够了解内在发生了什么,才有可能为自己提供安全感和满足感。而不是需要依靠外在——药物、酒精、食物或他人的反复保证、强迫自己服从他人的意愿等等,来逃离茫然的内心。 身体很重要,但你的感觉也很重要。 (PS.身体信号可以提供一个觉察内在情绪的角度,但不代表所有的身体疾病都是情绪问题,有必要的话请及时接受专业医学治疗。) 参考文献 ———————— 【美】巴塞尔·范德考克著,《身体从未忘记:心理创伤疗愈中的大脑、心智和身体》,2016年3月,机械工业出版社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 Taylor,Graeme J;Bagby,R.Michael;Parker,James DA(1997).Disorders of Affect Regulation:Alexithymia in Medical and Psychiatric Illnes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ISBN 978-0-521-45610-4.
中国的文化,是一种寻母文化。 最明显的一点,在形容我们与国家的关系的时候,我们是用我与祖国母亲,说一个人在外漂泊多年终于回国时,用的是重回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无论是文化还是整个社会,都在强调母亲对于子女的重要影响,母亲与子女的关系始终是人们人生中很重要的关系,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我们的传统思想中,妈妈总是一个负责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育儿的任务更多的是在妈妈身上。 但妈妈也是新手妈妈,养育孩子是新手开车,第一次上路。 一件未知且意义重大的事情来到自己面前时,焦虑是我们自然而然的反应。 心理学家们也说了,适度的焦虑是有好处的。焦虑是从人类进化史中遗传下来的,有助于人类生存的一种情绪。 焦虑让我们知道我们目前还难以应付面前的事情,所以我们还需要去学习、进步。 所以,有适度焦虑的妈妈,会去了解如何教育孩子,自己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在养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让自己成长了。 然而,过度地焦虑是不利的。 在当下的中国,很多家庭的教育模式都是“焦虑的妈妈+缺失的父亲+失控的孩子”。 不少人感慨,焦虑的妈妈一定就是做得太多了,没人帮忙,丧偶式育娃,什么都是自己来。 而过度焦虑的妈妈们,其实很少会意识到自己的焦虑,大部分时间她们在想的,都是如何让孩子变得更好,自己又如何给孩子更好的。 过度焦虑的妈妈们,在与自己孩子的关系中,会有这些表现: 1.分不清自己与子女的界限 老话常说,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远忧。 什么意思呢?就是儿孙自然会有自己的福运,父母不必过多干涉。 但焦虑的妈妈们,总担心孩子会没有福运,或是这个福运不够好,总想自己去给孩子福运。 于是,我们便看到了焦虑的妈妈们,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做着干涉孩子边界的事情。 妈妈与孩子界限不清,处于共生状态的情况,按理说只存在于孩子的婴儿时期。 因为孩子还不够强大,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来生存,需要妈妈来成为他的力量,成为他的一部分,帮助他生存下去。 但当孩子长大了,自己有了足够的力量的时候,便要结束与妈妈的这种共生关系,走自己的路。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把这称为“课题分离”,说的是谁的课题谁负责。孩子有自己的课题要负责,妈妈也有自己的课题要负责,彼此之间界限清晰。 焦虑的妈妈们,总担心孩子的力量不够,所以会去“抢”孩子的课题,负责孩子的课题,突破亲子界限,干涉孩子生活。 决定孩子该上什么培训班、培养什么样的爱好,觉得这对孩子将来的发展好; 孩子要上大学了,决定读什么样的专业,将来才好就业; 孩子的一切,最好由自己来决定才最好。 做不到分离,哪怕孩子长大成家了,也不肯放手,变成了对孩子的控制。 分不清自己与子女的界限,过度侵入孩子的成长空间,只会让孩子无法成为自己,无法长大。 2.总想做完美妈妈 过度焦虑的妈妈,常常会有对育儿流程不够完美的负罪感, 所以有的妈妈熬夜看视频学习育儿经; 会有对陪伴孩子不够高质量的内疚感,所以有的妈妈学习各种儿童青少年心理知识,让自己从心理学的“门外汉”变成“持证人”; 会有搞教育军备竞赛的紧迫感,所以出现了“鸡娃”,让孩子不停读书学习上培训班,甚至有些妈妈还会让孩子做基因检测找特长。 究其到底,焦虑的妈妈们总想在育儿这份试卷上考出100分的完美分数,做完美妈妈。 就像电影《囧妈》中徐伊万的妈妈,把孩子作为生活的全部动力,号称“我这一辈子,就为你活着”。 这句话,完全是这些焦虑妈妈们的真实写照,24小时围着孩子转,包揽一切,只为孩子活。 但我们都知道,完美不过是人类的幻想,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人,也不存在完美的妈妈。 好的妈妈,不一定养育出好的小孩。 “从幼儿园到初中,我对儿子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直到现在还帮他整理书包,可他在学校练就了个‘铁拳头’,成绩也很差。”一位一直把“100分妈妈”作为追求的妈妈这么说道。 妈妈做到最好,却把孩子应该自己负责的那部分“任务”也给承担下来了,给得太满,孩子也失去了自己独立成长的空间。 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认为,一个妈妈其实只需要做“足够好的妈妈”就够了,不需要100分,只需要60分。 60分的妈妈给了孩子基本被满足、基本控制的养育环境,给予了孩子自己的成长空间,也让孩子明白,完全满足是不可能的,自己与父母都不是全能的。 同时,妈妈也知道了自己不用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不应该一辈子都为孩子活。 3.眼中只有自己的焦虑 过度焦虑的妈妈们还有一个特征,那就是她们永远能发现孩子身上有的“成长问题”。 孩子1岁左右,开始会爬了,妈妈虽然很开心,但身边别的同龄孩子有的已经在学走了,于是妈妈开始担忧孩子是不是没发育好; 孩子刚上幼儿园,在幼儿园还适应得挺好的,老师反映说没怎么哭闹,但看到老师拍的孩子在幼儿园的视频,孩子跟其他孩子互动不多,于是妈妈开始担忧孩子是不是不怎么会跟人打交道,是不是性格孤僻; 孩子进了学校,妈妈要操心的东西更多了,孩子偏科怎么办?孩子成绩不好怎么办?孩子跟班里同学处不来怎么办? …… 在过度焦虑的妈妈眼中,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身上始终存在一些问题,始终不够好。 心中的焦虑,让她们只看到问题,却看不到孩子成长进步的地方。 这样的焦虑很容易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在妈妈的焦虑、控制和否定下,稍有力量感的孩子则会变得叛逆、反控制,跟父母对着干。 有些孩子乖巧听话,却陷入深深的抑郁中,他们认为是自己不够好,只好向内攻击自己,变得无力、悲观和自我否定。 很多焦虑的妈妈因为孩子的“不配合”而苦恼,殊不知,后者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会更大。 而一位总是不安担忧的母亲,会把自己的不安也传递给孩子。 妈妈对外部的不信任也让孩子觉得外面是危险的,于是有的孩子不敢与外界互动,缩在妈妈的怀抱中,表现得很黏妈妈,而这也更验证了过度焦虑的妈妈心中对孩子的各种担心,让不安与担忧加倍。 作为妈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妈妈不是超人,会脆弱也会崩溃,愿所有的妈妈,给自己的爱多一点,焦虑少一点,选择适度放手,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去经受成长道路中的挫折与困难,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END-
负面情绪就像是身体组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一时刻难以应对自身的消极情绪。 负面情绪令人不适,产生主观情绪痛苦,而回避痛苦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 01 为什么有些人会压抑自己的情绪? 个体在成长环境中不允许表达负面情绪,可能导致情绪抑郁。 无形的社会规则和家庭教育也可能向个人传递一种观念,即“情绪外露”是错误的、可耻的、懦弱的表现。 童年创伤经历也可能导致个体压抑情绪。孩子在童年时期的需求被忽视或否定,因为情绪暴露而受到惩罚等等,这些都可能导致孩子成年后对自己情绪的压抑。 如果一个个体在童年时期因为情绪暴露而遭受惩罚或伤害,他很可能会通过压抑情绪来避免伤害。成年后,个体可能仍会不自觉地隐藏或压抑自己的情绪,有意识地将其推到一边。 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人倾向于压抑强烈的负面情绪,尤其是那些与痛苦或不愉快的经历有关的情绪。比如愤怒、沮丧、悲伤、恐惧和挫败感。 这些情绪通常被归类为负面情绪。个体往往会压抑自己认为“不好”或者别人可能会评判的情绪。 这可能与个人的童年教育有关: 父母可能从不表达或暴露自己的负面情绪,有意无意地向孩子传递一些信息来否定孩子的情绪体验,羞辱或惩罚孩子的情绪暴露等。,如“没事的”、“不要哭”、“学会感恩”、“别想太多,一切都会过去”、“只是对你太矫情了”等。 个人从小接触到这种教育理念,会逐渐认同“拥有和表达负面情绪不是一件好事”。 此外,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从未接触过如何表达和处理负面情绪的教育,这会导致避免和抑制负面情绪的应对机制的形成。 即使照顾者可能不会明确否认个体的情绪体验,但他们仍然会通过命令孩子停止哭泣来阻止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个人认为不应该有悲伤愤怒抑郁等情绪,至少不应该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来。 个体倾向于“正常”,表现出能被他人普遍接受的情绪,因为个体知道这些情绪不会招来非议。 02 情绪抑郁的副作用 被压抑的负面情绪不代表会消失。 压抑的负面情绪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心理和生理症状以及严重的社会后果。 个体看不到自己的整体,不能同时认识和正视自己的积极和消极特质,导致对自己的负面认知,阻碍个体培养发现自身问题和寻求帮助的能力(Garssen,2007)。 抑郁个体倾向于以躯体化的形式呈现其心理问题,不断关注躯体症状,忽视情感问题(Abbass,2005)。 目前还没有证明情绪可以直接致病。“悲伤不会让人感冒,愤怒不会致癌,”然而,研究结果表明,情绪抑郁与免疫功能下降有关,长期压抑的未解决的情绪会导致慢性压力、焦虑和抑郁的问题 03 处理负面情绪的方法 情绪抑郁可能是一种半意识或无意识的应对策略(Garssen,2007)。所以,如果个体已经意识到自己是压抑情绪,那么他就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负面情绪无法消除,但个体可以反思自己压抑情绪的行为是否依然存在,通过学习如何有效处理负面情绪来替代压抑的行为。 这个过程需要个体勇敢面对负面情绪带来的痛苦,加强对负面情绪的承受力,学会如何与负面情绪共处。 A.理解你看待情绪的方式。 对负面情绪的认知影响个体的应对方式,个体对负面情绪的态度会影响自身的感受和情绪调节方式。 比如,如果个体把负面情绪看作是问题、烦恼、懦弱的表现,那么当自己或他人经历负面情绪时,就会感到不舒服,会回避或压抑这种情绪,逐渐成为习惯性的自动行为。 因此,如果个体能够感知自己的行为模式,将有助于打破习惯性回避负面情绪的循环。 B.情绪的心理教育。 情感的意义是什么?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作用是什么?了解情绪及其机制,可以解释一些情绪谬误,正确认识情绪的重要性和价值,即情绪本身并不具有威胁性。 负面情绪是正常、健康和有益生活的组成部分。避免陷入“幸福陷阱”,即认为负面情绪是软弱或情商低的表现,试图逃避负面情绪往往会导致更多的情绪痛苦。 C.了解情绪对身体的影响。 要学会处理情绪,首先要了解情绪对身体的影响。各种情绪对身体的影响不同,因人而异。 比如,对于某些个体来说,焦虑时会有胸闷的感觉;难过的时候会有心绞痛;生气的时候头皮发紧,太阳穴跳。 当个体经历某种特定的情绪时,关注他的身体变化会帮助他理解情绪和身体的关系。 D.寻找触发情绪的因素 注意身体的变化能够帮助个体察觉并识别触发情绪的因素,从而为有效处理即将到来的情绪做准备。 例如,如果个体知道在会议上发言会使其感到焦虑,他可以通过提前准备降低担忧事件发生的可能,认知矫正理性评估自己的表现以及身体肌肉放松练习来平复焦虑情绪。 E.与情绪共处 个体无法控制负面情绪,更无法将其消除。想要摆脱负面情绪就好比某人试图把球按进水里,但球总是会反弹回水面,用的力度越大,反弹的力度越大。 与其总是徒劳地和球斗争,不如任其漂浮在身体周围,负面情绪就好比浴缸漂浮的小球,如果你将其视为玩具,可与之和平共处,反之则会变成影响洗澡的麻烦事。 同理,与其耗尽力气赶走负面情绪,不如带着负面情绪继续生活,改变个体与负面情绪的关系。只要不试着压抑负面情绪,它就不会反弹,与情绪共处也就更加容易。 F.承认情绪 给情绪命名(例如:现在的情绪是“愤怒”;“焦虑”情绪又回来了)有助于个体承认自身负面情绪的存在,在此过程中个体不去评判自己,允许自己去体验该情绪。 承认并觉察负面情绪的存在不会使消极情绪恶化,情绪像周而复始的浮云和海浪,情绪会来也会走。认识到情绪的周期性能够促进个体更完全地接纳负性情绪. G.接纳情绪 与情绪共处,是指当情绪出现时,集中注意感受情绪以及情绪引发的身体变化。 例如,当你感到焦虑时会感到心神不宁、身体处于紧绷状态,这时你可以觉察身体感受和情绪,为你的焦虑情绪“腾地方”,允许焦虑的存在。 与情绪共处不是去改变或者消除这种情绪,而是认识到我们可以与这些负面情绪共处,不用夸大情绪的负面影响,负面情绪并不可怕。 H.识别情绪传达的信息 当个体体验消极情绪时,识别情绪传达的信息很重要。思考三个问题: -是什么引发了我的情绪? -这种情绪试图给我传达什么信息? -识别情绪信息后,我需要做什么? 人类凭本能去生存和躲避危险,负面情绪是个体遭遇危机时的直觉反应。 作为进化产物,现代社会中的消极情绪很少预示着严重威胁的到来,有时非现实的威胁会诱发个体过度的情绪反应,就像做饭油烟过大可能触发烟雾警报器一样,即使没有着火,警报器依然会响。 因此,即便没有出现真正的问题,情绪也可能会被引发,反思以上三个问题有助于思考和分析大脑和身体所传递的信号。 个体意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因为情绪的直觉反应而做出冲动行为,它会帮助个体在当下作出最有效的决策。 I.有效行动 一旦个体了解到情绪所传达的真正信息,就能决定是否采取行动以及采取怎样的行动才会对个体和他人有效。有效行动包括: 找到解决方案并采取有效行动; 如果该情绪是一项错误预警,与情绪共处直到它逐渐消退; 善待自己,自我关怀; 正念冥想,放松身体; 完全投入当前活动,比如烹饪,与自己的孩子玩耍或者健身。 个体处理自身的负面情绪成功与否都是有价值的经验,能够更进一步地锻炼个体应对负面情绪时的技能,以及培养对自己和他人负面情绪的识别和理解。 J.练习 学习如何应对负面情绪并不简单,但我们有一生的时间去改变自己的回避和压抑的应对机制并学习更加合理与建设性的应对策略。 就像弹钢琴、学外语或开车等技能一样,学习新的应对方式也同样令人痛苦和不适,个体需要树立目标,坚持,毅力,并从失败中学习经验。 但随着技能和经验的累积,这个过程会变得越来越容易,直到它变成一种自动化行为并且成为个体的一部分。
林语堂先生曾说过: “婚姻犹如一艘雕刻的船,看你怎样欣赏她,又怎样驾驭它。” 走入婚姻,谁都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可走着走着,有的感情却是渐生凉薄分崩离析,说到底,是没有懂得婚姻经营之道。 两个人结婚过日子,难免会有磕磕绊绊,想要一段长久美好的婚姻,就一定要懂得进退知止。 尤其对于女人来说,夫妻关系再好,也不要对男人做这3件事,除非你想离婚! #1、不要处处迁就 在一段感情里,不管你多爱一个人,千万不要处处迁就他,对他卑微讨好。 因为,盲目包容换不来爱情,费力讨好等不到真心,你越是迁就,对方就越不拿你当一回事儿。 正如《知否》中盛淑兰,作为豪门贵女下嫁给一穷二白的孙秀才,却因为软弱的性格被婆家欺负得甚是凄惨。 无论是孙秀才整天在外花天酒地,让她长期到婆婆房中伺候,还是不停地张罗纳妾,淑兰也事事依他,从没说一个“不”字。 为此,孙秀才愈加气焰嚣张,执意纳妓为妾,口口声声说要休了她。 明明淑兰什么都没做错,和离也要损失个人名誉和一半嫁妆。 作家苏芩说: “不是拼命对一个人好,那人就会拼命爱你。” 你什么都以他为主,换来的反而是肆无忌惮的索取和伤害,夫妻本该彼此爱护,你的包容与忍让,也一定要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我们在生活中可以适时的迁就,但得不到珍惜的付出,要及时止损,毕竟低到尘埃里的真心,生不出欢喜。 时光漫长,唯有你的独立、自尊、自爱,才是被人宠、被人疼的关键。 #2、不要斤斤计较 有人说,最伤害婚姻的,是伴侣的斤斤计较。 深以为然。 一点鸡毛蒜皮的矛盾,就指责辱骂;一些日常生活的开支,总心生不平,抱怨付出。 夫妻本是利益共同体,这样斤斤计较的相处,在意分毫得失,习惯锱铢必较,注定婚姻无法稳定持久。 还记得在《爱情保卫战》中看过这样一对夫妻,家里的大小事,妻子都要“计较”一番,男人直呼日子过不下去了。 有一次,男人下班顺路送一个同事回家,妻子非要找同事平摊油费,让他尴尬不已; 男人去超市买菜,蔬菜瓜果比菜市场稍贵,妻子又找他大吵一顿,埋怨他不会过日子; 做家务带孩子,她也时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 计较对错、计较得失、计较输赢,她小气刻薄的样子,让身边之人身心俱疲,困苦连连。 周国平说: “一段舒服的关系,不是来自刻意取悦,也未必是天生投契,最关键的相处法则,是不计较。” 诚然如是。 计较多了,感情就淡了;算计多了,情谊便散了。 聪明的女人,懂得以诚动人,以心换心,彼此体谅,方得长久。 #3、不要事事依赖 很喜欢宫崎崎骏的一句话: “不要轻易去依赖一个人,它会成为你的习惯。当分别来临,你失去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你精神的支柱。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学会独立行走,它会让你走得更坦然些。” 生活如此,感情亦是。 婚姻中事事依赖男人,你会磨平原本的志气,丧失自己原有的光彩,即便你全心全意付出,也无法改变男人一朝变心那一刻的无情。 就像《我的前半生》中,罗子君一毕业就嫁给陈俊生当起了全职太太,吃穿住行全都依靠老公,出门有司机,在家有保姆,养尊处优的生活早让她失去了独立的能力。 眼高手低又爱做作的她很快被陈俊生嫌弃,坚持离了婚,逼她搬出了那个原以为一辈子遮风避雨的家,失去一切的罗子君一度不知如何生存。 事实证明,适度的依赖,可以让男人在女人身上找到存在感,感情升温; 而过度的依赖,只会让男人感到负累,日渐厌倦。 无论何时,女人都要拥有自我独立的能力和底气,完全依赖别人得来的体面,也会因为别人的离开而轰然失去。 人生实难,唯有自己,才是彼岸。 #4 作家清欢说过: “这世间从来没有不劳而获的理想婚姻,只有愿意经营婚姻的两个人。” 婚姻是两个人的相濡以沫,不是一个人喜怒哀乐,即使爱得再深,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不懂得分寸尺度,夫妻关系再好,也会被消磨殆尽,迟早分道扬镳。 好的感情,是相互独立又彼此相依,是两情缱锩又有个人天地。 往后余生,愿你我学会好好经营,于琐碎中看见美好,在平凡中得以幸福。
分手,哭几天就没事了吧? 但真正“哭几天就没事”的人,有几个? 相反,多数人会因为分手茶饭不思,甚至患上心理疾病,严重的还有自杀倾向。 至于怎么解决“分手”这个看起来普通、却困扰了不少人的感情问题? 有的人选择用时间来治愈一切,觉得过阵子就好了; 有的人选择马上开始另一段感情,那就可以转移注意力了; 有的人选择跟“命运”妥协,采取了极端的方式来结束; 而本文的主人公长城,也经历一段刻骨铭心的分手的痛,但他的解决方法,算是比较超前、也比较理智:他选择了及时找心理咨询,帮忙疏导。 最终,他从昏天黑地的情感洞穴里,走了出来,并且还意外收获了一份对生活的掌控感。 这是个不平常的故事。希望能带给你一些触动和启发。 以下是长城的自述。01 一次失恋 把我推向了人生低谷 我万万没想过,自己也有一天需要求助心理咨询。 原因竟是失恋。 这次失恋的经历,让我感受最深,也最为疼痛。 她是个很可爱很漂亮的女孩子,眼睛亮晶晶笑容很甜美。 她会早起偷偷在宿舍给我做早餐, 会把别人给她的零食用纸巾包起来送给我, 会在吵架的时候哭着说委屈, 会用崇拜的、炽热的、温柔的眼神看着我。 她的眼神里总是充满了光芒。 我喜欢她,我爱她那样的闪亮。 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她眼里的光没了。 有一天傍晚,我们因为生活琐事拌嘴两句之后,两个人都陷入沉默。 从前,她总会先开口,会哄我,会向我“求和”。 这一次,她也是先开口的那个,但她说了一句话,让我震惊了。 “我对你的失望攒够了。我们不合适。” 我心里像突然被撞了一下。 曾经对我那么崇拜、那么可爱的她,怎么会说出这么一句话? 我怀疑这是不是真的,我反复地向她确认是不是在开玩笑。 得到的回答只让我心里更凉——“我们不合适,分手吧。” 我整个人都崩溃了,在办公室哭到了11点半。 怕室友发现异常,当晚不敢马上回宿舍。 一个人,在深夜的操场台阶上,继续哭,哭到了凌晨,哭到身上纸巾用完、泪水也流干。 紧接着,头昏头痛头晕一起涌上来。 等躺到床上的时候,天已经快要亮了。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天又一天,脑子不断循环过去的一幕幕画面: 甜蜜的、痛苦的、感动的、悔恨的,五味杂陈。 第一次知道,原来人可以在短时间经历这么多的情绪。 我尝试过自救: 去找她挽回, 找朋友倾诉, 听超大声的音乐, 认识新的有可能性的人, 但都以失败告终。 身体被掏空的感觉,一天比一天严重。 眼看自己救不了自己。 在第5天的早晨,去做心理咨询的念头在我脑海中出现了。 “不知道心理咨询能不能救救我呢?” 因为我在校,所以直接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预约了咨询,流程很快也很顺利。 就这样,我的心理咨询之路便开始了。02 总想让她改变 其实自己生活已失控 在和咨询师交流的过程中,我提到, “我会跟女朋友提要求,想让她改变,这都是为了她好”。 她没有说什么,只是让我做了一个小游戏。 游戏大概是这样的: 伸出双手,五指张开,然后双手合十,手指扣下。 这个时候观察一下你是左手拇指在上,还是右手拇指在上。 之前看过这样的游戏,我以为咨询师是想让我明白“人与人是不同的”。当时心里嘀咕了一下:“这么简单的道理谁不清楚呢。” 没想到,咨询师还提了一个要求: 让我将两手互换相扣的位置,保持刚才双手合十的姿势。 “现在是什么感觉?”她面带微笑地问我。 “不舒服,很别扭”,如果不是她盯着我,我想立马换回来。 她说,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在舒适区会感觉到很舒服。 但一旦感觉到不舒服的时候,你是不是很想扭转过来? 恋爱也同样如此。 我们谈恋爱其实最关键的,还是看和对方相处起来是否觉得舒服。 一旦觉得不舒服了,心底里也会想“扭转”,会想方法摆脱这种不舒服的感觉。” 这会不会是她选择离开的原因呢? 咨询师没有直接指出我的问题,而是通过这个小游戏,让我学会了站在对方的角度,重新思考我们那段关系。 游戏之后,我想起了前女友曾经跟我说过, “跟你在一起之后,我变得不像自己了。我总是小心翼翼。跟你在一起真的好累。” 现在我终于能理解,原来在这段关系中,她并不舒服。 理解归理解,但我还是有一种沮丧之感:这不就印证了她离开我是对的? 此时咨询师也许察觉到我若有所思,于是她与我分享了她自己的恋爱故事: 年轻时,她曾钟情一个男孩子,但是对方当时不喜欢她这个类型。 于是,他们做了十几年的朋友。 后来上了年纪,男孩变成了大叔,他喜欢的女生类型,也从文艺女青年变成了知心姐姐。 而她,正是“知心女性”类型,所以他们终于走到了一起。 咨询师和我分享她的故事,让我明白了: 如果我们总想改变他人,那会很容易感到生活是失控的。 想拥有对生活的可控感,关键还是学会改变自己。 所以我尝试改变自己的想法:可能现在我和她是不合适的,但我可以给她尝试的机会,让她去接触其他人。 可能未来,我们有机会变成合适的伴侣呢? 这一次的心理咨询,也刷新了我对自己的看法: 原来我自己也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个专业的人引导一下,确实会好很多。 不然,我不知道自己还要消沉多久。03 终于用自己最舒服的方式 看清了自己 虽然我只进行了一次咨询,但是我觉得它给我带来的变化是不可忽视的。 我感受到了被理解、被支持。 这是跟朋友倾诉无法得到的体验。 跟朋友倾诉时,他们大多只是劝我看清现实、让我放弃、让我保留体面。 我能理解,他们也是为我好。 但向咨询师咨询,则会让我看清自己。 关键是,她会让我坚持、让我保留本心,用自己舒服的方式,对自己好。 做咨询之前,我总是听别人的建议,参考别人的经验,在痛苦中挣扎:一遍遍地问自己有没有机会,她到底还爱不爱我。 那时候,感觉好像这个世界上只剩下爱情,爱情没了,世界也没了。 但是经过咨询之后,现在的我开始更关注自己:她爱我或者不爱我都没关系,至少我还爱她。 所以我还是会去追求、争取复合,不论结果,至少我为我想要的未来努力过,即便失败,也不遗憾。 当然,如果真的拼尽全力,也得不到我要的爱情,我就先把重心放在别的事情上。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人生总会遇见真爱,美好的事情或许值得多等一会儿。 最后,我想对可爱的朋友们说一句:如果你在情感里也陷入了自我怀疑,非常极其超级地建议你,去尝试一下心理咨询。 咨询之后,你会有专属自己的感悟,而且会发现不一样的天地。 注:本文故事已获来访者授权,并均已加工处理,模糊了隐私信息。
每当我觉得自己好起来了,下一刻又坠入悬崖。 最后,是咨询师把我重新拉回了地面。01 从那以后,我消除了对咨询的偏见 我与心理咨询的相遇并非偶然,在我真正开始做咨询以前,我已经开始对它很好奇。 那阵子发生了一些事,让我一直无法走出来,很长一段时间无法睡觉,焦虑、担忧、自责,情绪时而崩溃。 但因为当时的我对心理咨询有一种偏见,觉得“有病的人才去看”,也怕被人歧视,于是我选择了“曲线救国”的一种方式:报心理咨询学习班。 我报的班不是以执业考证为目标的,更多的是讲心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在那个班里,我听到每个人的畅所欲言,看到大家的互相接纳,感受到了一种美好而又和谐的气氛。班里大多是女性,除了一位已经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好几年的男性。 记得某次我们探讨到一个育儿话题,一位姐姐苦恼于婆婆带小孩的方式不合自己心意,抱怨婆婆不让自己带孩子。我们听了以后,特别热心地为她出主意,如何说服婆婆或者自己该怎么做,可是她好像总有其他的理由去拒绝与否定。 直到那位男性咨询师问:“你想自己带孩子吗?” 她回答:“不想。” 我们恍然大悟。是因为潜意识里并不想,才有了种种理由。 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心理咨询的魅力,它那可以直达内心、直通本质的力量。后来我因为学业的缘故,停止了报班学习,同时又真正有了去咨询的勇气,我便正式开始和一个咨询师做咨询。02 原来,我是关系里的“共谋者” 我断断续续地在同一个咨询师那儿做了近六年的咨询。每次觉得跌入深渊时,好像咨询总能把我拉回地面: 当我逃避跟领导的交流,我在咨询里意识到是我和我爸的关系出了问题。我爸对我来说是权威一样的存在,他给了我许多却也一直控制着我。我把这种关系投射到了与领导的相处中,感觉到权威的控制而渴望逃开。 当我和喜欢的人关系出了问题,我在咨询里意识到我是一个“共谋”者,我习惯的施受虐模式让我总把关系代入到伤害里。 有时候我的思考让我更觉得痛苦,比如发现这些是我的问题时。 但我同时也慢慢地变得更愿意为自己负责任。 我看到了我的不够爱自己,我的自我接纳不够,我脑袋里总有一个理想的我在批判现在的我。 我和咨询师讨论权威的关系,谈论我的感情,讨论我的工作。我在咨询里被咨询师全心全意的聆听与理解。我们在道路上结伴前行,共同探索。03 咨询师成了我的一根稻草 去年,我失去了恋爱四年的感情。我好像忽然退回成了一个小孩儿。 我像祥林嫂一样不停地在朋友那里寻求安慰,朋友看着反复无常的我,既无能为力又万分疲倦。 我不忍、也不想再去打扰朋友。我用了看书、冥想、运动等方式来自我调节,时常觉得自己好起来了,却在下一刻又坠入悬崖,尽管我一遍遍跟自己说要放下,尽管我知道一切都已经是过去了。 看书、冥想和运动让我有一定程度的好转,但也并不妨碍在我某个晚上忽然崩溃,什么都做不了。然而此时,咨询师仿佛成了我的一棵稻草,总能给我带来心绪的平静与对自己的新见地。 在咨询师的陪同、理解下,我才看到,我不是放不过前男友,而是放不过自己:我看不起这样放不下的自己。我的自我否定、自我怀疑、自我攻击让咨询师尽收眼底。 咨询师对我说,这样的我已经很勇敢、很煎熬了,不应该被看不起。 听到那句话,我泪如雨下,好像内心里连我自己都不能接纳的另一个我被看到了、被接纳了。 于是我也终于看到了“她”,我可以心疼地抱抱“她”,可以告诉“她”,放不下他并没有错。”她”已经很煎熬了。我为什么还在一遍遍责怪“她”?04 我成为了那个永远愿意爱自己的人 每当我重复地为同一个问题烦恼,咨询师都会耐心地倾听我、理解我、包容我、真的关心我。我们一起探寻着我的模式:我对于施受虐的执着,我内心深处的“不配得到”感,以及真实的我自己。 如今我懂得了咨询是让自己变得更健康的一种方式:就像是把肩膀上的担子一个个卸下来,让自己有机会看清楚哪些是自己的责任,哪些不是,同时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 我也学会了自我关怀,变得更加真实。 从前的我从来不觉得喜欢施受虐的自己可以被接纳,我也看不到别人眼中我的好。我觉得自己卑微、无助又渺小,没有人在接近我之后还能长期忍受这个我。 如今,我看到了一部分发着光的我自己,“她”如此可爱又如此善良,没有什么坏心思,“她”如此值得爱。而我愿意成为那一个永远陪伴着“她”、爱“她”的人。
前些天,看到后台有读者倾诉自己的婚姻状况。 她说自己结婚10年了,前所未有的疲惫。 每天面临的,都是丈夫的不回家,婆婆的不理解,以及娘家人的劝和不劝分。 她说自己从结婚第二年,就意识到了这段感情不是自己想要的。 可没办法,世俗压力咄咄逼人,她只能空守着一段毫无感情的婚姻苦苦挣扎。 想放手,没勇气。 想坚持,太疲惫。 当现实周遭压力迎面而来,而周围却无一人可帮扶时,这才意识到,原来一个女人嫁错人后,最大的代价根本不是离婚和贫穷。 而是一颗想要过好却不断被消磨的心,再也燃不起对生活的渴望。 01 孩子的牵绊, 是女人心头最柔软的地方 看过一个留言,很心酸。 我是单亲家庭,我知道那种痛。 两个孩子都是身上掉下来的肉,选谁都是心疼。 所以我也是一样的不离了,忍忍吧,孩子总有长大的一天。 我想大部分做了母亲的人,或多或少都曾有过这样的念头。 电视剧《陪你一起长大》中,有这样一个桥段,曾狠狠戳痛过无数女人的心。 在剧中,沈晓燕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她的丈夫李翔,虽然有本地户口,却整日无所事事,丝毫没有担当。 沈晓燕自知无法同这样的男人一起生活,于是选择了离婚。 可婚虽然离了,但为了孩子,沈晓燕并没从李翔家里搬出去。 她不仅承担了孩子的学费,家里的房租、水电煤气费,甚至还要忍受前夫动不动的要钱与威胁。 但因为前夫有户口,掌握了孩子的抚养权,沈晓燕不得不低声下气地继续生活在这个男人身边。 她当牛做马,维系着表面的平和。 哪怕被别人当牛做马,哪怕被前夫殴打,赶出门外。 她也从来没动过离开的念头。 在她看来,自己再苦再累都没关系,只要能给孩子一个看似圆满的家,只要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这些委屈都值了。 而她的经历,又何尝不是大部分做母亲的人的想法呢,她们一辈子忍气吞声、放弃自我,为的,就是孩子能少受点委屈。 殊不知,这样的忍耐,少则十几年,多则一辈子。 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忍耐与煎熬中,不少女性搭进去的,是自己一生最宝贵的时间,和最美好的年华。 有人说,那些为了孩子不离婚的女人,真的傻啊。 其实不然,她们只是爱孩子,胜过爱自己。 02 对自我的否定, 是不幸婚姻最伤人的地方 曾经听朋友讲过一个故事,说她家的楼梯间里,经常能听到女人的哭声。 因为频率比较高,有次她因为害怕报了警。 警察赶到后才发现,原来躲在楼梯间哭泣的,是一个怀孕的女孩。 这次,她是被老公骂出来的。 她的老公,在外工作虽然还算体面,但在家里就变了一个人,对她控制欲极强。 她但凡早餐做的不合胃口,鞋子没放在趁脚的地方,垃圾忘了收拾,都会遭受老公的一番言语打压。 说她什么都不会做,就连收拾个屋子也漏洞百出。 如今她怀孕了,老公虽然偶尔对她态度很好,但只要情绪一上来,动不动就对她恶语相向,甚至不顾她的自尊,将她赶去楼梯间。 有邻居问她老公,你这么对她,就不怕你老婆不跟你过了? 男人却丝毫不在意:你让她走,我看她能走到哪里去。 朋友跟我说,没办法,这户人家她知道。 女人没工作,脾气又好,娘家不是很景气,总伸手问男人要钱。 男人似乎是拿捏住了这一点,总张口闭口数落女人的不是。 因为肚中怀着孩子,因为没有经济能力,面对男人的数落,女人只能逆来顺受。 久而久之,女人不断怀疑着自己的能力,对男人依附越来越强的同时,对自我的否定也越来越强。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女人很多,她们有的柔弱,有的善良,有的因为错信男人的一句“爱你”,就此踏入万劫不复。 可她们中,婚姻里,遇人不淑尚可逃离,但遇到的人太会洗脑,让你错信自己只能在他的羽翼下生长,那才是真正灾难的来临。 就像涂磊说的那样: 那个对你所有的好都是建立在你听话的前提下的男人,他不爱你。 一旦你不听话,那个对你百般献殷勤的男人,就会变成最不能容人的人,他要把你变成一个提线木偶。 03 对感情的不再信任, 是这段婚姻的后遗症 读者 青青曾跟我讲过一个故事。 她说跟前夫离婚后,她像是患上了心理疾病,对身边的人都很不信任。 她和前夫是相亲认识的,互相打探完彼此家底,又觉得性格合得来后,他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没想到,婚后没多久,青青就感觉到了不对劲。 从老公,再到公婆,全家人似乎都在防着她。 家里装贵重物品的箱子,常年都是锁着的。 洗澡多冲了一会热水,出门婆婆就会数落她不懂节约。 给娘家买东西花了多少钱,公婆都要一一盘算清楚。 更令她生气的,是有次胃痛难忍,她好不容易说服老公陪她一起去医院,谁曾想,检查完后刚一进家门,老公就把七七八八的票据摆在她面前。 说这次看病花了298,让青青转给他。 青青实在忍不了了,她问老公说:我们到底是不是一家人? 没想到老公回复她说:一家人?想什么呢。 忍无可忍之下,青青和老公闹离婚,她还清楚地记得领了离婚证的那天,公婆一家人对她的千般计较,万般刁难。 恨不得将她扒光了才能放她出门。 3年的婚姻,青青身心俱疲。 身处老公算计之中久了,她也开始对周围人变得不信任。 谁多拿了她什么东西。 谁靠近她是有什么目的。 她都会不自觉在脑海中回想一遍。 她实在无法接受自己如今的斤斤计较,却也没法在短时间内,将这段不好婚姻的烙印洗刷干净。 怪不得人们都说,好的婚姻,一辈子都在治愈女人,坏的婚姻,一辈子都在摧毁女人。 04 听人说,婚姻中让人崩溃的,从来不是贫穷或富贵,而是你从对方身上再也感受不到希望了。 于是,你不断消耗自己,来弥补这段婚姻的巨大缺口。 在这个过程中,你不得不背负着的责任,走一条看不到尽头的路。 这样的人,往往过得更辛苦,也活得更心酸。 周国平说过一句话: 一部分人,把婚姻过成了好的人间;一部分人,把婚姻过成了糟透了的地狱。 只是嫁错了人,婚姻成为地狱的概率又增加了大半。 所以,倘若不幸嫁错了人,希望你能及时止损,在漫上的岁月里重新修复自己,再去过更好的生活。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能治愈你的人,唯有你自己。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讲述了两位年轻人,小娟和麦君,因为被彼此相同的爱好吸引,从甜蜜恋爱到经历现实的锤炼,再到和平分手的结局。 很多观众不明白,为什么如此合拍,如同世界上另一个自己的情侣,最后还是会走向分手。 而导演对于自己的作品,评价道“这是拍给小学生看的爱情。” 为什么这么说呢?为什么电影中100%合拍的小娟和麦君,最终只能背对着,挥手告别呢? 01 美好的爱情幻觉, 看不见彼此间不和谐的部分 小娟和麦君的相识,始于一次偶然。两人都赶不上最后一班列车,在车站相遇,由此开始了他们之间的浪漫邂逅。 在深夜的相处中,他们发现彼此是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穿的是同款的帆布鞋,喜欢相同的诗人、作家;都喜欢拿电影票存根当书签;购买了同一场展览的票...... 小娟和麦君之间一次次不约而同地巧合,甚至连看展览那天,都心有灵犀地穿了相同的卫衣,这些正击灵魂的默契,让双方都对对方产生了极大的好感,在第三次见面后便迅速确定关系,成为情侣。 彼此之间兴趣的相同,精神上的合拍,让他们产生了一种“被懂得”的精神慰藉、一种“你也是”的心心相印,同时陷入了绚丽的爱情中。 在确认关系后,两人开始同居,一起挑选房子、家具,布置两人的温馨小屋;为对方挑选书籍、玩同样类型的游戏、对漫画的同一个情节落泪,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 他们的爱情看起来如此美好,就像电影名字所说的,像花束般,美丽而绚烂;他们的同居生活看起来那么美满,好像生活在幸福的巅峰。 看到这里,很多观众都对如此甜蜜的爱情萌生向往——100%合拍的他们,仿佛是自己理想中的爱情。 但他们真的如我们看到的那么合拍,那么完美吗?其实,导演和编剧在一些镜头、情节中,暗戳戳地展示了这份美丽爱情的中不那么美丽的部分: 相遇的第一晚,麦君邀请小娟看自己制作的天然气罐的记录片,小娟看到一半便睡过去了,错过了精彩的部分,留下麦君一人独自欣赏; 在家庭餐馆聊天时,小娟兴奋地讨论着木乃伊的话题,但服务员一来,麦君便立刻终止了话题,让小娟想开口却不知该说什么; 彼此的家庭背景不同,小娟的爸妈都是中高阶层的精英,小娟不被物质困扰,更追求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满足;麦君的家在乡下,由于父亲不支持自己的插画梦想而断了自己的经济来源,在物质上毫无依仗的他考虑更多的是现实生活。 被美丽的爱情幻觉吸引住的他们,让他们看不见彼此间不和谐的部分;过多的合拍地方,掩盖了两人身上的矛盾。 而这份爱情的最终走向,编剧其实在一开始便借着耳机理论来告诉观众了:耳机的左右声道不一样,而分听左右耳机的情侣,其实听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曲调。 而这,是在暗示二人不同的价值观念,今后不同的人生选择。 02 爱情幻觉破灭后, 经历残酷的现实冲击 在毕业进入社会后,麦君和小娟一次次经历现实的考验。而此时,双方之间的不和谐部分慢慢显现出来。 正如心理治疗师M·斯科特·派克所说:坠入情网不是真正的爱,不会持续太久,我们迟早会从虚幻中醒来。 而小娟和麦君从爱情幻觉醒悟过来后,开始发现原来彼此的“圆”并没有融合在一起,而曾经自认为相同的一部分也在悄然改变,不再相嵌。 在现实的压力中,麦君把眼光放在了未来,放弃自己的兴趣,进入公司,成为一位社会人;而小娟则把眼光放在当下,她更想享受当下生活的乐趣,无法理解麦君为何成为如今无趣的伴侣; 麦君也无法苟同小娟的“把兴趣当做工作,把工作当做兴趣”的理念,认为她仅仅是在“玩”,觉得对方还保持着学生一样的思维,幼稚,不为未来考虑。 后来,小娟在一次次的幻觉破灭中对这段关系越来越失望: 书店里兴冲冲地想向麦君推荐新出的小说书刊,却发现对方站在成功学书架前看如何成功; 圣诞节邀请麦君一起去看彼此喜欢的导演新出的电影,麦君只想去一个高级餐厅吃个晚饭回家休息,在看电影中还呼呼大睡…… 爱情的幻觉幻灭后,发现原来自己其实并没有跟对方融为一体,二人的真实想法、性格特点、价值导向,以及对未来的想象都相差甚远。 而对于两人之间存在的巨大分歧,已经在破灭的爱情幻觉中对对方失望透顶的他们再也无力去磨合。 最后,他们结束了五年的感情生活,在初次约会的餐馆,相拥告别,彼此慢慢地退出了对方的生活。 03 真正的爱,是带给彼此的成长 小娟和麦君在坠入情网之初,都认为这是真爱,但正如派克指出的:这不过是把真正的爱与爱的感觉相混淆罢了。 回顾两人产生好感的契机:彼此喜欢相同的东西,这让他们产生的是对对方的喜欢吗?其实不是的,仅仅是两个孤独的灵魂在寻找认同感、存在感罢了。 麦君为了能承担双方的未来,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放弃了兴趣爱好,看似是在对方、为这段关系牺牲自己,其实不过是想要改造对方,想让对方也像自己一样“成长”。而这份爱并不能让麦君成为更好的自己。 真正的爱,需要投入和奉献,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让自己完善,也让对方完善。 小娟懂得及时犒劳自己因工作疲劳的心灵,懂得享受生活的乐趣,对于未来的选择,她更考虑的是自己能否快乐。 但她忽略了麦君的感受,对于这段关系,她更享受对方带给她的快乐,不愿付出自己的精力去接住对方的痛苦。只在乎自己的需要,而与对方背道相驰。 爱情最终指向的,是自我的成长。也许在经历了这段恋情后,麦君和小娟都学会了去接纳“不合拍”的伴侣,接纳彼此身上的不同。 在影片的最后,两人挽着各自的伴侣,走向了相反的方向,默契地同时背对背隔空挥手告别。这结局或许让人遗憾,但却是最合情理的。
网上有一个段子: 老婆问老公:“十一点整吗?” 老公说:“整。” 说完就脱了衣服,准备啪啪。结果老婆一脚把老公踹下床:“我问的是时间!”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性变成了一件尴尬的事。 在年龄的划分上,大家比较认可的是: 四十岁以下属于青年人,四十五至五十九岁为中年人,六十岁至七十四岁为老年人。 婚姻经营是一门学问,涉及到方方面面,性是无法回避的话题之一。夫妻步入四十五岁的中年后,有不少夫妻反映说无爱也无性,但婚姻仍然是稳固的。 作为妻子的大梅(化名)说:这几年我们没什么性生活了,他也没有激情,不再如年轻时那么执著;我自己也有点累,想法少。 其实这样的夫妻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的。 01 多数中年夫妻, 呈现了无法越做越爱的尴尬 两个原本陌生的人,因为某个机缘走到一起,成为夫妻,实属不易。他们或因为爱,或因为欣赏,或因为感动,或因为托付,爱开始启程。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爱的三角形”理论,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 激情、亲密和承诺。 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亲密关系,这是婚姻的催化剂和保鲜剂,也是必备品。亲密就是你可以跟另一个人一起分享,分享身体,分享一切。分享越多,越亲密。 激情,是产生爱的基本条件,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这如化学中的“激发态”,爱需要从这里出发。两个人在一起,因为相互的吸引,产生热烈的,高强度的美好体验。这是爱情当中极其美妙的时刻。 承诺,是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保证。这是爱保证稳定的条件,这如化学中的“基态”,是基本状态。夫妻关系通过法律,还有道德,以及信仰的力量来保障的。 根据三角构建的三边关系,又产生各种形态,包括只有激情的一夜之性、只有亲密的知己之爱,而只有承诺的,是空爱。只有亲密、激情、承诺三者都在的爱,才是完美的“灵魂之爱”。 有了“灵魂之爱”,才会有性的和谐。性和谐是一种性需求和互相满足的平衡状态——那就意味着:双方都有同样高的欲望是一种和谐,双方都无欲望但有感情也是一种和谐。一方高,一方低,是谓不和谐。 有人说,中年夫妻“话懒得说,爱懒得做”,做爱的次数还没有疫情之下验核酸的频率高,道出了多少中年夫妻的悲哀。年轻夫妻越做越爱,中年夫妻没有的。但更悲哀的是,这还是事实。 小红(化名)抱怨说:生小孩后的这几年,丈夫很少碰她,性生活的次数以年为单位来计,偶尔的一次都没感觉,我都怀疑自己身体褪化了。 她很不满,生活中很压抑,因而时时会有情绪的爆发。而丈夫则不理解她为什么原来温柔和善的一个人变成了这样,让他无法靠近。 这类夫妻并不少见。一方面身体里是有需求的,但心理上却无法靠近彼此。身心就在这样的尴尬中消耗着。 02 无爱无性的夫妻, 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夫妻从一开始,无疑是有亲密、激情,也有承诺的,但过着过着就“缺胳膊少腿”了,变成只有承诺还在坚守的“空爱”了。我们来看看,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首先,关系破坏,是夫妻性爱的“杀手”。 从性心理角度说,性从来不是性的问题,而是关系的问题,除非是器质性生理问题导致的功能问题。夫妻性趣不高,源于背后的关系不和谐,找不到共同愉悦、兴奋的点。 性是爱的升华,只有有了爱,性才能水乳交融。夫妻沟通不暢,三观不同,充满着矛盾冲突,又怎样来的亲密接触呢? 小红说:“老公总是不理解我的需要。三八节、生日,都是后知后觉,也不再给我送礼物”。而家里两个孩子、一家人的吃穿住行,家务让她越来越烦躁,丈夫却并不分担,所以内心总是压着一股无名之火。 她说:“我越来越觉得自己像个怨妇了。” 有人认为,外遇、出轨、小三等情感事件,导致婚姻关系和爱的崩裂,但是夫妻的日常沟通、关系维护问题,才是产生性爱问题真正的“慢性杀手”。 其次,生理功能下降,提供了无性的借口。 王先生说,这几年感觉到自己力不从心了,好像生理功能在下降。仔细了解,真相却是另一番“风景”:他会经常把自己关在书房看小电影,然后自慰。 夫妻生活久了,彼此会制造一些“武器”来对付对方,比如性惩罚。有的丈夫会假借性功能下降不与妻子性生活,让对方“独守空房”。有的妻子以性为要胁,关系不好就不给做爱。其实这是一种隐性的“报复”心理,这样的报复只会让关系越来越糟糕。 美国作家德莱塞说:“肉体给精神生活和爱情控制住的时候,苦痛就变成了幸福”。 王太太无法理解丈夫这几年不愿意触碰自己,睡觉都各在一头。但她不知道,丈夫其实并不是生理欲望下降了多少,而只是不想与她“交流身体”。 他说:太太不修边幅,脸色越来越难看,每次回来看到她,我都兴趣顿无。 按照身体器官的发展规律来说,中年状态的生理功能虽然逐渐下降,但实际上仍然是没问题的,所谓的功能下降只是借口。 根据2021年腾讯关于性爱的网络调查,以5分制标准,70后、60后的性需求平均分分别为3.08、3.20,比80后至00后的都略高。这说明,中年夫妻对爱的需求程度仍然可以不亚于年轻人。 再是,性爱模式陈旧不变,无法为爱保鲜。 爱是性的“源头活水”,有爱的性才会有创造性。一个力比多(性攻击驱力)不足的人,创造性是较低的,这会导致一个人性爱方式的一成不变。但对于普遍的男性来说,只要没有受到太大的性创伤事件,其呈现在性方面的驱力是足够的。 有爱的性能越做越爱,有性的爱能越爱越做,身心交融会产生大量的快乐多巴胺。 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性欲是一种来自后方的动力,爱欲则是一种来自前方的召唤”。 小兰说(化名):“丈夫总是在性爱时保持一种姿势,几十年不变,以致于在房事时没有什么期待,而自己久而久之也有点厌倦了,不想了。” 刚结婚的几年,她觉得丈夫做爱的兴致较高,他单一的姿势在妻子看来,是“专一”的表现,但时间长了就觉得很枯燥、乏味,“他也不体贴我,总想一步到位,没有前戏,没有后戏,没有温暖。”性爱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性的要求只是为了轻率地满足一下短暂的快乐和乐趣,也就是说,他要面临巨大的危险,就像一朵鲜花,乍看上去非常美丽诱人,但它却暗含着毒素”。 我国著名的两性专家、社会学家、同性恋研究第一人李银河说,真正和谐的爱情有三个标准:“双方无所不谈、彼此疼惜且支持、有持续的性爱生活(国际标准一周三次)。” 03 步入中年, 你该怎样来爱怎样为性护航 当性与爱出现了问题,导致婚姻有裂痕,大多的夫妻双方都会有思考,想要调整,并付出努力,但很多人确实不懂得方式方法而苦恼。 那么,我们该怎样来爱,怎样为性护航呢? 一是,经营好夫妻关系,为性爱提供动力。 婚姻关系是夫妻性爱的最重要的润滑剂和助推剂、加速剂。爱的本质是为彼此付出,奉献自己、燃烧自己。 小强知道自己的性功能出了问题,很苦恼,他为此也做了很多努力。他说,自从妻子生孩子后,心里便有了不好的阴影,他想象过很多次孩子从产道出来的画面,此后便无法在妻子面前再展雄风。 他说,是他造成了妻子受苦受难,是他的性欲望使然,性是“罪魁祸首”,但他明白目前这样的无性爱也是他不满足的。为了挽回婚姻,痛定思痛,他决定去做阴茎海绵体植入手术。通过手术,他的阴茎可以通过植入假体的一个开关触发勃起,从而顺利完成与妻子的性爱。 小强愿意通过一些办法的尝试去做调整和改善,为此,妻子也是欣慰的。但是有不少的丈夫可能是不愿意的,也不主动去思考采取什么办法可以增进夫妻感情。 二是,变换性爱的场所,为夫妻生活保鲜。 年轻的夫妻,只要有爱,就可以把爱做得满满当当,性自然能水到渠成,无论场所、时间,都可以及时进行,并及时满足。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夫妻间“审美”疲劳增加,性爱不再新鲜,动力下降,逐渐出现中年夫妻“话懒得说,爱懒得做”的尴尬境地。 这时,需要考虑在性爱的方式、场所、时间等方面进行变换,为夫妻生活保鲜。 须知,床是用来睡觉的,爱在哪里都可以做。 同时,也可以考虑一些训练,比如凯格尔练习法(男女性福操),提升性技巧。 三是,调整夫妻相处模式,提供更多可能。 《金赛性学报告》认为:人类的性现象不仅仅是个体自身的产物,也不仅仅发生于两个人的互动中,而是发生在许多人的性关系所结成的性的社会网络中。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佛系”这个词流行起来,很多人也成功地活成了无欲无求的模样,一些夫妻也呈现这样的状态,细究起来也很耐人寻味。 夫妻相处模式或婚姻形态有很多种,有民主型、有男人支配型、有女人支配型,但不管哪一种,都要以夫妻舒适、合适为宜。 但相处模式如果几十年一成不变,也许夫妻双方会麻木,不再有新鲜感。如果能在适当的时候,夫妻商量着改变一下相处模式,发现更多的可能,比如由原来的一方支配改为另一支配,或许会给关系经营和性生活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只要有利于促进夫妻关系的做法,都值得尝试。
家庭有两种,一个叫原生家庭,一个叫核心家庭。 原生家庭,就是我和我的父母的家庭,是我们出生和长大的地方。 如果我已经成家了,我和伴侣、孩子组成的家庭,就叫“核心家庭”。 看起来,这是两个家庭,其实又是一个家庭。 我的原生家庭,是我父母的核心家庭; 我的核心家庭,又是我孩子的原生家庭; 那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叫“代际传递”。 我们在原生家庭的一些情绪行为模式,或者创伤的体验,又或者是幸福的经历等会复制到我的核心家庭中去。 01账本理论 情境性家庭治疗的创始人伊凡·纳吉认为,我们每个人在原生家庭当中都有一个账本,记录付出和收益。 如果我付出了没有得到期待的回报,那就是有人欠我的,被称为“账本理论”。 比如说,父母希望我在2岁左右,开始自己独立吃饭,开始遵守家庭规则,我按照他们说的去做了。 但做了之后,我一定要有所得才可以。我得到的是父母对我的关爱、理解、陪伴和照顾。 我的付出和所得相对均衡,这是一个相对平衡的过程,说明我们的账本上没有欠债。 在原生家庭当中,如果父母是这样和我互动的,那大概率,我也会在我的核心家庭当中和伴侣、孩子进行类似的互动—— 我会要孩子两三岁会吃饭,要他们遵守家庭规则,她们这样做了,我就会给她们一定的关心和关爱。 (*每个家庭树立的规则是不一样的,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回应的方式也不一样,这就与他们在各自的原生家庭当中的互动方式,或者是账本模式是有关系的。) 如果我一直很听话、乖巧懂事,学习成绩也不错,就会按照家庭的期待去发展。 但是我的父母经常让我失望,不但不表扬我,还经常批评我,对我要求过高,我得到的权益就相对较少。 从账本理论来说,这就是父母欠我的。 欠了一部分没关系。 但如果一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那大概率我可能就不会再按照家庭的期待去发展自己了,或者孩子出现一些症状: 叛逆、生病、情绪行为不良等等…… 如果从“账本理论”这个角度来说,这些症状的目的,就是能够让我的家庭账本尽量的均衡。 因此,有的孩子出了一些问题后,父母就会意识到——孩子已经长大了,我们这些年很忙,确实没有太没顾及到他。 父母如果做一些改善,把之前欠的权益给孩子补上,慢慢地,孩子的症状可能就消失了,家庭就会建立起新的平衡。 这就是纳吉的代际传递理论当中的“账本理论”。 02夫妻沟通的四种不良模式 有人会好奇,能不能设置一个标准的家庭范本。 你们觉得有可能吗? 我们在不遗余力地、试图去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范本,大概率是行不通的。 因为家庭的核心不是科学性。科学是冷冰冰的,只讲对错。 家庭是一个情绪系统。 家庭系统的核心情绪是什么?是焦虑。 不仅是家庭,我们个体也是的。 为了生存就必须要焦虑,我们所有的幸福都源于我们焦虑。 所以焦虑是我们生存的心理状态。 家庭的情绪系统也是一样的。 在家庭情绪系统中,人们会怎么样处理焦虑情绪呢? 分化不良的夫妻常常会用以下四种沟通模式来处理焦虑: 第一种:冲突 我的先生/妻子试图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表达自己,希望对方理解自己,说服对方按照我的方式去做。 重要的是两个人都互不相让,经常吵架,这个就是“冲突性”的家庭关系。 这样模式的家庭就像一个战斗的堡垒,硝烟弥散,战火连连。 第二种:疏离 夫妻彼此不理解,比较冷漠疏远,即使交流,也是内容性或者任务性信息偏多,情绪性信息较少。 吵着吵着,夫妻两个人开始保持距离,这就是“疏离性”的家庭关系。 第三种:倾斜 双方冲突或疏离久了,一方忍受不了,觉得听我先生/妻子的,家庭就不会有那么多冲突,也不那么疏离,这是一个相对互惠的一种状态。 一般来说,家庭当中高功能的一方,最终会在关系当中,取得了优胜权。 还有的情况是,一方要求另一方必须要听我的,这个家是我说了算,另一方就会显得低功能或者失去一个自我的状态,来维护家庭的和谐性。 这其实是一个不平等的、不健康的“倾斜性”的家庭模式。 第四种:三角化 如果夫妻之间常常有冲突,或者是疏离性的关系,再或者是倾斜性的关系,常常会出现家庭关系的三角化。 这是一个典型的代际互动的过程。 简单来说,就是父母之间有冲突,不管是冲突性的关系,还是疏离性的关系,还是倾斜性的关系,它都是夫妻之间的冲突未解决。 如果夫妻之间的冲突未解决,他们往往会有一个自动的模式—— 通过拉入家庭当中的第三方来平衡或者是转移原来夫妻当中的冲突。 我对我先生太失望了,他根本就不理解我,但是不管是出于我个人的价值观,还是社会的传统观念,或者是出于我对孩子的一个爱和期待,我想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我就不离婚。 为了传统的观念,为了孩子,而留在婚姻当中,很多时候,你就会下意识地关注到这个孩子。 我的婚姻不是为了我自己,是为了我的孩子,我把我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把我的喜怒哀乐也放在他的身上…… 这个时候,你和你的孩子就建立了一种关系叫跨代结盟,这是一个三角化的过程。 因为这个孩子和你的关系紧密,不是因为你们天生的母子共生,而是因为你和你丈夫之间的关系不顺利,对丈夫的失望变成了对孩子的期待,所以孩子身上的期待带有着你们夫妻之间的冲突。 这就是我们说的,从两个人的冲突就变成了三个人的冲突。 在日积月累的互动当中,孩子一定会体会到母亲的失望和不满,他就会带着妈妈的失望和不满表达出对他父亲的失望和不满。 所以大家记住一个基本的定律—— 如果一个家庭当中,不管是妈妈,还是爸爸,对孩子的不满或者愤怒,大概率都是在表达对伴侣的不满和愤怒。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三角化。 03家庭关系三角化的基本要素 家庭当中的夫妻之间要有冲突,而且这个冲突是未解决的、长期存在的。 有冲突之后,夫妻当中的一方或者是双方要试图通过拉入第三者,这个第三者大部分都是孩子。 有时候也会是宠物、游戏、工作,我在这个家没办法待了,就天天加班,把我的工作就变成了我的伴侣,变成了我的孩子,这种方式转移了家庭当中的冲突。 如果把这个孩子拉入进去,夫妻二人的焦虑就会被冲淡、被缓解,原来的冲突也会有一定的缓解或转移,三角关系就发生了并逐渐被固定下来。 但是被拉入的第三方(孩子)的焦虑水平会急剧上升。 未成年人长期反复处于被三角化过程中,就非常容易出现情绪行为问题或心身疾病。 所以,一个孩子如果长期身体不舒服,在学校出现一些情绪不良、行为问题; 从我的角度来说,大概率都是家庭当中的夫妻冲突所引起的,或者与夫妻冲突有关。 我们再看看夫妻之间的是通过什么机制将第三者卷入冲突的。 第一个就是绕开。 绕开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夫妻对冲突冲闭口不谈,对伴侣的失望就变成了对孩子的失望,对孩子进行谩骂、虐待、打骂、指责、批评和不满。 其实,这是对家庭的不满,对自己的不满,或者是对夫妻关系不满。 绕开夫妻的冲突,转移到孩子的问题上,孩子就变成了一个“替罪羊”。 第二种是跨代联盟。 父母当中的一方或者是双方,他们不是批评和指责这个孩子,他是特别想把孩子拉拢到自己的阵营来对付另外一方; 或者是拉拢到自己的阵营,让我觉得在这个家庭当中稍微有那么一些陪伴,依靠,存在感,这是一个结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对孩子可能是尊重的、理解的、关注的、疼爱的,我们叫隐形的结盟,或叫隐形的三角化。 很多家庭的父母说,我们家的孩子以前可好了,是一个暖男、是一个乖宝宝,不知道为什么到了初一初二的时候,开始变得叛逆、不听话,甚至自我伤害了。 “一个特别好的小孩”往往是被三角化的产物,因为好小孩才能让家庭得以维系。 还有一些家庭对孩子会特别关注,包办代替,什么都替他做,这也是一个结盟的过程。 家长如果太关注孩子的话,大概率是在婚姻中或社会生活中没有办法得到自我实现。 可是,转移或者跨代结盟的过程,并没有让家庭的问题得到解决,而是被掩盖了。 这样的一个家庭互动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如果你们是父母的话,你们要想一想: 我有没有把对妻子或丈夫的不满意,有意或无意转移到孩子身上? 我有没有为了我的孩子维持婚姻,而且我还告诉了孩子? 事实上,你可以为了世俗的价值观,选择不离婚,没关系,每个人都有自我生存的价值和自我生存的方式。 但你要知道,如果你是因为婚姻不幸或者是两个人不相爱,依然选择留在婚姻当中,这是你自己的选择,不是孩子的选择。 孩子不必要为此承担任何责任,你要为你的选择承担责任。 如果我们把这部分责任归咎到孩子身上,孩子就成了替罪羊,家庭三角化长期运转的过程当中,有可能会让孩子出现各类心身问题。 04三角化会对孩子产生哪些影响呢? 第一个叫情绪配偶。 情绪配偶是什么意思? 假设是和妈妈之间成为情绪配偶,(*在现实当中大概率都是和妈妈之间,极少有和爸爸之间成为情绪配偶的)我妈妈开心我就开心,她不开心我就不开心。 反过来也是一样,我的孩子乖巧懂事,我就觉得特别幸福。 他不乖巧不懂事,叛逆了不听话,不按照我的方式去做,我就觉得没有希望了,没有意义了。 这就是两个人的情绪融合,就像配偶一样,你中有我中有你。 我们说在这样的一个家庭当中,往往婚姻不幸,夫妻的分化程度较低,自我价值感较低,这孩子就会为了父母而生活,就像我们影视剧里面说的“妈宝男”“妈宝女”。 现在成年了,你还把父母的开心和难过放在你生命当中的第一位? 如果是,你就处在情绪融合或者情绪配偶的角色当中。 在你的亲密关系当中,人际关系当中,工作当中,大概率都会遇到诸多的困难或者是不顺利、焦虑、情绪失控。 第二类叫小大人。 小大人是什么意思? 我很小的时候就要承担成年人需要做的事情,心思比较成熟,为别人考虑,还要照顾好自己。 这样家庭当中,常常会有父母缺席或者是多灾多难,孩子没有办法获得归属感。 所以,孩子需要过早承担情绪方面的任务,或者执行某种照顾家庭的功能,比如说去挣钱,照顾兄弟姐妹,照顾老人等等。 这本来是属于成年人做的事情,他们就去承担了,这叫小大人,也叫亲职化。 这样的家庭往往就是父母缺席,比如说父母病重、父母一方去打工、离异家庭,没有人去给到孩子陪伴,只能靠自己,像成年人一样去过自己的生活。 这样的孩子,在别人眼里面,都是一个好孩子、孝顺懂事,但是他们内心当中往往压抑自卑,会觉得没有意义,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就很容易出现抑郁或其他心身疾病。 第三种就是小恶魔。 就是我们说熊孩子,调皮捣蛋。 小恶魔为什么要这么调皮捣蛋,要到处攻击别人? 他在表达一种攻击,在攻击谁? 在三角化过程当中,他就是在攻击父母。 这样的家庭,往往会采用的是转移的三角化方式,我对我丈夫的不满意,妻子的不满意,对我婚姻的不满意就转移到孩子身上去,孩子就会觉得很不公平。 ——你对婚姻的不满意,为什么天天要打我骂我;你们自己没本事,为什么要连累到我,他会对父母特别不满。 也就是说,我得不到我想要的父母,我大概率也让你们得不到你们想要的孩子。所以,他们会故意让自己变得糟糕。 你们期待我学习吗?我就不学,我就要逃课,你们期待我健康吗?我就要伤害我自己。 这叫攻击性的迂回转移,用攻击自己的方式攻击父母。 而孩子出现这些问题,又会被家长会定义成“熊孩子”或“问题孩子”。 更严重的,父母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根源,选择放任不管,或者管得更严,可能会让孩子发展成为反社会人格障碍,或者是边缘性人格障碍。 他们常常会用自我伤害或攻击别人,来表达他们对父母的不满,这样的一个模式,会迁移到家庭之外,成为他们的社会生存方式,困难重重。 另外一种叫小病人 小病人和小恶魔相反,小病人他们比较乖巧懂事,往往把自己变得体弱多病。 例如,容易过敏,经常肺炎住院。 体弱多病就有别人照顾我,就有人来理解我,我就转移了别人的注意力,它其实是支持性的迂回转移。 支持谁? 支持家庭和父母。 因为我乖,懂事,听话而且成绩还不错,比较守规矩,不让父母操太多的心,唯一让你们操的就是要帮我看病。 看病的这个过程,就让父母从那些糟糕的关系当中脱离出来,去缓解他们的压力,保护了家庭。 很多时候,父母一吵架,孩子就生病,这样的话,他们就会放下他们的冲突来关注孩子。 所以体弱多病的小孩是为了吸引父母,转移家庭冲突,缓解了夫妻之间的焦虑,但是孩子自己常常焦虑不安。 上面介绍了家庭三角化给孩子带来的症状表现。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过程的分化和核心家庭情绪。 一般而言,家庭的冲突越剧烈,焦虑越明显,家庭模式就会清晰,三角化也就越容易被呈现。 孩子要成长,要发展自己,有自己对未来的期待,发展了自己的价值感,有了独立的过程,开始不一定按照父母的期待去做的时候,父母就开始变得焦虑,他们害怕孩子的成长。 如果孩子脱离了出去,三角化背后的两个人之间的冲突就留在那里了。 怎么办? 家庭中的关系性问题未解决,父母是不能够坦然面对孩子的成长,他们把孩子的成长定义成一系列的问题,让父母的焦虑变得合理: 孩子有问题我才焦虑不安! 越焦虑,模式就会越清晰,他们的夫妻冲突就会越明显。 我们说在这样一个关系的融合过程当中,父母对孩子的关注较多,焦虑上升了之后,就会越来越控制孩子,亲子之间的融合度就会越高,孩子就会越没有发展空间,他就会越反抗,就越会出现一些情绪行为问题。 此时,孩子的焦虑上升,让父母的焦虑也会上升。 05如何处理家庭的不良沟通? 我们怎么来处理家庭当中的三角化或者冲突、疏离、倾斜性的关系? 大概有几个基本原则仅供大家参考。 如果你和你的丈夫/妻子之间经常是冷战,疏离性的关系。 如果你还想留在家庭当中,你也没有想离婚,你决定留下来。 你要和你的家庭搞好关系,开始破冰之旅,要和对方接触,你要尝试去理解对方,而不是再按照原来的方式希望对方理解自己。 在心理咨询中,谁来咨询,谁就需要做改变。 实际上,总是希望对方改变的话,那这段关系大概率是永远都改善不了的。所以,咨询的人要从自己的身上开始变化。 在咨询中,我会给他们的建构和反馈是: “你改变,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你对家庭更负责任,你更有能力,你更健康。 你先做妥协和让步,因为你更善于包容大家,更有能力爱这个家。” 在三角化的家庭关系中,要让夫妻之间独立得解决他们之间的问题。 解决他们的冲突,解决他们的疏离,尽量减少去转移或关注孩子。 就是我们说的反三角化过程——让夫妻回到原本的关系当中,去解决问题。 在倾斜性的家庭当中,对于高功能者,我们要建议他尝试着多倾听对方,不再认为自己无所不知,多听对方说话。 对于低功能者,我们要鼓励他变得更自信,要参与对话,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要为自己而活着。 事实上,在我过往的咨询工作中,遇到的很多低功能者都是一个讨好型的。 她们经常委曲求全,善于牺牲,不考虑自己的感受,所以低功能者往往就会跟孩子形成了一个联盟,或者是一个病理性的共生状态。 这对孩子的发展会不利。 我们也提到,你在原生家庭当中与父母产生的互动模式,会影响到你的核心家庭,影响你和伴侣、孩子互动的模式,进而就发生了代际之间的复制。 所以你和核心家庭的冲突,大概率与你的原生家庭的模式是相类似的。 如果你在原生家庭当中确实受到伤害,正在核心家庭产生复制,你要如何处理原生家庭的伤害? 首先,你要认识到原生家庭对自己客观的、伤害性的影响,尽量减少—— “他们根本就没伤害过我,都是我自己想的太多了”,或者“都是我当初的错误,都是我做的不够好”的想法。 你可以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的,但你要知道,做得不够好的是那个还没有长大的孩子。 你要告诉自己,这不是你的错。 父母在养育过程当中,确实有对我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这就是对我自己的伤害,你甚至可以适当的抱怨和埋怨他们,甚至恨他们。 但是,我们最终的目的,不是让你记着父母的伤害,而是放下对父母的恨。 如果你觉得自己足够强大,我建议你把父母对你的伤害,坦诚地向父母表达,不期待他们有什么回应,只是向当事人表达我感受到的伤害。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不要抱有“我希望父母悔过自新,向我道歉”的期待。 越期待越纠缠,越难放下,就很难“对自己的成长负责”。 当然,父母要是意识到对孩子的伤害会更好一些,可以通过沟通达到一定的修复作用。 对父母表达伤害性的感受,目的是承认这些伤害的现实性,放下对理想化父母的期待,就可以在现实层面寻找另一种相处方式。 世界上没有一个完美的父母,那现在我长大了,我可以做我自己内心当中合格的父母。 如果你已经成家了,如何减少核心家庭当中的代际传递对我的孩子的影响? 第一,要做成熟的父母 什么叫成熟的父母? 要理解和欣赏你的伴侣,并对伴侣表达感谢、理解和欣赏。 成年人如果有冲突,不要紧,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和价值观,夫妻要把冲突限制在夫妻之间解决,不要卷入他人,这叫成熟的父母。 成熟的父母不是说我们之间一辈子都没有任何的冲突,而是有冲突我们可以很好地解决。 第二,要做理解的父母 我们要理解和安抚孩子的痛苦,要接纳伴侣和孩子的不足。 任何人都有他的不足,尤其是孩子。 他在成长过程当中一定有很多的缺陷,我们可以教育他,可以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但是要接纳他当下的错误,接纳他将来还会犯错。 之前有一位妈妈跟我说: 我孩子胆子很小,害怕竞赛的后果,在学校从不参加任何比赛;我经常告诉他,输赢无所谓,你去做就是成功了,但孩子就是不愿意去。 她问我,该怎么样去培养孩子参加竞争的能力。 我是这样回应的这位妈妈的: 你告诉孩子去参加比赛,输赢无所谓,但你也要告诉你自己,孩子参不参加比赛,我也无所谓。 这就是一个接纳孩子,让孩子按照他自己的能力和特征去发展自己。 第三,做有功能的父母 什么叫有功能的父母? 就是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要起到陪伴和指导孩子的功能,对孩子微小的进步予以肯定和鼓励。 最后,要做独立的父母 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要剥夺孩子获得成就感的机会。 比如,孩子一二岁学习走路,两三岁开始锻炼独立吃饭,父母该放手时就要放手。 到了青春期他有自己的思想时,这个时候更难,他的想法可能和你们的价值观完全不一样,父母也要该放手时,让孩子在不断的试错中发展成长的能力。 对孩子的过分帮助或者担心孩子出错,是父母本身的不独立,潜意识中渴望将孩子培养成一个不独立的人,父母就有机会一直做“有能力的父母”。 不放手的父母,孩子有可能一辈子都需要父母负责,在父母的庇佑下,孩子缺少了成熟和成长的机会。 每一个孩子都是可以犯错的。 就像弗洛伊德说的,每一个青少年的青春期,都是一个正常的精神病过程。 他们情绪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可能会逃课,做很多和我们不一样的事情,甚至严重的会有自我伤害。 我们父母要做到什么? 理解、支持和陪伴,要做到尊重和独立。 这样的话,你的孩子,在他的原生家庭当中,才能够得到足够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分离感,他才能更好地自我发展。
正念的技术已经帮助数以百万计的成年人减少了他们生活中的压力、学会放松并提高了整体的生活质量。 当今社会中,孩子承受学习成绩带来的压力也正在与日俱增,父母是否可以通过在家庭育儿中引入正念来改善现状呢? 育儿路上难免会遇到挫折和挑战。 孩子房间乱糟糟,乱丢东西,每次都得家长来收拾残局。 孩子写作业太慢太磨蹭,作业凑合应对,家长陪孩子写作业很痛苦…… 是家长做得不够好,不够多吗?收拾房间,做作业成家长的事,孩子自然也就没必要在意了。做多少,怎么做,需要家长拥有正念的智慧。 01 正念养育是什么? 所谓正念,指的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关注、觉察当下的一切,而不作出任何判断、任何分析、任何反应。 通过觉察自己此时此刻所思、所想、所感,可以帮助家长建立稳定的心态,提高共情和人际交往能力。在与孩子互动中作出更积极的反应,给予他们关怀和爱。 正念养育意味着家长用不加批判,平和以及开放态度陪伴孩子,通过日常的亲子互动还可以把正念的理念传递给孩子。 正念养育源于美国麻省大学卡巴金教授于1990年对慢性病儿童养护的临床干预,目的是通过正念减压,帮助慢性病患者应对疾病。 研究表明,各种神经发展障碍(特别是孤独症、阅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症等)儿童经过正念养育课程训练,攻击性、逆反行为、自我伤害显著减少。也正因为孩子的积极改变,降低了父母的养育压力,提升了亲子互动的满足感。 在养育和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做到时时刻刻正念养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比如爸爸上班忙碌了一天,回家在沙发上刷手机,孩子突然跑过来说“陪我玩”,爸爸就可能不太想理会孩子。这并不是父母的错,父母是人而不是神,也会有自己的情绪。 如果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是焦虑的,我们和孩子的距离是远的,长此以往将会影响亲子之间的良性互动。 帮助我们和孩子进行关系的连接,父母可以先觉察到自己的状态。正念养育也不等于100%投入地和孩子在一起,父母不是圣人,我们只能把50%—60%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就如同我们做60分的父母一样。 02 三个关键词,助力育儿 英国牛津正念中心正念认知治疗MBCT合格四阶教师林丽玲感慨道,“每天都有家长来找我咨询教育问题……” 她发现,很多家庭都会投入很多的资源去培养孩子,学习各种技能。但是,家长们却很少把资源放在自己身上。 在林老师看来,父母才是这个家庭的起点,是塑造整个家庭的核心角色。 正念教养也能系统地启动父母和老师展开觉察,从滋养自己、慈爱自己开始,进而看见孩子真正的需求,在可能的当下给予每个孩子爱的响应。 林老师还总结了三个关键词,可以帮助父母更好地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及时调整。 妙招一:“停” “停”,即停下来。和孩子发生冲突或是需要养育干预的时候,父母可以先停下来,了解发生了什么,觉察当下。 妙招二:“调” “调”指的是调节。最简单的是觉察呼吸。例如,此刻你正在呼吸,吸的时候是凉的,呼的时候是热的,呼吸节奏快慢皆可、无关对错。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大脑就开始调节了。 生气时,呼吸会变急促,因为此时的你可能需要更多的氧气。 每个人的调是不一样的,也可以是喝水、喝咖啡,或是跺跺脚等。 妙招三:“开” “开”,即开放。当你停下了,照顾好自己,慈爱自己,才能用开放的眼光去看待自己身边的资源,寻找可以帮助你孩子的办法。 “开”的目的是连结,和自己连结,和孩子连结。只有你先和自己连结了,你才可以和孩子连结。当你真的冷静下来,调节过来,你才真正能够帮助孩子解决当下的问题和矛盾,看到更广阔世界。 03 学习“像青蛙一样静坐” 正念练习同样适合年龄大于5岁的孩子。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正念可以帮助孩子提高专注力,让孩子在焦虑时保持平静,做出更好的决策。简单地说,正念可以帮助孩子拥有稳定的情绪,提高认知的专注力。 儿童正念课程已经在欧美的中小学被广泛的应用。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香港,许多学校已经将正念练习引入课堂。 那父母要如何引导孩子开始正念练习呢? 《正念养育》的作者Eline Sne开发几种供儿童练习的冥想和正念练习,适合12岁以下的孩子。其中一个练习就是“像青蛙一样静坐”。对儿童而言,做“像青蛙一样静坐”这个练习可以把正念变成一件好玩的事情,有效地帮助他们将注意力转向自己的呼吸。 练习前,家长和孩子所需要的只是一个安静的环境,可以这么向孩子介绍:青蛙是一种神奇的生物,它有很棒的跳跃能力,也可以非常安静地坐着。虽然它能意识到周围发生的一切,但往往不会马上做出反应。 看看你是否能够假装像一个青蛙一样非常安静地坐在荷叶上。当你坐在荷叶上时,青蛙先生,请均匀呼吸。如果你动得太多,你的荷叶就会翻倒,这个游戏就以你掉进水里而结束。 所以你就安安静静地坐着,同时你绿色的青蛙肚子随着呼吸一起一伏。虽然你可以跳得很高,跳向天空,你也可以坐得很静,静得像雕塑一样,就像现在这样。因为你就是那个青蛙,你此刻就是静静地观察你周围发生了什么以及你的身体里发生了什么,而不急于做出行动。 你仅仅就是那样静静在荷叶上坐着和呼吸就好了,好好保存你的能量。注意你的肚子是怎样一起一伏的。 对,青蛙小朋友,就是这样,一起一伏。 父母也可以先从自己开始,选择一个练习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哪怕是花五分钟的时间,用意识关注自己的呼吸,关注呼气、吐气的过程。自己学会进行有效的练习对于引导孩子正确练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各位家长们,从现在就开始练习正念吧。 References: Schoeberlein,D.R.,David,D.S.,&Sheth,S.(2009).Mindful teaching and teaching mindfulness:A guide for anyone who teaches anything.Simon and Schuster. Duncan,L.G.,Coatsworth,J.D.,&Greenberg,M.T.(2009).A model of mindful parenting:Implications for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nd prevention research.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12(3),255-270. Medical Review:Mindfront Psychotherapist Yunyu YeMindfront Psychotherapist Sophie Deng
“望子成龙”我相信是每一位家长都希望的吧,每一个人会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将来过得比自己好。正是因为受这种传统的思想观念影响,于是你会看到现在的家长热衷于帮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兴趣班,生怕孩子落在起跑线上。 家长们最好希望自己的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这样以后才能成为一名多才多艺,有竞争力的人才。 都说现在这个时代十个拼爹妈的时代,的确,如果爹妈条件好的话,会给孩子带来更好的教育资源。 我身边真实的例子,我隔壁的邻居,王女士,为了从小培养孩子,孩子刚满三岁就开始给他报班,英语班,跆拳道,舞蹈,钢琴,演讲,只要你能想到的,几乎她都给孩子报了一个遍,为了培养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给孩子思想上的启蒙,帮助孩子在小的时候就形成比较良好的价值观念,从胎教开始王女士就给孩子读三《三字经》《弟子规》当然孩子出生了之后,更是每天都要给孩子听这些录音。 在西方,同样也是非常注重孩子的培养的,比如说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从人的心理层面施加了一些外部的影响之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们达到老师心中预设的样子。 那什么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呢?这其实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意思是如果老师对自己的学生非常信任,并相信他一定能完成某项任务或者变成什么样的人,学生也接收到了老师对自己的这份肯定和信任,那么结果就会真的变成现实。 “皮格马利翁效应”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赞美、信任,肯定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通常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赞美,肯定的时候,他的心灵瞬间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变得更加自信,并且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努力去成为对方期待的样子。 关于个体成长,哈佛大学曾经有一项十分著名的研究,这项研究持续了75年,在此期间,研究人员追踪了724位男性,并且年复一年地询问他们的工作、家庭生活和健康相关情况,以此来及时获取他们的状态。 在最早的724名男性中,被试大约可以分为两组: 第一组:是当年(1938)进入哈佛大学的本科生 第二组:是生活在贫民窟里的同龄孩子 时至今日大约有60位还在世,并同意继续参与这项研究,这些尚存的被试绝大多都已经年过90了。 研究表明,那些在数十年后能取得成功的孩子,往往身上都有这五种特征。 1.具有非常不错的人际关系 我们常听到一句话说:做事先做人。可见人际关系是多么重要的,好的人际关系能让你的工作事半功倍,人是群居动物不可能离开群体,一个人独自生活下去。 在众多的实验证明,一个人能取得较大成就,往往就是那些拥有十分良好的交往与沟通能力的人,这些人都能与身边的人进行良好的互动,会说话,说的话总能让人舒服,恰到好处,情商高,这也就让他们在自己的奋斗生涯中“少走弯路”“如虎添翼”。 2.喜欢探索,对新事物充满好奇 你会发现有些小孩子其实非常调皮,比如会把你刚买回来的东西拆得稀巴烂,有些孩子当他到了一个新的地方,看到新鲜的东西,他会不断的问你这是什么?为什么?这时候千万不要嫌弃孩子的话多,或者发火责怪孩子把你的东西拆烂了,其实他在探索,他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这个时候你要有更多的耐心去引导孩子,鼓励孩子进行探索,进行发现。 经常受到父母,鼓励和赞扬的孩子,会激发他更多的探索的欲望,会让孩子发现更多有趣的东西。而那些总是受到父母斥责和否定的孩子,可能自己的爱探索,喜欢新鲜事物的天赋就被父母这样扼杀了。 不同家庭环境影响下的孩子,之后的人生轨迹很可能大不相同。这足以体现了父母对孩子影响之大,所以父母在孩子成长中一定要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发现孩子有某种特质的时候,一定要鼓励,正确引导。 3.有钻研的精神 据哈佛大学研究当表明,那些成功人士,在某一个领域取得非凡成绩的人,通常都有普通人不一样的表现,比如在他们小的时候对事物就有非常浓厚的好奇心,并且这种对事物充满好奇的心延续到了成年,并逐渐演变为了一种问题意识和钻研的心理。 当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当中,遇到问题,他们不是立马要搬救兵,当然更不是放弃,而是自己努力去复盘,去分析,通过自己的钻研去解决问题。 回过头去看,那些名人都是一些爱钻研的人,比如爱迪生,正是他的刻苦钻研,让这个世界拥有了电灯;正是莱特兄弟的钻研,让这个世界上有了飞机……你会发现在每一个成功者的身上,都一定具有钻研精神。 4.拥有永不停止学习的精神 有句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很多人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以为学习只是在学生时代的事,从学校毕业就不再学习了,但是当你在社会上闯荡的时候才发现,很多知识是你在学校里并没有学的,需要你重新在社会这所大学开始学习。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会保持与时俱进,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 通过哈佛大学研究的这些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善于学习、坚持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这种态度,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对于家长来说,教导自己的孩子在小的时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时刻保持学习的习惯就是一个重点。 5.有独立自主的人格特征 现在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年龄小,总舍不得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生怕孩子受伤怎,但是就是这种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的家长,往往让孩子养成了依赖的性格,剥夺了孩子独立自主的权利。 哈佛的实验表明,那些成功的人,在小的时候基本就形成了比较好的独立人格,并且在成年之后也很好延续着这个习惯,他们自己的事总能很好的处理,从来不去过多依赖别人,他们在学习,社交,事业等方面,都保留了很好的独立性格。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愿每个家庭都能正确的引导自己的孩子,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第一无二的,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发掘,发扬孩子的天赋,是我们每一位家长都应该用心去做的事。 虽然智力是天生地,但是后天的培养和教育更是重要,只有后天的不断努力和家长的正确引导教育,才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好孩子。
记得上中学时,有一篇课文是关汉卿的戏剧,有这么一句话: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再结合关汉卿的经历和成就,正好应了那句话,那些打不倒我的,终将使我强大。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关汉卿这人心理韧性十足,就像是打不倒的小强。 但现在很多人却缺少这种韧性,遇到困难容易退缩,甚至是放弃自己的生命。比如河北货车司机因北斗掉线,被罚款2000元,服毒自尽。海南41岁身穿西装的中年男人在公园里上吊自杀,遗言是不要救我,我是自杀。 他们的离去也许都有这样那样不得已的理由,但不可否认,跟心理韧性不足,抗压能力太低有关。 心理韧性指的是人们在遇到困难、逆境、创伤、灾难等重大的压力源时,能够良好应对的过程,它可以帮助人们恢复原状,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长。心理韧性是所有人都能够具备的一项能力,是幸福人生的底层逻辑,是可以从小培养的。 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院安妮在《心理韧性:如何培养内心强大的孩子》一书中,创造性地把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综合起来,提出了自己的“TOUGHEN UP”强悍化模型,包含提升孩子心理韧性的九种能力。 书中融合了学者、妈妈和朋友三种视角,用真实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案例来告诉我们提升孩子的心理韧性,让孩子拥有挫折打不倒的力量,拥有美好幸福的人生。 01 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是人生成功的基石 我们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无法满足我们期待的事情。这个时候,有的人选择硬刚,结果碰得头破血流;有的人选择逃避,逃回家庭,逃回自己的小世界;还有的人选择了抱怨,抱怨他人,抱怨工作,抱怨社会。 很明显,这些应对方式都无法让我们获得幸福,更不用说获得成功了。 所以,养育孩子,首先应该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网上有个笑话,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刚出生大概觉得自己的孩子未来是可以改变世界的,等到了孩子大学毕业了,对孩子的期望就变成了赶快结婚生娃,找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 成为一个幸福的普通人,是大多数人能够实现的目标,很多时候也是我们想要过上或者正在过的生活,比如,做一份普通的工作,钱多事少离家近,有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节假日可以去探望父母享受天伦之乐。 至于其他的天赋追求,事业有成,自我实现,则是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升级的。 但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往往搞反了。小时候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比如要学习好,要才艺出众,甚至要光宗耀祖,最典型的就是那些使劲“鸡娃”的父母,关注点仅限于孩子的学习和才艺,只要学习好,其他都可以不用管,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则关注的更少。 等到孩子成年了,无奈之下,才会承认自己的孩子其实跟自己一样,是个普通人。但这个时候再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往往已经晚了。就像有的父母等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了,对孩子的唯一希望是:活着就好。 成为一个幸福的普通人,最不能缺少的素质就是,心理韧性。 试想一下,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种的人,各种各样的事,很多是无法满足我们的期待,我们不得不选择妥协的。这种妥协的能力,从苦难中恢复过来的能力就是心理韧性。这种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是需要从小培养的。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怎么宠都没关系,关起家门来,愿意怎么惯着就怎么惯着,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都是可以的,因为这是自己小家的事情。只要不影响别人,那就无所谓。 但一旦走出了家门,孩子就面临着各种规则,比如,不能打小朋友,不能抢别人的东西,不能破坏公物,要遵守交通规则等等。这些规则,都是需要去遵守的。 如果一个孩子,父母没有给他培养出规则意识,那当然对面规则时,可能就会随心所欲。但有句话不好听,但绝对真实:社会不是你妈,不会惯着你。 等到孩子再大一点,他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竞争,比如考试成绩,工作业绩,有升学的压力,赚钱的压力,养家的压力,处理各种复杂人际关系的压力,甚至是见识到人性的黑暗,自己的无能力为等等。这个时候,就需要孩子能够在压力下,首先不被压垮,能够良好地应对各种压力,然后能够重整内心的平衡,获得成长。 心理韧性强的人,能够掌握一些应对问题的方法,通过思考和行为去解决问题。他们不是没有压力,焦虑和沮丧,而是懂得如何去调节和应对,不让负面情绪压垮自己,能够从容地处理危机。 所以,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抗压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的人,会过得更幸福,更好地参与家庭和社会生活,也更容易获得成功。 02 做成长型父母, 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环境,就像是孩子的心理大后方,让孩子在遇到挫折压力的时候,知道TA永远是有退路的。 首先,我们来说说,父母之前关系融洽,父母本身情绪稳定,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 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TA呆的最多的地方,家庭的氛围会直接影响孩子应对冲突的方式。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会照着父母来学习。 精神分析佛洛依德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在六岁之前就已经定型了,剩下的都是强迫性的重复。 比如,夫妻之间有冲突。如果能够坐下来,心平气和的说出自己的需求,坦诚的交换意见,尊重双方的差异性,即便不能说以后完全没有冲突,但家庭的氛围总的来说是平和的,是建设性的,孩子也能够从中学到,面对不同的意见,该怎么去处理。 再想一下,如果面对冲突,两个人针尖对麦芒,互不相让,都希望对方听自己的,如果不能满意,就一直争吵,那孩子学到的,就是面对冲突,只有吵架一个途径,而这个途径往往无法达成目标。 这些年,随着网络的发达,我们也看到了很多所谓的“熊孩子”,这些孩子多半不会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在他人无法满足自己需求的时候,就会直接伤害他人。但就像前面说的,社会不会惯着你,总是会受挫的。 很多网友也在感叹,现在为人父母的门槛太低了,以后当父母要先考个合格证才能上岗。 当父母会不会真的需要合格证我不知道,但做一个成长型的父母还是必须的。毕竟,孩子是站在我们的肩膀上的。 03 为孩子接种“心理疫苗”, 提升应对压力的能力 孩子之所以被称为孩子,是因为他们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他们需要父母的教导,需要父母帮他们提升适应社会和应对压力的技能和能力,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接种“心理疫苗”。 首先,要让孩子体会到挫折感。 作为大人,我们都知道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很多我们无能为力的事情。但很多人,其实是通过自己摸爬滚打,被社会毒打慢慢接受的。 对于孩子,我们要从小让TA适当的体验挫折感,在体验挫折中学会如何应对挫折,这样TA才能在未来面对挫败的时候,不至于直接被打趴下。 父母可以带着孩子玩一些游戏,有意识地让孩子体验到失败的感觉,或者是不会一下子成功的游戏,比如桌面游戏,电子游戏,户外挑战等。 对于孩子的要求,不能全部满足,要适当地延时满足。比如,孩子要玩具,但家里已经有很多玩具,可以给孩子说,要玩具可以,但要等一段时间,等你过生日,或者过儿童节之类的。 同时父母要舍得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体验沮丧的感觉。比如,孩子早上不起床,家长也叫过了,那就不要一遍一遍地叫,甚至是掀了被子的叫,而是由孩子决定他啥时候起床。至于迟到了,迟到一次两次并不会影响学习成绩,但可以让孩子体会到被老师批评的感觉。 其次,不要过度地保护和干预孩子。 很多家长不相信孩子有足够的能力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一看到孩子遇到困难就想上手直接帮孩子解决掉。其实,这样的做法是剥夺了孩子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孩子遇到挑战的时候,家长要做的是,接受孩子的不适,同时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相信他能解决。也要让孩子知道,如果挑战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要记得寻求外界的支持,而父母会永远为他提供支持。这样会让孩子放手大胆地去尝试。 最后,家长要教孩子应对问题和挑战的技巧。 虽然说我们要相信孩子的能力,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智力,体力,能力都可能不足以应对面临的挑战,如果任由孩子自己去摸索,孩子不知道怎么处理,也会感到焦虑,时间长了,就会畏畏缩缩的。所以,家长一定要承担起教孩子方法技巧的责任。 比如,孩子情绪不好,家长可以教孩子去识别和表达情绪。当孩子遇事冲动时,家长可以教孩子通过数数或者深呼吸来平静的技巧。遇到孩子搞不定的问题,在征求孩子意见之后,家长可以给孩子提出一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养育孩子,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对孩子一生幸福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孩子如何去应对自己所遇到的冲突,难题,苦难等等,这就需要孩子有足够的心理韧性,才能在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能够调试心理,从容应对。 在这本书《心理韧性:如何培养内心强大的孩子》一书中,作者给出了详细的提升心理韧性的九大能力的方法,每一章都分别介绍了为什么这种能力对心理韧性很重要,这种能力的含义是什么,以及父母们最关注的如何培养这种能力。本书还提供了很多的表格,具体的练习等,是一本很实用的工具书。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首先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然后去寻求事业的成功,自我的实现。
一年就快过去,看有的老师在回顾和缅怀,这一年过得好快,似乎一眨眼就从春天来到了夏天。并没有去雪山,也没有看油菜花,甚至没有去到高原看那蓝天白云,换作15年前的自己,这应该是很不能接受的,那时候,恨不得一有假期就出去玩。 后来有一些驻足停留学习的时光,会发现原来无论在哪里,其实也不过是跟这颗心在玩——如果你的心在天堂,那此刻就是天堂;而如果你的心在烧灼痛苦,但此刻就是地狱。从来不是有某个地方等待我们到达或者放弃,苦或者乐,当下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念头像猿猴,上蹿下跳,调伏它的过程就像哄一个哭闹的孩子,常常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到最后却发现,原来也不需要太用力,只是那样全然敞开去接纳,情绪就会好很多,很多。 问题是,我们真的能够耐受不去做更多么? 树挪死,人挪活,我们常常会觉得,只要结束一段关系就好了,只要某人不在面前就好了,只要某人改变我就好了,但人和事其实是很难的,改变自己不易,何况是等待别人改变呢? 期待的过程,几乎一定会带来痛苦,而且我们似乎主动给了别人一根绳子,让别人来决定我们的心情,我们的人生。 何其苦矣。 连带的是痛苦其实并不一定带来很痛的领悟。 痛苦可能带来悲伤、带来无力感,带来自我否定,带来羞耻,带来种种无力感,甚至带来一堆复杂如毛线团般的情绪。 但是这个情绪一直纠结缠绕在这里,你隐约觉得一个东西很痛,一团乱麻的感觉,但是这个痛感却没有办法深入解剖,于是,生命的活力得不到张扬。 张老师常说,心理咨询(治疗)就像把一把折扇打开,去仔仔细细看那些褶皱里,到底是什么。当然,这里折扇是我们情绪纠结的比喻。 看那褶皱的同时,也常常是痛苦的过程。 混沌是容易的,自我可怜,摆烂和躺平也是容易的,但是却也可能是“怎么都行、拒绝改变”的信号,则那些弯弯曲曲的情绪还是在那里,不知道何时就跑出来咬我们一口。 要看那褶皱是不容易的,那几乎需要一种把自己当成第三者的超脱和细致,如同旁观。 但常常我们的情绪、感受和我们的种种想法黏合在一起,难舍难分,真的是很难看清楚。 换一种说法,面对一般关系的场景,可能容易做到超脱和觉察;但是遇到越是亲密的关系,比如至亲和情侣、好友,我们常常就沦陷了——觉察不再发生。 我们和我们的情绪完全融为一体,沦陷而不自知。 常常,我们恶狠狠地赌气或者是抱怨,却很难有精力和时间来跳出来看关系中的我们和对方,其实也真的是相爱相杀的可怜人——受着某种既定命运和惯常模式的摆布。 试着在事项中去觉察,那复杂情绪的钥匙,似乎是藏在不期待里。 不过分掉入关系的角色里,也就不会过分当真,更不会过分期待,而只是一点点的好奇、深情和期待。 就比如温尼克特的足够好的母亲,推而广之其实也适用,足够好的爸爸、足够好的妻子、足够好的丈夫、足够好的孩子,你真的不用被角色完全淹没,试着留一个观察的空间,给自己,也给对方,这样的空白,似乎就能让觉察力可以喘息,可以发挥用武之地。 总之,不必太投入既定的角色,不必太多角色的期待,做好当作的,也拥抱足够宽广的人生,触摸我们足够深沉的感情,爱自己,其他的,真的就会因而显得更可爱一些。 不深深的期待,原来其实是避免变成关系中的奴隶。 在人生这条船上,你真的可以更自由!
在关系当中,合理的界限意味着我们与亲密的人需要让彼此都不委屈,也不全然隔离。每个人都追求活出自己本来的样子,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在心理独立以及经济独立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设立边界感,摆脱关系中潜在的掌控,也要确保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获得安身立命的本事。 适当与原生家庭保持独立,离开父母对自己过度的影响甚至操控,这一点至关重要。 我们要意识到,与人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是一种让关系更加健康和长久发展的必备能力。 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内心极其害怕分离,或是担忧被抛弃,那请一定记得为自己储备足够的勇气,去走出舒适圈,同时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尤其注意别用卑微的姿态在关系当中索求爱,一段良好的关系,不需要卑微的讨好,而需要用心的经营。请避免因为彼此关系亲近,就随意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去发泄,将自己的伤痛投射到对方身上,或是让别人承担起了自己应该负起的责任。 不管是与父母,伴侣,孩子,亲人还是朋友的相处中,任何时候都需要自我尊重,也需要相互的理解。毕竟,没有一个人有义务理所当然的满足我们所有的期待。 倘若你将自己视为生命的中心,不代表别人有义务要把你视为他们生命的中心。同样。你也不应该将其他人视为你自己的生命中心。 如果关系良好,彼此都会满足对方的需求,那是因为你们彼此都愿意去做出积极的回应,是因为彼此都心甘情愿,而不是来自于一方对另一方的威胁或掌控。 因此,请避免用情感去绑架你爱的人,或用愤怒去伤害你所在乎和重视的人,那会让他们感受到潜在的伤害,带去心的撕裂,伤害看似过瘾,但心的撕裂所引发的受伤却需要花很长时间才会彻底复原。触摸自己真实的痛苦,并释放对别人伤害的投射,是增强边界感,经营良好关系极其重要的一个成长过程。 试着问问自己,为什么在你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会缺乏边界感? 或许你曾经经历过边界感缺失的被掌控,因此压抑了很多复杂的情绪;或许你很少体验完全依靠自己独立成长的感觉,以致于你习惯了依赖,并将其视为人际关系最重要的一种习惯。或许与别人之间有适当界限的感觉,会激发你曾经被拒绝,被排斥的回忆,你害怕被忽略,或者被置之不理…… 所以某种意义上当你无法拒绝,无法与别人之间有清晰的人际界限,也会害怕因为自己而让别人受伤。亲爱的,你知道当你陷入这样的循环,你会承担莫名的罪恶感。换句话说,你是换了一种方式在自我折磨。 你需要清晰的了解,为了保护自己再次免遭痛苦,你选择用罪恶感、愧疚感来隐藏遭受过被拒绝,甚至被抛弃的潜在的伤痛,但当然,这不是你的错。 在人际关系里面,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法辨别到底是谁的错,或者是谁带给谁的伤害,或许,这一切根本就是超越对错的,我们都没意识到,双方都把自己很多的伤害投射在了关系当中的另一方身上; 甚至我们会觉得别人和自己一样,也没有办法承担被拒绝、被忽略、被抛弃的感觉,然后一厢情愿的去觉得很难过很失落,为自己的所做作为懊悔悲伤…… 亲爱的,请跳出这个漩涡吧,请看清这个游戏吧! 你需要意识到,没有一个人需要时刻迁就另外一个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连接原本需要有适当的界限。既要确认彼此都是独立的个体,是得到尊重的,也要意识到平衡的关系里面,自己或对方都不应当被工具化。 女人不应当将男人视为工作和养家的工具,男人不应当将女人视为满足欲望和照顾的工具,父母不应当将孩子视为自我价值实现的工具…… 如果关系当中把对方视为一个工具,便会提出无数的要求,强化自己的依赖以及控制,而且好像感觉对关系永远都不会满足,这样的关系是僵化,缺乏尊重和界限的,更是岌岌可危的… 当一个人要控制另一个人,他是想透过改造一个人来模拟完美的父母,满足自己从未得到的所有需求,也会希望自己不需要学习,甚至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轻而易举改造世界,获得自我实现全能化的幻觉。因此,在关系中设立界限,是为了对自己更有尊重感,也是对自己的心理健康负责。 唯有深入到自己内心深处,看清自己的潜在模式,甚至触碰自己很隐秘的痛苦,给予受伤的内在小孩持续的支持,滋养和理解,才能够让自己感受到疗愈。 生活或许并不能在所有时刻都令你心生欢喜,但正因为人生旅途必经的风风雨雨才让一切变得丰富多彩。不管发生什么,我们都要优先重视自己的价值,你要在乎的是自己,同时维持自己对于自我脆弱的接纳、专注对自己的陪伴,也要适时的突破舒适圈,去成为给自己安全感的人。 请运用好自己内心的真诚与意志力,善待自己,尊重自己,这样你才能善待别人,并被世界所善待。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给自己机会和耐心,培养对自己的友善与原谅,专注过好自己的每一天,专注爱好自己和身边的人。 祝愿我们都可以透过持续的自我欣赏、自我尊重,在人际关系里找到合适的边界,通过自己用心的经营,提升持续获得幸福的能力。
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开心时与亲朋好友分享会让我们快乐加倍,emo时对亲朋好友诉说能让我们难过减轻。心理学家更是发现,频繁社交不仅能够让人保持良好的心态,还能促使人们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拥有健康的体魄甚至更为长寿。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提示我们,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我们要多和家人及朋友互动。 然而,还有一些时刻,自己静静会让我们感到更舒适。无论是拉上床帘戴上耳机静静看书追剧的大学生,还是下班后留在车里玩游戏整理心情的上班族,都有办法找到自己的秘密基地去享受独处的时光,进行自我放松。因为极其频繁地与他人社交可能会挤占个体独处的宝贵时刻和从事其他活动的时间,限制我们的身心健康。 这说明社交也要“张弛有度”,过于自闭或过于社牛似乎都不是最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多久和亲朋好友社交一次最有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呢? 最近发表在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上的一个研究探讨了这一问题。该研究分别关注了人们与邻居、朋友和同事的社交频率以及人们与家人的社交频率,并检验了这些社交频率与人们身体健康、死亡风险以及生存时间的关系。 01 一定程度的社交有助于身体健康 同时高频率社交对于亲朋的作用不同 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会认为社交频率越高的人越是积极乐观、大方且自信,Ta们也会越经常地锻炼身体、选择更健康的食物或者去做定期的医疗筛查项目。总之,人们对于具备高频率社交属性的个体的描述总是更积极的。似乎,社交频率更高的个体更健康是一个毫无疑问的结果。 事实真的如此吗?那么,是不是说社交的频率越高越好呢?社交频率和身体健康的关系恰好是Stavrova等人的研究成果之一,他们对来自37个国家的30多万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对于社交频率与身体健康状况的关系而言,研究结果如下图: 数据来源|Stavrova,O.et al.(2021) 上面这张图的左半部分表明:当人们与朋友、邻居和同事的社交频率在“从不接触”到“每月一次”之间时,频率增加会带来身体越健康的显著改善;当社交频率高于“每月一次”时,频率增加不再能带来人们的身体健康的显著提升(图中红色的线条在长方形中的坡度越陡,表示身体健康的改善程度越显著); 上面这张图的右半部分表明:当人们与家人的社交频率在“从不接触”到“每月一次”之间时,频率增加会带来身体越健康的显著改善;当社交频率高于“每月一次”时,频率增加不仅不会使人们身体健康进一步改善,还会使人们的健康状况恶化。 02 高频率的社交不仅不会有助于健康 还可能会增加个体的死亡风险 同时,Stavrova等人还对社交频率与个体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研究长达27年,通过对大约5万人这么多年的追踪调查,Stavrova等人发现:尽管更高频率的接触与更好的健康相关,但是在死亡风险方面,过高的社交频率并不会对人们产生更有利的影响。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社交频率与个体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图: 数据来源|Stavrova,O.et al.(2021) 当人们与朋友、邻居和同事的社交频率在“从不接触”到“每月一次”之间时,频率越高,死亡的可能性越低;当社交频率高于“每月一次”时,频率的增加不仅不能带来死亡风险降低,还会增加死亡风险; 数据来源|Stavrova,O.et al.(2021) 当人们与家人的社交频率在“从不接触”到“每月一次”之间时,频率越高,死亡的可能性越低;社交频率为“每月一次”和“每周一次”的个体死亡风险相等;而当社交频率高于“每周一次”时,频率的增加不仅不能使死亡风险降低,还会增加死亡风险。 03 适当的社交频率 有助于提升个体的生存时间 为了探明社交频率与个体生存时间的关系。Stavrova等人检验了已故受访者的生存时间与其社交频率的关系,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了在不同社交频率状态下,人们的生存时间曲线。对于社交频率与生存时间的关系而言,研究结果显示: 数据来源|Stavrova,O.et al.(2021) 上面这张图的左半部分表明:不论与朋友、同事及邻居见面的频率如何,个体的生存时间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从不与朋友见面组生存时间下降幅度最大。随着与朋友社交频率增加,下降幅度逐渐缩小,直到每月一次及每周一次组,生存时间下降幅度最小。而与朋友社交频率增加到每日一次时,生存时间的下降幅度再次变得陡峭。 上面这张图的右半部分表明:不论与家人的社交频率如何,生存时间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从不与家人见面组生存时间的下降幅度最大。其他各组生存时间的下降幅度则相似。 综合来看:上述研究结果均说明,社交并非越多越好,高频率的社会互动并不一定与最佳的结果相关。相反,更适度的社交频率被认为是好的,“每月一次”的社交频率足以产生对我们有益的健康好处。超过这个频率以后,我们并不会更健康、更长寿,甚至还会面临身体健康恶化、死亡风险增加以及生存时间缩短的情况。 关于今天的社交与身心健康关系的话题,你有什么想要说的吗?你的社交频率是怎样的呢,欢迎在评论区写下留言,和我们分享你的故事~ 参考文献 Stavrova,O.,&Ren,D.(2021).Is more always better?Examining the nonlinear association of social contact frequency with physical health and longevity.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12(6),1058-1070.
社恐青年 能打字绝不语音, 能线上绝不线下, 总是头疼于自我介绍、公司团建, 好像有点对人过敏? 社交是一个习得的能力,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 当我发现“社恐”一词的时候,我觉得它就是在说我。独处能给我充电,而进入社交场合之后,我便会疯狂掉电,直到红灯预警。 为了在周末组织一个聚餐,我需要在心中演练一周;餐桌上我虽能做到连抛两小时话题一分钟都不尬场,可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我将陷入谁都不想见的“自闭”。 和舍友们开玩笑时,我常常说:是啊,说来你们不信,可我真的社恐。其实,真正的“社恐”是连卧室门都走不出的。 社交恐惧症在心理学上属于“恐惧症”的一种,什么是“恐惧症”?一句话说:“恐惧症”(phobia)是一种不合情理的恐惧,它是一种与实际危险不相称的恐惧反应。 我们都难免对与不熟悉的人社交一事心生拒绝,这是人之常情,只是有的人天生外向或神经大条,不以为意;而有的人,或许迫于完美主义情结,易自我施压。但若是“社恐”患者,社交是必然伴随着症状的,如头晕、心悸、乏力、换气过度、出汗、发抖、恶心等。 行为疗法学派对于治疗恐惧症的基本观点为:你习得了一个无效的行为(恐惧症),现在你必须消除它。 条件反射可以用来解释我们减轻自己恐惧的手段——举个简单的例子,沃尔普在早期研究中发现,一只老鼠看到一幅逼真的猫的照片时会表现得非常恐惧,但如果在每次呈现猫的照片时都给老鼠以食物,老鼠的恐惧会越来越小,直到最后恐惧反应完全消失。 在此基础上,沃尔普提出了更普遍的假设: A: “如果一个反应在引起焦虑的刺激呈现时能抑制焦虑的产生……存在于刺激和焦虑之间的联结将被削弱。” B: 人类的焦虑反应与那些在动物实验室里发现的焦虑反应非常相似,因此交互抑制的观点也可以用来治疗人类的各种心理障碍。在对人的治疗中,焦虑的抑制反应是深度放松而不是进食。这一观点的理论基础是:你不可能在同一时间里既体验到深度的身体放松又体验到恐惧。 C: 患恐惧症的原因是,你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过程在生活的某个时间学会了恐惧。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某些物体与极度的恐惧在你脑中形成联系。比如,你在某次聚会上出了糗。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聚会和出糗所带来的尴尬和焦虑被联系到了一起。从此你觉得参加聚会=尴尬,所以害怕、抵触相似的场合。 如果你的恐惧症已经严重干扰了你的生活,你可以进行这样的治疗: 1.肌肉放松练习 采用一种由埃德蒙・雅克布森(Edmund Jacobson)发明的渐进性肌肉放松练习,这种放松练习在今天的一般性心理治疗中仍在使用。 该过程包括:拉紧和放松你全身的各组肌肉以达到深度放松。通过这种训练,无论何时,你都可以让自己处于放松状态。 2.焦虑条目表 我们可以制定一张焦虑产生情景或恐惧产生场景的条目表。条目表以引起轻微不适的情景开始,强度逐渐增加,最终以产生最严重焦虑的事件结束。 例如,条目表的第一项-最轻微的不适社交场景可能是与一位异性交谈,而最后一项-最焦虑的社交场景可能是在正式聚会上独自发言。 还记得热播动漫《青春猪头少年不回梦到兔女郎学姐》中男主角的妹妹枫吗?由于网络暴力患上了严重“青春期综合征”(实则也是社交恐惧症)的她,也为自己列了一个“条目表”,从易到难依次列上了自己恐惧的事情——包括“接电话”、“出门”、“去学校”等等,然后一项项克服。 可是如果我的社恐比较严重,没办法自我治疗怎么办? 如果你自己无法缓解自己的社交恐惧,那么这个时候,不妨试试——专业心理咨询。
作为当代咸鱼代表大队的一员,学堂君的日常状态just be like:家里躺、宿舍躺、工位躺…… 然而,当面临一些特殊情况,例如:在升学或求职的考试和面试中、在初来乍到的新环境里、在一些不装B说不过去的social场合……,就不得不"支棱起来",努力伪装成"大佬"示人,否则可能错失咸鱼翻身、成为人生赢家的大好良机。 然而,“一次成败论大佬”靠谱吗? 学堂君曾经一度认为,只要自己能打一场惊艳全场的漂亮仗,就能在他人心中种下“我是大佬”的种子,从此立足江湖,成为传说。 但相应地,学堂君也会夸张地以为,只要自己不小心搞砸了一次,就会永远被钉在耻辱柱上,再也抬不起头,其他人一定会在心里暗暗瞧不起自己…… 学堂君也许并不是一个人,自古以来大家都崇尚“以成败论英雄”,似乎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别人会以一次成功或失败来评判自己。 但本文想告诉你,事实也许并不是这样。你有一餐没做好,没人认为你是一个坏厨师;同样地,如果你提了一个好的idea,也没人认为你是一个天才。 我想象的“别人眼中的我”准确吗?丨元知觉 总之,想要成功伪装成别人眼中的大佬,我们就必须首先弄清楚——他人究竟如何评判我们? 这十分重要,但人们是否能准确评估这一点呢? 个体对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认识,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元知觉(metaperception)”。 1902年,Cooley提出的「镜像自我」理论认为,自我只有在社会互动中才能产生,其中想象起到重要作用。他用“镜像自我”来说明元知觉的形成,共包括三个方面[1]: (1)个体想象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 (2)个体想象他人对自己形象的评价。 (3)上述两方面结合便产生自我感受或自我知觉。 大量研究发现,这种想象往往与他人真实的观点并不一致,即人类的元知觉具有不准确性。 元知觉需要人们“将自己放到别人的脑袋中进行思考”,但人们关注和思考他人观点和相关信息的动机和能力较为有限。 在动机层面,社会互动中的人们常常会把注意力聚焦在“自我展示”上,而忽略他人的想法。比如在演讲时,我们往往看重的是自己是否将准备的稿子流畅地讲出来,如果卡壳了或者中间有几句忘记讲了,就会觉得别人一定也看出来了,但台下观众其实根本不知道稿子是怎样的,也不会将其作为基线进行评判。 在能力层面,元知觉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自我观点的“暗中操控”。比如低自尊的人往往对自己的整体评价是偏消极的,就算别人对他们的评价是中性或积极的,他们仍会倾向于认为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也是消极的。 总而言之,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地去“想象”他人的观点,都仍然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以己度人”,导致我们的元知觉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 别想多了,一次成败不足以论大佬 元知觉的夸大暗示效应 如上所述,虽然人类的元知觉并不准确,但我们却从未停止过“揣摩他人心思”这项心理活动。 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的“戏剧理论”(也称作印象管理理论)认为,社会交往就像戏剧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某个角色、演出系列的节目。 当个人出现在他人面前并进行“表演”时,总是企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的印象,期望竭力维持一种与当前社会情境相符合的形象,以确保他人对自己做出良好的评价[2]。 心理学研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们总是表现出一种夸大的元知觉暗示效应(overblown implications effect,OIE),即在社会交往中,“表演者”往往会夸大“观众”对于自己一次表现赋予的意义[3]。 正如本文一开始提到的,你自己沾沾自喜的某次“超高水平的表演”,别人可能并不会放在心上,也并不会就此认定你就是“大佬”;而你眼中自己的所谓“糟糕透了的表演”,别人大概也不会就此给你打上“菜鸟”的标签。 这可能是由于我们以为的他人对某种特质的定义,与实际上他人对该种特质的定义之间存在差异。 举个例子,我想让别人觉得我很“聪明”,我就会思考,其他人究竟怎么评判一个人聪不聪明呢?我应该如何在行为中表现出来呢? 我猜想其他人可能认为,聪明的人拥有更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记忆能力,比如能解答复杂的数学推理题,记得元素周期表中118个元素的顺序……那么,我会尽量在行为上去贴合“我以为的他人的评判标准”[3]。 但事实上: 一种特质的多种表现很少能在一次行为中就被观察到(例如,数学考试可能涉及很多逻辑推理,但却很少涉及对记忆能力的考察,因此数学考试的成绩好并不足以说明一个人聪明)。 并且特质本身和特质的具体表现之间也不是完全对等的,与特质相关的行为在不同情况下会表现出差异(例如,我这次数学考试考了满分,一种情况是我本身的数学能力很强,另一种情况是我恰好以前做过相似题型或者不会做的题目都蒙对了。换一个时间,换一张考卷,结果可能就天差万别)。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以上的道理其实人人都明白呀!”但一旦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研究发现,我们通常会主观地“放大”自己与特质相关的具体行为的代表性[4]。人们的心思会完全聚焦在自以为的失误和高光时刻上,促使那些不具代表性的时刻在脑海中浮现—— 比如,“完了完了,我烤坏了这箱饼干,别人一定会认为我是个坏厨师!”or“我这箱饼干烤得太完美了,别人一定会认为我是个非常棒的厨师!” 但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其他人却并不倾向于这样认为,因为他们知道,仅凭少量信息和线索还不足以下更广泛的定义("我只知道他会烤饼干,而不知道他是不是一个好厨师")。 Epley等人给出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音乐家在音乐会中错过了一个关键音符,但仍然能击中无数其他的音符”[5]。 遗憾的是,人们往往意识不到这种偏差,那些被我们自己放大并无限回味的高光和失误,都不足以决定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这就导致我们常常在误以为“稳了”的面试中喜提59分,在误以为“完了”的场合中获得惊喜。 结语 当今时代,好像每个人都在被裹挟着前进,我们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在不断地被不同的人评价和筛选,似乎每一次考试、每一次社交,我们都会被贴上一个个标签,这让我们在每一次机会面前都过度惶恐和焦虑。 但现实经验和科学研究都表明:元知觉是不准确的,无论我们如何认真准备、努力把握看上去能决定命运前程的机会,也有可能会失误。但那没关系,人生很长,成功与失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想要成功“伪装”成大佬,也许只能不断磨砺自己努力向大佬靠拢,最终真正成为大佬,相信此时的你必不再会被“一次成败”所影响啦! 参考文献: [1]王琳.(2007).自我行为的观察对社交焦虑大学生元知觉和元知觉准确性的影响.(Doctoral dissertation,东北师范大学). [2]章志光,金盛华.(2004).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41-142. [3]Moon,A.,Gan,M.,&Critcher,C.R.(2020).The overblown implications effec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18(4),720–742. [4]Fleeson,W.(2004).Moving personality beyond the person-situation debate:The challenge and the opportunity of within-person variability.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3,83–87. [5]Epley,N.,Savitsky,K.,&Gilovich,T.(2002).Empathy neglect:Reconciling the spotlight effect and the correspondence bia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3,300–312.
关键点: 1.优雅和完美的人不一定是平易近人和讨人喜欢的人。 2.尴尬的表达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3.人们信任并希望帮助那些更容易尴尬的人。 我们生活在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人们重视成就和功绩,并力求完美。无论我们谈论的是商业、体育、科学还是学术成就,我们都钦佩成功人士,并理所当然地对那些完美的表现印象深刻。但就人际关系而言,这些人是我们最喜欢的人吗?我们是会被那些在各个领域都表现出能力和自信的人所吸引,还是更愿意与那些表现出某种程度脆弱的人交往?下面的研究展示了一些有趣的观察结果。 01 尴尬的馈赠 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为我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或不小心展示的东西感到尴尬。从语言到服装,每个人都会犯错,并为此感到羞愧。但根据研究,无意中展现你的人性可能会让你变得亲切、可爱、有吸引力。 马修·范伯格(Matthew Feinberg)等人(2012)在一篇名为《慌乱和忠诚》的文章中,探讨了“尴尬在多大程度上是亲社会的标志”。他们认识到人们对视尴尬的体验是不愉快的和消极的,但提出了尴尬的表达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在他们的研究中,研究对象透露了一些令他们感到尴尬的时刻,他们证明,人们认为尴尬的表达是亲社会性和社会关系承诺的信号。这种认可促使观察者通过表达建立关系的方式做出回应,包括表现出更高程度的信任、捐赠资源的意愿以及与尴尬的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愿望。 他们还发现,那些更“尴尬”的人比那些不那么容易尴尬的人表现出更高的亲社会程度,也更慷慨。 02 关联性是亲和力 范伯格等人研究参与者报告的尴尬类型包括社会灾难,如在公共场合摔倒。或许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中提到的社交失态类型并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人口统计群体,因此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这说明了一个更广泛的事实:我们会被与自己相关的人吸引。尽管我们努力追求成就,甚至追求完美,但错误和失误提醒我们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我们也同情犯错误的人。也许是因为我们需要这种令人喜爱和深受鼓舞的方式提醒自己:我们在不完美的人性中并不孤单。 Adapted from Posted August 19,2022 Reviewed by Davia Sills,How Feeling Embarrassed Makes You More Likable. Don’t worry about being self-conscious|Psychology Today
前段时间读了一本书,叫做《为什么我们会生气》。这是一本专门讲愤怒情绪的心理书籍。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感到特别欣喜,因为我发现虽然现在讲情绪的书籍有很多,但是大多关注的都是焦虑和抑郁情绪,很少有关注愤怒情绪的。 而愤怒实际上是更为普遍的情绪,如果管理不好,不仅会影响身心健康,还会影响人际关系。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种空缺。 这本书的作者瑞恩·马丁(Ryan Martin)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的热门TED演讲Why We Get Mad—And Why It’s Health在网上有很高的浏览量。 马丁在书中有段话特别触动我: 生气不仅是被允许的,有时也是正确的。有时候你绝对有权利而且应该感到愤怒。 这段话可以说很好地代表了他对愤怒情绪的观点和态度——愤怒是用于应对各种情况的正常反应,而且往往是健康的。 所以,这本书并不是要教你如何不生气,而是想让你意识到,愤怒其实是在提醒你注意某个问题。如果你对愤怒情绪有足够了解,懂得如何管理,你便可以在生气时试着将愤怒转化为识别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只能压抑、发泄或者自我消化。 虽说我自己在情绪管理上有比较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但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依然有很多收获。今天这篇文章,我就来和你同步分享一下我从中的收获。 01 生气的三个好处 我们先来说说生气的好处。是的,你没有听错,生气是有好处的! 正如所有情绪一样,愤怒之所以会存在,是因为它为人类祖先的生存提供了益处。 那么,愤怒的好处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愤怒可以为你做三件事,这些事对人类的进化史来说至关重要: 1)提醒你注意不公平现象; 2)赋予你力量去对抗不公平现象; 3)愤怒将你的状态传达给他人。 愤怒的产生源于我们大脑深处一个叫做杏仁核的组织。杏仁核通常被比喻为大脑深处的情绪计算机,它主要负责接收和处理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并启动情绪反应。 杏仁核在大脑结构中有着最深的进化根源。这是因为它为早期生物的生存提供帮助,通过恐惧来提醒它们注意危险,通过愤怒来提醒它们注意不公平现象。 所以,当你感到愤怒的时候,这其实是你的大脑在提醒你,你可能受到了不公的对待。 杏仁核在启动情绪反应时,你的身体会出现一系列变化,比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变得急促,这就是所谓的“战斗或逃跑反应”。 这样做是为了重新分配你的身体能量,让你有足够的力量去对抗不公平现象或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你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也会发生变化——出现愤怒的表情和姿势。 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是重要的交流工具,当我们做出愤怒的表面或者摆出愤怒的姿势时,实际上是在向周围人传递一个非常明确的信息:我很生气,你应该在与我的互动中谨言慎行,或者改变那些不合适的行为。 总之,一句话概括愤怒的作用和好处就是,愤怒能够在我们感知到自己的利益和边界受到侵犯时,给予我们力量去进行自我保护。 02 愤怒不等于暴力 既然愤怒是有好处的,那为什么大家都对愤怒抱有消极偏见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大家混淆了愤怒与暴力,也就是将愤怒与相关的暴力或者敌对行为等同起来了。 但实际上,愤怒和暴力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愤怒是一种情绪,暴力则是一种行为。 做为一种情绪,愤怒确实包括了想要通过肢体或者语言发泄的欲望,但这种情绪和实际的发泄行为是完全不同的。换句话说,尽管我们可能想通过肢体或者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愤怒,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不这么做。 愤怒仅仅是在提醒我们出现了问题,我们的利益或者边界可能受到了侵犯,但我们并不一定需要用暴力,或者伤害他人或自己的方式发泄情绪,而是可以采取一些不同的行为,通过对他人和自己无害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愤怒之所以会成为问题,给人际关系和自己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往往是因为我们不懂得如何正确管理和表达愤怒,以至于愤怒情绪发作得过于频繁,过于强烈,以及过于持久。 如果你既想充分利用生气的好处,又想避免因为生气而影响人际关系和自己的身心健康,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会管理自己的愤怒情绪。 03 “我们为什么会生气”模型 马丁在书中提到了一个“我们为什么会生气”的模型,这个模型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愤怒非常有帮助。 这模型告诉我们,愤怒是三个因素复杂交互作用的结果:触发事件,预生气状态,以及个体对情况的评估过程(如下图所示)。 触发事件 触发事件就是刺激你产生愤怒的原因。 引起愤怒的触发事件往往来自外部,这些外部事件刺激你产生愤怒情绪。它可能包括我们身边人的某些行为,它可能是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堵车),也可能包括一些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犯的错。 此外,记忆也可能成为触发事件,你所处情景里的某件事触发了与愤怒相关的记忆,而这个记忆引起了你的愤怒。或者,让你生气的不是记忆,而是由此引发的想象。 这些触发事件往往与这几类情况有关:不公平行为、糟糕的待遇,以及目标受阻。 大多数人在察觉到缺乏公平时会感到愤怒,在感觉到自己被欺负,不被尊重,或者发现受到他人欺骗时会生气。 有些人在自己目标受阻或着手的事情进展缓慢的情况下,也会生气。当人们试图达成某个目标时,无论那个目标多小多简单,那些阻碍他们的因素也会导致愤怒的产生。 预生气状态 “预生气状态”指的是,在那些触发事件发生之前我们已经处于压力状态。 这种压力可能是生理层面上的(比如劳累、饥饿、身体不舒服),也可能是心理层面上的(比如焦虑、紧张、挫败)。 在这种情况下,人会变得更容易生气。 比如,面对有些事情,我们一般可能不会生气或者不会那么生气,但如果我们此时已经处在预生气的状态,那么我们就很可能会生气,而且愤怒程度也会更严重。 这就是为什么人在开车的时候特别容易生气的原因之一。因为开车这个活动的性质就决定了它会激活一些预生气状态(急赶时间的焦虑和压力)。 评估过程 前面提到的两个因素(触发事件和预生气状态)并不一定会导致愤怒,因为愤怒的产生还需要经历一个评估过程,而这个评估过程最终决定着我们是否会生气。 评估指的是我们如何判断或解释我们所经历的事情。当我们面对一个愤怒触发事件时,我们必须先判断这个事件意味着什么。 评估过程可以分为两部分:初级评估和二级评估。 首先,我们会通过判断触发事件来确定是否有人做错了什么(初级评估)。如果认为触发事件是故意的,那么愤怒程度就会增加。 紧接着,我们还需要评估情况有多糟糕,以及我们是否能应对它(二级评估)。当我们认为情况的确很糟糕时,会愤怒得多。 这个评估过程带有很多主观成分,它往往与个体的认知和信念有关,因为不同人对于什么是错的,什么是不应该的,什么是不公平的存在着不同看法,而不同人对于“情况有多糟糕”的判断则很大程度取决于他们是否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 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比其他人更容易愤怒,很多时候都可以归结于遇事时他们所采取的不同评价风格。 04 愤怒的想法类型 那么,什么样的认知会使人更加容易生气呢? 马丁经过调查和研究,总结出了五种最为主要的愤怒想法类型:过分概括化、过度苛责、错误归因、灾难化和贴挑衅性负面标签。 1)过分概括化 该类型的想法比较容易被辨识,因为这里有一些标准的词语可以寻找:总是、从不、每一个、没有人。 过分概括化会引起愤怒,是因为你把一个孤立事件当作了一种模式来应对。在你心目中,当下的某一糟糕情况不再是那一刻发生的孤立事件,它已经成为一种长期的、重复出现的情况。 比如,在你遇到红灯时对自己说:“为什么我每次都要遇到红灯?”或者同事忘了做什么事的时候,你说:“她总是这样!”这些都是过分概括化的例子。 2)过度苛责 当人们把自己的需求和欲望置于其他人的需求和欲望之上时,就是过度苛责。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未被满足的愿望,比如路人开车的速度比我们希望的慢,服务生让我们等待的时间比我们希望的长,或者我们的同事对待工作的态度不专注,做不到我们希望的那样......当我们感受到这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和欲望时,就会产生愤怒。 过度苛求往往与“应该思维”有关,也就是我们头脑中那些不成文的规则,比如人们该不该做某事,此事该不该花费这些时间,以及我们该不该得到这个结果等等。当现实与我们所认为的规则不一致时,愤怒往往就会随之而来。 3)错误归因 当人们错误地解释因果关系或分配责任时,我们称之为错误归因。 错误归因有很多不同的情况。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就是,把负面的事情解释为别人故意造成的。这个时候,我们当然很可能对自己认为的责任者发怒。 4)灾难化 灾难化是指我们把事情放大,或者以高度负面的方式给事情贴标签。例如,你经历了一个相对较小的挫折,但是你的反应是:“我这一整天都被毁了。” 这种灾难化的倾向让人们更难感觉到自己可以应对负面事件。当你把刺激的结果解释为灾难性的时候,你就会开始觉得失去控制。你开始觉得这个世界在和你过不去,而你却无能为力。 5)贴挑衅性负面标签 当我们以非常负面、煽动性或残酷的方式给人或情境贴上标签时,我们会变得更愤怒。 当同事未能按时完成一个项目时,你可能会给他们贴上“完全没有价值”的标签。当你在开车时,有人挡住了你,你可能会称他们为“傻X”。这些标签加剧了我们对负面事件的愤怒。 这里值得说明的是,导致愤怒的那些想法未必是不合逻辑的或扭曲的,有些情况下它们可能是正确的。 然而,不管它们正确与否,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经常有此类想法的人通常会更频繁、更强烈地体验到愤怒。他们不仅更容易生气,而且会通过更具敌意和攻击性的方式予以表达。 05 理解和管理愤怒 认识了“我们为什么会生气”的模型之后,我们接下来就可以看看如何利用它来理解和管理我们的愤怒情绪。 在我看来,理解情绪永远是管理情绪的前提。 理解愤怒情绪的最好方式,就是尝试去描绘你所遭遇的每一个愤怒事件:触发事件是什么,发生时自己所处的状态,以及评估过程(你如何解读触发事件,有哪些愤怒的想法)。 这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它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更好地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及你希望从中得到什么,从而走出困境,也能帮助你了解自己的愤怒模式。 一旦知道自己为什么生气,对自己的愤怒模式有了更多认识之后,你就可以在这个模型中的任何地方进行干预,从而更有效地处理自己的愤怒情绪,让自己拥有更健康的情绪生活。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管理方法: 管理预生气状态 前面我们了解到,当我们处于压力之中时会更容易生气。假如我们能够掌握一些管理日常压力的方法,养成一些好的习惯,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减少预生气状态而降低愤怒的可能性或者强度。 例如,计划和整理的习惯可以让我们有更强的秩序感和掌控感,降低紧张感和压力感,良好的睡眠、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都可以帮助减压。 管理触发事件 假如你知道自己在哪些情境中比较容易生气,那么你就可以让自己尽可能地远离那些容易让你感到愤怒的人、地方或者事物,尤其是在你状态不好,本身就有压力的时候。 如果实在需要面对和处理,也最好等到自己情绪状态比较好的时候再处理。在那些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处理这些情绪的日子就可以选择回避它。 管理评估过程 愤怒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管理评估过程(管理与愤怒有关的想法)。正如前面所说,这个评估过程最终决定着我们是否会生气。 我们可以通过两个重要的步骤来管理这些想法。第一,我们必须及时识别它们。第二,考虑一些替代方案,尝试用更具适应性的想法去替代那些愤怒想法。 前面我们已经总结了五大主要的愤怒想法类型,以下是一些与更积极的情绪体验相关的替代方案: 接受是指尝试将这种情境作为我们无法改变的事情来容忍。 积极关注是指我们尝试思考更多过去的积极经验,借此把自己从当前的情境中抽离出来,专注于其他不那么令人不安的经历。 积极地重新评价是指我们尝试以更积极的方式重新解释同一事件。 理性思考即当我们尝试把问题看清楚的时候,我们在更广阔的脉络上对其进行反思,通过把它与其他负面经历相比较,来弱化其所带来的灾难性程度。 重新关注计划是指我们思考需要做些什么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或处理我们所处的情况。 这些替代方案中我最推崇的就是“重新关注计划”,因为这类想法能够特别好地让我们摆脱无助感,给我们赋能,促使我们去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我们从灾难化(“这将毁掉我的一天”)转变为对计划的关注(“这很令人沮丧,那么我如何解决它呢?”)时,我们就不再被动的“受害者”,而是一个有能力根据境况做出调整和适应的人。 不过说实话,对大多部分来说,能够在念头产生的当下识别它们是很困难的。即便在平时,正确识别自己的想法也不容易。需要通过刻意练习才能做到。 写情绪日志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训练方法。情绪日志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是用来记录情绪的日志,你可以用它记录下事发当时你的各种想法、情绪和行为,以及探索替代想法。 06 控制你愤怒 除了以上的愤怒管理方法,在生气的时候,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愤怒也是很有必要的。 即使愤怒是合理的,我们也需要找到控制它的方法,以避免愤怒情绪爆发而做出伤害他人,或者之后自己会感到后悔的事情。 而且,人在愤怒的状态下很难理性思考。我们需要让自己先平静下来,才能更为有效地解决问题。 控制愤怒的最佳方式就是放松,因为愤怒和放松是两种水火不容的情绪状态,你无法同时感到放松又感到愤怒。 当你想要控制愤怒时,可以尝试使用一些放松技巧。 比方说,你可以使用快速的“三角式呼吸法”(吸气3秒,保持3秒,呼气3秒),也可以找到一个远离人群的舒适位置,进行一些简短的深呼吸练习。 如何选择取决于你的需求(你愤怒的程度)以及你当时能做些什么(你是否能抽身离开)。 深呼吸的另一种形式也包括渐进式肌肉放松法,也就是按一定顺序绷紧或松弛不同部位的肌肉。 你可以试着现在就花点时间,双手握拳,保持3秒钟,然后放开它。你可能会注意到,当你放松的时候,一种强烈的松弛感充盈了你的手掌和手指。 另外,你也可以尝试将视觉化技巧融入自己的深呼吸。视觉化是指运用想象力,把自己从愤怒的场景中带到一个更放松的地方。比如设想一个让自己感觉舒畅的特定的环境或活动中(通常是自然界中的某个地方,如海滩或森林)。 *** 好的,以上就是今天的所有分享了~读完之后不知道你对愤怒情绪是否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和认知呢?如果想对愤怒情绪有更深入和系统的了解,非常推荐你自己好好读读这本书。
心理学上常说,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小孩。 依据它的理论假设,这个小孩是决定我们情绪和基础安全感的重要因素。 如果这个小孩总能被看到并被及时安抚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健康快乐地活着; 相反,如果内在小孩没有被疗愈,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和关注,那么我们就会变得敏感易怒,抑郁焦虑,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创伤的内在小孩。 荣格在《儿童原型心理学》中用儿童原型来描述一个人心中未成长、未被安抚好的部分。这个创伤的内在小孩一般与我们的成长环境有关。 就像《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一书中所写的,孩子就像一只洁净的玻璃杯,拿过它的人会在上面留下手印。 有些父母把杯子弄脏,有些父母把杯子弄裂,还有少数父母将孩子摧毁成不可收拾的碎片。 因为不同的经历,我们的心中的小孩会形成不同的类型,ta住在我们潜意识中,埋藏在我们心中。 创伤的内在小孩,会在我们学习、工作、生活中,常常跑出来干扰我们,例如: 做事情时总容易犹豫不决,考虑许多,陷入内耗中; 总在一些重要的大事上出小毛病,搞砸这件事情; 在人际交往中比较敏感,在意别人的眼光,会不自觉地去讨好对方; 不容易相信别人,没有安全感,难以跟人建立亲密关系…… 创伤的“内在小孩”大致分为四种: 1.讨好小孩 不懂得如何拒绝别人,有一幅热心肠,总会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伸出手,但有的时候,会为了帮别人而忽视了自己的需求,让自己陷入糟糕的状况中。 小安从小就被夸是个乖巧懂事的女孩子,同学、同事都觉得她很热心,总愿意帮助别人。 但有的时候,她为了帮助别人,常常越过了自己的界限,心里也知道这样不好,但总也忍不住。 大学时,冬天的早读课舍友们都起不来,赶不及吃早餐,总早起的小安在一次被舍友拜托买早餐后就演变成了长期帮全宿舍的人买,于是寒冬腊月总是早早起床,离开温暖的被窝为舍友买早餐; 工作了,部门内的诸如开发票之类杂七杂八的事,基本都是小安在做; 交往了半年的男友因为公司倒闭失业,被请求一起住后,小安便用自己一个月七千块钱的工资养对方,支撑对方大手大脚的开销三个月,最后是小安父母出面强势断了两人的关系...... 小安总是不懂得怎样拒绝,因为别人的请求而牺牲了自己的利益,而且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小安总能感到巨大的满足感,让她在面对下一次不合理的请求时也总是答应。而这些行为,是因为她内心的“讨好小孩”在控制着她。 小安还记得小的时候,自己的玩具总要跟别人分享一起玩,即使是自己心爱的小熊,在其他小朋友想要玩的时候,妈妈总会告诉自己“玩具要跟其他人一起分享哦,太自私的小孩子没有人想跟你玩,妈妈也不喜欢自私的小安哦”。 于是小安只能把小熊借出去,让其他小朋友玩得脏兮兮的,而明明自己从来都很珍惜它。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让她感到父母对她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她满足了条件,才能获得爸妈的爱,否则就是坏小孩。 成长在父母有条件的爱中的小安,在一次次地讨好父母中形成了心中那个讨好小孩,并深埋在心里,影响着她长大后的人际交往。 2.自卑小孩 比较谦虚,不容易自满,自认自己身上还有很多缺点,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 对于别人的夸赞,总是很害羞,感觉手足无措;生活中不怎么会买贵的东西,不会有太大的消费,比较节俭。 小优是个温和谦虚的大男孩,在团队合作中也总能与同事好好合作,一起完成了很多重要项目。 上司觉得他能力不错,让他当了一些重要项目的负责人;可他却总会出现一些小状况,让本来可以圆满结束的项目有了些小瑕疵。 他身边的同事也不怎么能理解,明明大家一起工作时,他是个很细心的人,这些小状况不应该是他会出现的。 小优心里也很苦恼,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这样,自己也想要做得完美的,却好像总会下意识地让事情出错,好像内心隐隐有这样的声音“你只能做到这样子,你不可能做好的”。 总是这样的状况,让小优很担心自己的职业发展,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小优生长在一个多兄弟姐妹的家庭,他排家中第三,前面有两位哥哥,后面有一个妹妹。 家里经济状况没有很好,为了养育四个孩子,爸爸妈妈都要去工作,平时没能怎么关心孩子。 主要是让大哥做好榜样,然后让弟弟妹妹们学习。所以小优小时候经常能听到爸妈这么说自己“多学学你大哥,看看你自己搞的,真的是!” 有一个优秀大哥的存在,很少得到父母认可肯定的小优,在父母的多次比较中,内在的自我价值感会偏低,自我评价也会偏低,内在是一个自卑小孩,常常会有“我不够好”、“我不配”的信念。 所以当小优在负责这些重要项目的时候,在“不够好”、“不配”的信念影响下,让小优下意识地想破坏项目,出现一些小瑕疵,觉得自己不配做出一个完美的项目。 3.戒备小孩 敏感谨慎,观察力强,自我保护意识强,很少做一些危险的事情或者去危险的地方。对于进入自己内心世界的人,总会先经过一番考察后才决定,所以虽然好友不多,但都是值得信任托付的人。 琪琪是银行客户经理的秘书,平时工作生活很单纯,单位和家里两点一线。她做事谨慎,虽然每天要处理各种数据单子,但她很少出错。 虽然同事总说她过于一板一眼,但琪琪觉得按着规则来才不容易出错。 人际方面没有太多朋友,跟同事也只是同事情谊,唯一的真心朋友是从小学到初中的同校的发小,在与她相处时会比较放松。 因为难以放下心防,琪琪的交友圈一直比较简单,也没多少异性好友,所以已经27岁的她还没有交过男朋友。 爸妈都很担心,也有陆续给她介绍过一些,但琪琪对于这些相亲对象都比较谨慎,害怕自己会遇上渣男,所以不会轻易进入下一步的关系,大多都停留在了普通朋友的层面上。 “爸妈总说我太挑了,总是挑这挑那的,可是我要是没好好观察,我怎么确定对方是良人呢?在人生大事上,要是按照爸妈这种随便的态度,岂不是要害了我自己吗!” 琪琪在咨询室跟咨询师这么说道。 因为难以建立亲密关系,琪琪来到了咨询室。 而尽管已经咨询了半年时间,咨询师还是觉得与琪琪的关系还是难以有比较好的进展,琪琪总是刻意地保持着距离,没能完全在咨询中放下戒备。 直到咨询后期,琪琪才透露了自己的家庭状况。在自己5岁前,一家人一直在跟着爸爸工作的调动搬家,在幼儿园期间,一共换了四个学校,所以琪琪很少有玩得来的小朋友,因为爸爸跟妈妈工作也比较忙,琪琪经常要去托管机构,等妈妈下班了来接她。 不稳定的成长环境,不熟悉的同学,让琪琪从小就需要不断地适应,身边没有父母的陪伴,常常让琪琪觉得不安全,难以对外界建立起信任感,需要时时戒备,自己保护自己。 小时候的这些经历,让琪琪内心的小孩变成了一个敏感多疑的小孩子,需要总是把持警惕,以防自己受到伤害。 所以在内心戒备小孩的影响下,长大了的琪琪也继续保持着戒心,缺乏对他人或外界环境足够的信任感,在与人交往中会下意识地保持距离,只有在自己判断对方是安全的了,才肯放下心中的防备,与对方进行更深的交往。 4.叛逆小孩 思维活跃,有诸多新奇的想法,不爱循规蹈矩,勇于尝试新奇的事物,在别人心中你的形象总是多变的。 有自己的主见,也敢于向外界表达。 但有的时候过于明显的个人风格会让人在集体显得格格不入,而除了跳跃的思维外,现实中还需要有踏实的计划与实现步骤去让思维落地。 已经30岁的梁良,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却总觉得他才20岁出头一般。从事广告设计行业的他,常常有不错的新点子,是团队中的中流砥柱,有不少客户经常会指定要他来负责广告企划。 梁良主要是负责构思,而一些细节和落实方面,更多地是靠其他同事来完成的。 但有的时候,他新锐的点子不一定与客户的需求符合,需要做出一些改动,而梁良总是不肯妥协,甚至与客户发生冲突,也搞黄过好几个客户。 虽然公司高层有在考虑让梁良成为管理层,但因为这些表现,让上司再三斟酌,总让他再磨练磨练,让梁良升职受阻。 对此,梁良心有不满,觉得上司这是嫉妒自己,才不肯让他升职,在部门聚餐时与同事公开吐槽上司,让上司很是难做。 梁良的家庭家教比较严格,父亲一直是家中的权威。 青春期时的梁良总会与父母发生争执,特别是与父亲在一起的时候,家里的气氛是剑拔弩张。 梁良为了表示自己的主见,常常在家里搞“起义”,还怂恿弟弟也一起。面对这样的梁良,母亲想要调和父子俩的关系也不知该从何下手,直到现在,父子的关系还是很僵。 从小被要求听父母的话,而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没能得到机会表达;所以在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的青春期阶段,想要摆脱外界对他的定义,更想要让自己的想法被看见,被尊重。 在梁良心中住着个叛逆小孩,不断想表达自己,不断地想引起外界对自己的注意,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外界妥协。 我们长大后,内心的小孩会常常被我们忘记。 《小王子》说:每一个大人都曾经是个孩子,只是我们忘记了。 所以我们很少会看到内心小孩的存在,有的会把内在的小孩交给别人去托管,在被人身上寻找丢失的那部分东西;有的会在长大的有能力的时候,疯狂补偿自己,出现童年报复性补偿。 荣格说:“内在小孩是一切光之上的光,是治愈的引领者。” 学着向内看,看到我们内心住着的小孩,抱抱ta,拍拍受伤的ta,让常常在我们受伤时候陪伴我们的ta也得到疗愈。
从婴儿呱呱坠地到耄耋之年,也就三万多天,如果除去青少年和退休后的几十年,其实真正自己能够主导人生也就三四十年。 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儿时的我们因为心智尚未健全,所以我们的命运大多由我们的父母起到主导作用,步入老年,受身体等因素不断退化,我们命运更多依赖我们的子女。 作为父母的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独立,有主见,但又怕孩子脱离管控,受到伤害;作为子女的我们希望老人能够独立、健康,但有担心老人的独立生活能力...... 我们似乎更愿意主宰别人的命运,而不愿意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体,为自己做主。 或许有人会说,我的一生就这样了,原生家庭出生的我决定了我人生的高度,掀不起多大的风浪;或许有人会说我努力过、奋斗过,但我的命运依然如此,没有更大的变化,认命让我过得也不错! 说起命运,大家都在想,什么是命运? 命运,即宿命和运气,是指事物由定数与变数组合进行的一种模式,命与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来自百度全科)。我认为命运就是生命的主体过去、现在及将来所展现的生命状态和精神状态的总和。 我认为有横坐标和纵坐标两个大的层面,纵坐标层面就是我们生命的成长历程:无疑就是儿童期的(被操纵期)→成年的(自主决定期)→老年的(依赖期)。 这是一个生命由开始到结束的历程,是人成长的基本规律,大多数的人都是到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随波逐流,活在自我不满意但却跟着命运走的舒适区里。 横坐标层面,我更多的是想和大家交流成年时期,从法律层面来说是我们具备了独立承担民事行为和刑事行为的能力。 也就是俗话说:“具有了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并能够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起责任”这是人一生精华期的同时也是改变或提升命运质量的最佳时期,我们以及因我们而紧密相连的人也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我们自己命运的影响,这一层面我把它分为三中类型: 一、依赖型:对自我命运处于模糊的理解状态,更多的是依赖别人予以决定或辅助决定。 二、稳定型:对自己现在的命运基本满意,在现有命运的基本现状下,积极的努力与持续改进,让自己有所提升和发展,进而提升自己的命运质量。 三、突破型:面对多舛的命运,用死而后生的精神和毅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人生下来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提高命运质量甚至改变自我的命运对自己和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团体都是百利无一害的,但提高与改变是一个目标坚定、长期坚持的过程。 为什么我们很多人都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不好,也想更高的提高自己的命运质量,但更多时候都在原地驻足,或是走走停停呢? 究其原因有三方面: 一、安身立命,随波逐流思想引导,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认为我的命运有固定的模板,跟着走就没有错,比如说到了二十六七岁必须要结婚;女人就必须要相夫教子,就应该男尊女卑;周围有个朋友做这个生意的赔了,我做也会赔,所以不做最安全等等...... 二、定位不清晰,目标不明确,不清楚自己的命运现在处于什么状态,也不知道自己想把自己命运质量提高到什么程度或改变成什么样,只是在自己思维的圈子里转圈圈,忙的焦头烂额,却少有收获。 三、动力不足,没有给自己营造一个背水一战的氛围以及没有一个发自内心的奔头,最终只是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而已。 面对命运,我们到底要怎么改变呢? 可以采用定命→析命→立命→斗命→稳命五步法。 第一步定命,要知道自己命运基本状态; 第二步析命,用标准来衡量自己命运是都达到自己满意的状态,标准要客观,比如对于自己的命运什么叫好,什么叫不好,参照标准一定是自身受益最大化; 第三步立命,树立自己的命运要达到的状态,或改变后的状态,这一状态一定要结合第二步自己的分析,切记好高骛远,可以定一个短期、中期、长期的目标状态; 第四步斗命,目标明确,下一步就是立即行动,所有的目标与现实中都是有差距的,找出差距,就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一定要加上时间约束的同时,将自我融入到背水一战的氛围中,通过发自内心的追求引导自己克服困难,持续、稳定的去改变; 最后一步就是稳命,达到理想状态,需要做好基础,巩固成果,为后续进一步提高命运质量打下亢实的基础。 不要害怕,不要犹豫,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立足现实,理性面对,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提升自我的命运质量,你的一点提升就是人生的一大步,“你命由你不由天”,向阳而活,不断提升,你就会是那个“好命”的人!
大多数痛苦都可以概括成两句话: 我不希望自己这样,但确实我就是这样 我希望像别人一样,但我又做不到那样 ---《5%的改变》 换言之,人为什么既期待改变,又害怕改变? 改变之所以很难,因为即使大脑知道需要改变,但是感受层面和身体的记忆里,旧的模式和习惯还是会持续一段时间。 同时,每一种改变都意味着我们要放弃旧的保护模式,也会触碰我们最深层的安全感。 如果你很想改变,但是又苦于自己改变的速度比较慢,你要提醒自己一点,当下的症状或者当下的困难,它背后一定是有好处的。比如说你因为想减肥,所以尝试过少吃,或者尝试过运动,然后坚持一段时间没有再坚持下去了。 那么可能在少吃和运动的习惯建设过程里,你得到了一定的成就感,但是出于各种原因,你又退回了自己的安全区,过去的某种痛苦的感觉,即便看起来让你饱受折磨,但却能让你找到某种熟悉的平衡感。 这也是为什么改变会让你恐惧。因为你会曾经让你痛苦的,比如暴饮暴食,过度熬夜,不去运动,带给你某种安全的快乐。即便这种快乐不能带来最大的满足,但相比改变面临的未知心理压力,你宁愿相信自己不改变,反而会更习惯。 调整对于改变的认知,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毕竟惯性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改变一定需要小步子前进,对可预期的内心变化做好准备。 1.改变就要准备面对未知。 在面对未知的时候,每一个人可能都会经历类似跳入虚空,甚至失去控制的某种情绪里,我们可能害怕改变之后,自己没有能力去应对,或是无法驾驭全新的生活模式。 2.之所以想改变但无法改变,背后一定有隐藏的恐惧感。 比如有的人深陷在一段有毒的,甚至有精神暴力的关系当中,但是好像又觉得自己离不开,尽管这段关系会为他带来痛苦,但失去一段关系带来的风险,会让当事人经历更严重的被抛弃感,而这种被抛弃感可能会严重威胁他的生存,所以他宁愿待在一段有破坏性的关系里,也总比没有关系好。 毕竟,最让人伤心的是关系当中的无回应。关系当中如果有冷暴力或者是没有回应,会很容易引发我们强烈的自我攻击,会让人不由自主的激发一种自我怀疑:是不是因为我不够好,没有价值他才不理我,他才不回应我? 所以为了避免关系当中出现绝境和冷暴力和不回应,我们宁可待在一段受苦的甚至有毒的关系里,也不想失去。 承认改变是有必要的,也理解在走向改变的道路上,会经历反反复复的过程;因此,不管是你要尝试离开一段有毒的关系,还是要建立一个更加高效自律的自我习惯,每一种改变必然伴随旧的自我的坍塌。 3.不愿改变是因为对旧的身份还有一种认同感。 理清改变的目标很重要,之所以不愿意改变,是因为对旧的身份还有一种认同感。 我们的感觉很多时候源于从小到大的习惯,如果过往的某一种痛苦,曾经带给过你一种身份认同的意义,那么我们就很可能用痛苦来进行自我定义。 比如过去你的父母在跟你相处的过程当中,总是容易暴躁的吼叫你,给你造成的一个感觉就是,原来对待自己亲近的人暴躁一点,好像也ok,所以你会在长大之后,不知不觉的把这种略带破坏性的表达复制到人际关系里。 如果你真的渴望改变,请给自己机会,每一次的改变都来源于你试着开始相信自己和鼓励自己。 同时要提醒自己:从来都不是你一个人的错。不管过去你有过什么样的错误,或者伤害过什么人,或者受过什么伤,这些所有行为和事件和经历的背后,都是你和其他人的共同选择,这也意味着大家共同创造了某一些事情,所以从来都不是你一个人的错。 你真正的支持在自己之内,常常提醒自己重视自己,让头脑的理性逻辑适当的退去,也可以帮助我们以更大的胸怀去迎接改变。 并不是每一次你都要把事情做对,事情才会变好。很多时候你以为的不够好,可能正是宇宙给你的恩典,改变的动力就来源于保持对自己纯粹的支持和信任。 花开花谢,就像变化恒常,花朵不会因为你太喜欢它,它就不会凋零,也不会因为你不喜欢它,就不开花。 只有你接受了自己现在的样子,才会降低对外界过度的依附和执着,让内心培养出温润的空间,可以容纳风雨,也可以给自己一份稳定的陪伴。 是时候开始好好关注自己了,改变的开端,就是在当下,看见需要被关心和支持的,是你自己,然后成为自己最好的陪伴,也可以更好的让你习惯改变。 当我们不断尝试自我和解,审时度势,也会渐渐学会接受、原谅,用善意去与人生中的各种改变温柔相处。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我们每个人都会因为生活中的挫折、困难感到烦恼、焦虑、压抑、低沉,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 对于一般的挫折和困难,大部分人很快就调整过来了,从负性情绪中走出来。但有些人却总是被其困扰,陷入了长期的“精神内耗”,身心俱疲。于是很多人想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希望使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摆脱负性情绪,实现“自救”。 但这个“自救”过程往往没有那么顺利,很多人接触心理学知识后,很快就被绕晕了,发现原来心理学流派有那么多种,每一种的说法还不太一样。 我刚开始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授课老师说心理学大大小小的流派共有400多种!就算经过筛选后,学习其中一个流派的心理学理论,也可能发现很多心理学知识偏理论化,十分低效,缺乏真正高效的、实用的、有利于自我调整情绪的实操方法。 所以,我决定结合多年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经验,尤其是临床心理干预的大量实践,自创了可用于自我调整情绪的“ASRPAS法”(中文简称“六六大顺法”)。 这套方法到底是怎么操作的?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名字?以下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快摆脱负性情绪,恢复积极、平和的心态。 第一步,觉察(awareness,A)。我们先觉察自己的心理活动,意识到自己的负性情绪,是因为叠加性心理创伤被激活了。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到底是什么事件、线索激活了我们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我们还要意识到,当我们正处于强烈的负性情绪时,我们的思维内容也会不自觉地变得负性,甚至陷入灾难化思维。 比如有的小伙伴听到某处传来学校的上课铃声,一下子想到自己因病休学了,心里非常烦躁、低落;接着就会想到复学肯定不顺利,就算复学了也跟不上,考不到重点大学,老师和同学会瞧不起自己,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只能啃老,在亲戚朋友中抬不起头等等。 很多人不光想,脑海里连画面都有了,越想越焦虑、难过,最后情绪就崩溃了! 这是典型的灾难化思维,只想坏的,不想好的,这会增加叠加性心理创伤对我们的伤害,负性情绪和负性思维的恶性循环越来越严重。 第二步,停下来(stop,S)。当我们觉察到自己在负性情绪下的心理活动后,及时停下来,不要继续往坏处想。 当然,人类的心理规律还有一个“白熊效应”,就是越不想去想某样东西,就越忍不住去想它。 所以,如果我们难以让自己停下来的话,可以借助一些“物理方法”,更容易实现注意力的转移,也就是第三步,放松(relax,R)。 我们可以让自己的身体先放松下来,这能带动我们的内心情绪也更容易恢复平静,中断负性情绪及灾难化思维。 放松身体的方式有很多,以下介绍3种比较常见而且容易做到的,放松的效果从低到高: 1、深呼吸+自我暗示。深深地、缓缓地吸气,并想象正性的、平静的能量随着吸气进入了身体;接着,深深地、缓缓地呼气,并想象负性情绪从我们的嘴巴呼了出去。 这个过程可以连续做20~60次,或者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身体的紧绷和负性情绪会得到一定的缓解。 2、上半身大肌肉群的收缩与放松。在一次深吸气后,我们的双手用力握拳、双臂夹紧胸部肌肉,保持这个紧绷的状态10~15秒,然后突然放松,手臂快速往外扬,并同时大呼一口气。 这个“紧绷—放松”的过程让身体更容易释放内啡肽,产生较好的放松效果。 3、做个平板撑。平板撑的姿势看似容易,但其实一般人很快就会达到体力极限。当感觉自己实在撑不住的时候,我们猛地放松、趴下。 这种运动能使全身肌肉最大限度地参与收缩、放松,心身放松效果的最好,甚至会产生愉悦的感觉。 第四步,积极思维(Positive thinking,P)。当情绪缓和后,我们有意识地从更加积极、理性的角度,理解引发情绪波动的事件、线索,甚至是我们能想得起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这一步听起来很难,可其实这时候我们的情绪已经改善了,我们转变思维方式会更加容易。 比如上面说到的,我们听到某处传来一个上课铃声,我们一下子变得烦躁、失落,开始灾难化思维。那经过上面第二步和第三步后,我们虽然还是有点难受,但情绪已经好一些了。我们可以想,现在休学只是暂时的,人生按下“暂停键”,是为了及时休整,后面才能走得更快、更好。 等我们调整好状态后,学习也能慢慢追上来,就算高考没考上重点大学,那又怎么样?那还可以复读啊,“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不也参加了3次高考吗?不复读也可以考硕士啊,总之有很多方法。 其实这些道理很多小伙伴都懂,只是当处于强烈的负性情绪时,我们就很难恢复理性。所以一旦强烈的负性情绪有所缓和了,我们就抓紧时间强化这些理性的观念。 第五步,积极行动(positive action,A)。有了积极的想法,我们还最好行动起来。 既然我们想让自己心身更健康,情绪更积极,我们就要更健康地饮食、作息,适当地运动,重拾能令自己开心、有成就感的兴趣爱好等等。 当这种体验多了,会形成积极的、正性的记忆并沉淀下来,逐渐覆盖掉以往不开心的情绪记忆,能在一定程度上修复我们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第六步,事后自我肯定(self-approval after the event,S)。我们及时调整了负性情绪,或者做了以上有意义的事情后,我们要给自己一个大大的自我肯定: 我学会及时调整负性情绪了,从中可以更快速的抽离出来,还做了有意义的事,我朝着改善的方向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这种及时的自我肯定有助于收获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环。我们以后出现焦虑、低落情绪的频率会逐渐下降,即使出现了,我们也不会那么慌了。 如果我们能够6次成功地通过“六六大顺法(ASRPAS)”,从明显的负性情绪中抽离出来,就很容易形成新的积极条件反射。每当出现明显的负性情绪时,我们能自动地自我调整、化解,甚至能简化其中一些步骤,更快地恢复积极的情绪和心态! 就像电脑软件实现了一次升级迭代,修复了很多BUG,我们的心灵系统运转得更加高效了。 可能大家“ASRPAS法”后,仍存在不少疑问,以下详细解释一下。 问题一:“ASRPAS法”适用于哪些人群? 当心理基本健康或者亚健康人群有比较强烈的焦虑、低落或愤怒,开始出现负性单向思维(只想坏的、不想好的),甚至是灾难化思维时,就可以尝试使用这套方法。 如果用科学精神心理学的话来说,这时,我们是处于“强烈负性情绪驱动下的单向思维导致的恶性循环”,也就是钻牛角尖了,我们需要尽快打破这个恶性循环。 不过,对于已被确诊为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等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来说,这套方法的效果却比较有限,而且病情越严重,效果就越小。 比如,轻度到中度抑郁症患者使用该方法时,对自我调整情绪还是有一定帮助的。可重度抑郁症患者就不适用了,他们可能连集中注意力看完“ASRPAS法”的步骤都比较难,更别说去做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ASRPAS法”也是精神心理问题的试金石,如果大家学习了这套方法,并如实去做,但发现对调整情绪没有帮助的话,很可能意味着精神心理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最好及时就诊,接受规范化的治疗。 另外,有些父母看到这套方法后,可能会转发给罹患了精神心理障碍的孩子看看。 要提醒这部分家长,如果希望“ASRPAS法”对孩子起效的话,父母要同时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有意识地改善家庭氛围、亲子关系,这相当于有效的自我家庭治疗,能使孩子的病情明显改善。那孩子使用这套方法时,效果才会更好,情绪才能更加稳定。 还有,父母除了关心孩子病情之外,也要关心一下自己的情绪。很多父母在孩子罹患精神心理障碍后,非常焦虑、恐惧、彷徨,自己都变成半个病人了,如果去医院就诊,有可能被诊断为焦虑症。 父母是孩子的最大依靠,孩子生病后尤其如此,希望父母加强觉察自身的情绪,及时利用“ASRPAS法”调整,尽量保持冷静、理性,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加快康复。 问题二:为什么叫“ASRPAS法”,中文简称“六六大顺法”? 这套方法里有6个步骤,把每个步骤的英文名称首字母提炼出来,就是“ASRPAS”。我们中华民族又有“六六大顺”这个祝福事事顺利的说法,所以就有了“六六大顺法”这个中文名称,也蕴含了我对该方法使用者的美好祝愿。 而且,如果大家能掌握这套方法,并且能6次成功地通过“ASRPAS法”从负性情绪中抽离出来的话,很有可能会形成新的、积极的条件反射,每当出现焦虑、低落等负性情绪时就自动地开始自我调整,恢复积极、平和心态,在人生道路上“六六大顺”! 问题三:“ASRPAS法”调整情绪的原理是什么?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大家要先了解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挫折、困难、人际矛盾,有的人用不了多久就调整过来了,但有的人一直陷入负性情绪走不出来? 这往往是因为后者以前经历过较多的叠加性心理创伤,积累了大量的负性情绪和扭曲认知,所以更加容易被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激活心理创伤,出现了强烈的情绪波动。 而人的思维内容与情绪的性质是一致的。我们在开心的时候,更容易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身边发生的一切,有时甚至过度乐观、只想好的不想坏的。 我们非常难过、焦虑、愤怒的时候,就更容易从负面角度去解读周遭的人和事,甚至只想坏的、不想好的,把结果想得非常糟糕,陷入了严重的灾难化思维。所以如果我们的负性情绪很强烈,就很容易钻牛角尖,可能别人怎么劝我们都听不进去,甚至有可能出现较过激的行为。 我曾看到一句话,“除了生老病死,其他的痛苦都是你所谓的价值观带给你的”。当一件事发生在我们身上时,它会否给我们带来痛苦,会带来多大的痛苦,是否会对我们造成心理创伤,在一定程度上,这可以由我们自身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来决定,而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我们是可调整的。 这就好比我们得了某些疾病后,人体会启动自我疗愈功能,比如病毒性感冒,也就是普通的感冒,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就算不接受治疗,7天左右后可自愈。这就是我们人体的免疫系统发挥了作用,杀死了“病毒”,让身体恢复健康。 就算是一直被认为是“慢性复发性疾病”的糖尿病,只要患者积极应对,也能实现逆转。已有不少案例证实,2型糖尿病患者可通过严格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适量运动、甚至通过相关手术实现逆转。 原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曹林结合药物、营养治疗,加上坚持跑步,甚至逆转了重症糖尿病和抑郁症,并撰写了《奥森日记》分享心得。 那对于精神心理障碍,以及负性情绪的调整,也是同样的道理。当陷入负性情绪时,若我们及时察觉,并用科学的方法及时抽离出来,就不容易形成心理创伤,大大地降低罹患精神心理障碍的风险。 而“ASRPAS法”(六六大顺法)就是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调整负性情绪的科学“工具”。 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人在物质条件得到满足、人身安全得到保障后,会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比如情感、归属、别人的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这都属于精神层面的需求。 从某个程度上看,这些精神需求的实现难度比低层次需求的实现难度更大,而且很多人只知道从外界去获得,一旦从别人身上得不到情感、尊重、归属的满足,就感到压抑、焦虑、甚至恐惧。 其实,虽然这些精神需求有部分是可以从外界获取的,但我们也可以向内寻求,学会通过“自我肯定”来实现“自我满足”,不要过度地将精神需求寄托于他人,更不要因他人的认可、夸赞而自我膨胀,也不会因他人的贬低、诋毁而自我否定,甚至出现怨恨心理。 相反,面对外界认可、夸赞,我们仍要保持谦卑、脚踏实地继续付出;面对他人的贬低、诋毁,我们要先学会自我反省、积极提升,将低落、愤怒、焦虑等负性情绪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塑造出越挫越勇的高逆商。 这才是真正的自信、有智慧、宠辱不惊、更能帮助我们实现人生价值,获得幸福的心态!
这段时间天气温度一直狂飙30+,重庆更是稳居40+榜首,但刘畊宏直播间依然火热,酷热的天气并没有浇灭大众想变健康的心。 但这样强度的健身方式并不适合所有人,许多人望而生畏,有不少网友叫苦“好难”。 这对于平常并不运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对锻炼本身就意志力薄弱的人,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网友纷纷开玩笑:从vivi姐的表情就已经看到了我自己。 那么,对于想锻炼但意志力又薄弱的人该如何步入运动之路呢? 在生孩子前,我曾坚持跑步有6、7年,平均下来每周会跑2、3次,每次3—5公里,但怀孕生女之后,因为工作、育儿、家庭琐事占据了我的很多时间和精力,加上运动习惯一旦打破,似乎很难重新建立起来。 这两年,我一直都想重新培养起自己运动的习惯,但是苦苦挣扎,屡屡失败,比如开始跑步,刚上气不接下气地跑一次,接着就是一个月不跑;开始跳绳,跳两天,之后半个月都想不起再跳;办了瑜伽年卡,好的时候一个月去三四次,遇到工作忙,或者自己想偷懒的时候,两三个月都不会去一次。所以,我一度怀疑自己,这辈子是不是都无法坚持规律的运动了。 但最近两三个月,我养成了规律运动的习惯,虽然只是每天多则半小时,少则10分钟的瑜伽或拉伸,加上每周2次陪女儿游泳(教她看她游的时间较多,自己游的时间较少),不管其他人怎么看,至少我对自己达到的运动量,取得的进步感到很满意。 我是怎么做到这一改变的呢?以下我总结了促使自己改变所应用的心理学方法,也许对于想要养成运动习惯的你会有所帮助。 01 让你情感的大象驱动你。 在《象与骑象人》一书中,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将人类的情感比喻成一头大象,理智比喻成骑象人。骑象人,纵然手握缰绳,是一个高高在上的领导者,但是并不总能控制好大象,他和6吨重的大象比起来显得很渺小。如果大象和骑象人对于前进的方向没法达成一致,骑象人必然落败。 很多人在理智上都知道身体健康很重要,生命在于运动,但是情感上并没有被触动,所以要坚持运动就变得很难。我就是如此。 因为长期伏案写作,加上工作节奏紧张,还有这两年家人陆续生病带来的压力我经常处于腰酸背痛之中,但这所有的一切并没有驱动我情感的大象开始积极运动起来,过去长久的行为模式和习惯让我继续漠视身体发出的指令,依然久坐,一埋头工作就忽略身体的需求,长时间不运动。 几个月前的一次瑜伽课上,我跟随老师做了一些下腰和拉伸大腿后侧肌肉和韧带的练习,立刻痛得龇牙咧嘴,我一边坚持保持体式,一边把呼吸带入疼痛的位置。 那段时间很多事情令我疲惫,腰痛、背痛、坐骨神经痛也时不时找上门,在保持瑜伽体式的那一刻,我的心里产生了一种对自己的巨大疼惜感,我对自己和自己的身体说:“你真的太不容易了!原来我一直带着如此残破和僵硬的身体在工作,在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运转。我没有好好照顾好你,我真的太亏待你,太对不起你了!以后你还要陪伴和支撑我和我的家庭去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我一定会改变,会开始好好关心和照顾你”。 说着说着,大颗的眼泪伴随着身体的疼痛滑过我的脸庞。 这种对自己疼惜的情感,我把它们储存在我的心里,经常用来提醒我要积极运动,努力锻炼,关心和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很多人生病住院后或体检查出较严重的身体问题后便开始积极锻炼,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他们的情感的大象被触动了。 所以,试着给自己锻炼身体这件事一些情感的触动吧,也许就会带来很大的转变。 02 真正从价值排序上重视锻炼身体这件事。 过去我一直说要运动,要锻炼身体,但是在我的价值排序里,工作、陪女儿、照顾花草、看书、做家务……都比锻炼自己的身体这件事更重要。比如本来计划要练瑜伽的时间,突然来了一个咨询预约或者家里临时有事,我就不去了。 在一次自己做价值排序的练习中,我郑重其事地把保持身心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并对自己说:“我很看重健康这一价值,希望以后在我的生活里,我可以遵循这一价值,真正活出自己的价值。” 之后,我开始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把锻炼的优先次序提上去,其他的事情排在它的后面,也经常提醒自己,“因为我看重身心健康,所以我会花时间照顾自己的情绪和身体,所以运动,锻炼身体就是在做我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问问自己,你之所以觉得自己忙,没时间运动,或者自己太懒了,锻炼太辛苦,太麻烦了,是不是在你的心里,并没有真正重视锻炼这件事,很多其他的事情你都会认为它们比锻炼身体更重要? 《小王子》中有句话:“正因为你在你的玫瑰上花费了很多时间,你的玫瑰才变得如此重要”。 反过来这句话也是成立的,如果玫瑰对你重要,你就需要在玫瑰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如果身体健康,运动锻炼对你重要,你就需要为它们投入更多的时间。 03 找到适合你的或者你喜欢的锻炼方式。 每个人喜好的运动项目不一样,有人喜欢跑步,有人则觉得跑步最无聊;有人喜欢跳绳,有人却觉得跳绳很傻;有人喜欢拳击,有人则觉得拳击太暴力…… 慢跑、跳绳、跳舞、瑜伽、拳击、普拉提,健身房里骑动感单车,跟着刘畊宏跳操…别人觉得好的,潮的运动项目,你尽可以去模仿,跟随着练,但重要的还是找到适合你的,或者你喜欢的,并且能让你长久坚持运动的项目。 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说自己可以坚持跑步几十年,是因为跑步符合他的性情,至少对他而言“不觉得那么痛苦”,他说:“人生本来如此: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事怎么长久不了。” 所以找到适合你的,或者你喜欢的运动方式和项目,并且坚持下去很重要,就算是最简单的散步,只要长期坚持都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若不喜欢,也没法真正练习和坚持,看起来再好的运动项目也与你无关,对你也没有帮助。 你甚至可以创造性地为自己设计运动项目,比如先进行10个仰卧起坐,然后来一个室内往返跑,最后拿起跳绳,放一首自己最喜欢的音乐,跳一首歌的时间。 我为自己设计的运动项目是:每天早晚各花10—15分钟时间练习适合自己的瑜伽体式。 还会在两个咨询的间隙做2次30秒的下腰,双肩绕环往前往后各10次,这样的运动每次只需2分钟。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我觉得这两个动作可以帮助我简单有效地放松身体,然后更能集中注意力进行咨询工作。 带着开放、好奇和探索的心态,去找到你喜欢的,适合的,对你有效的运动方式,能够帮助你坚持锻炼,养成积极锻炼的习惯。 04 从最小步的行动开始,从不痛苦的地方开始,“1、3、5、7法”。 很多时候,我们并非没有制定运动的计划和目标,而是定的计划和目标实现不了,实现不了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一开始目标制定得太大,步子扯得太大,比如一说慢跑就是跑5公里,一说跳操就是每天跳1小时,连续跳30天。 这样的目标可能你还没有开始行动,就已经被它吓倒了,然后导致行动瘫痪。但是如果我说只需慢慢跑500米,只需跳操3分钟呢?你感觉一下,是不是轻松很多,对自己也变得有信心了,要真正行动起来也变得容易很多,有种跃跃欲试的感觉? 还有如果一慢跑上来就是5公里,结果便是伤个一年半载,不仅仅是身体可能受伤,还有心灵受伤,对我们情感的大象的打击很大,因为锻炼的体验太痛苦了,所以跑了一次就不愿意再跑了。 痛苦会大大打击个体运动的积极性。人是趋乐避苦的动物,锻炼如果这么痛苦,自然就会想法设法回避痛苦。 “1、3、5、7法”是我结合心理学小步行动的原理和减少痛苦这两点自己创造出来的方法,指的是时间上1、3、5、7分钟,次数或者个数上1、3、5、7个/次,比如练瑜伽5分钟,做7个体式。比如慢跑1次,1次5分钟等,并且这个过程要慢一点,以及没有痛苦,或者将痛苦保持在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1、3、5、7法”还因为运动执行的时间很短,利用日常的碎片时间就可以做到,这对那些因忙碌缺乏大块时间锻炼的人比较友好。 心理学认为当我们从制定最小步的行动计划开始,可以提升动力,然后行动之后获得的成功也会激励我们持续行动,最后我们期待的行动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特点和个人喜好,用“1、3、5、7法”制定适合自己的最小步的运动方式,或者你可以概括为“微运动”,如对自己说,“我只要原地慢慢跑步1分钟,然后进行3个1分钟。”体验看看,你会有什么感觉。 05 和头脑中阻碍你运动的想法、规则、理由、评判等脱钩,更轻盈地运动。 当我们准备运动时,我们常常会被头脑中的一些想法、规则、理由、评判等钩住。 有一天我想在家跳绳,当时我光着脚,头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运动视频,说跳绳要穿运动鞋,然后我又想“穿运动鞋就要穿运动袜,那穿了运动鞋和运动袜,是不是要换一件运动T恤?”接着我的头脑又开始喋喋不休:“哎呦,这样也太麻烦了,不想跳了。” 觉察到这些想法后,我试着和它们脱钩,告诉自己“嗯,我的头脑又开始播‘太麻烦’电台了”。然后转念一想,穿运动鞋是为了保护双脚,我在柔软的瑜伽垫上光脚慢慢跳2、3分钟脚也可以。于是我就这么做了,没有听从大脑因要穿鞋袜而觉得麻烦便放弃的指挥。 强调一点,运动安全很重要,当我们要保持长距离长时间运动时,要穿合适的运动服和运动鞋。 但是不要让过多的理由、规则、担心、忧虑、应该、自我苛责等头脑中的想法阻碍你去真正运动起来。 “等我买了一件新的运动服再开始运动吧。”“至少要跑半个小时才算有效锻炼,还是算了吧。”“我要每天坚持运动才行,既然坚持不了,还不如趁早放弃。”“我跳舞的姿势也太难看了,还是别丢人现眼了。”“我缺乏运动细胞,我身体协调性太差。”“我已经很久没有运动了,就是个很懒的人。”…… 觉察一下,每当你准备运动的时候,你的头脑是不是经常和你说类似的话,然后你就被它们钩住,困住,或者它们就像一个黏人的小怪兽,把你紧紧抓住,最后,你放弃了让自己变得更健康更有活力的体育锻炼。 哈里斯在《幸福的陷阱》一书写道,我们有一个爱讲故事的大脑。大脑是一台永不知疲倦的想法制造机,一刻不停地运作,它制造出的想法80%都是消极且不符合事实的。 学会和头脑中各种会阻碍你进行体育锻炼的想法脱钩,和这些负面的想法保持距离,从自己的想法中跳脱出来,可以让你更轻松自在,也更投入的运动。 分享2个和负面想法脱钩的心理学方法: 我有一个想法~~~ 在你的想法前面加上“我有一个想法”,如:“最近太累了,我不想锻炼”变为“我有一个想法:最近太累了,我不想锻炼。”感受一下,想法是不是和你的距离稍微拉远一些了,通过这种方式提醒自己那只是一个想法,不等于我们自身,我们可以跳脱出想法,自由做选择。 电脑显示器 “现在想象有一台电脑显示器,而你的想法以黑色纯文本形式写在这块屏幕上。 现在在你的心灵之眼中,变换它们的排版方式。拉开字间距,让字与字之间有极大间隔;然后把它们紧缩在一起,所有字都挤在一起,没有任何间距;然后把它们在屏幕上垂直竖排。 现在在你的想象中,变换它们的颜色。看着它们变成绿色,变成蓝色,然后变成黄色。 现在来变换字体。把它们变成斜体,然后变成时尚字体,之后变成你在儿童读物中常常看到的大号童趣体。 现在把它们变回黑色纯文本形式,这一次,给这些字添加动画效果,让这些字上蹿下跳,像毛毛虫那样蠕动,或者绕圈旋转。” 做完这个练习,你会发现头脑中的想法只是想法,它的本质只是一串字符或者文字,你可以不停的变换想法,也能够不受自己想法控制,选择真正对自己有帮助的锻炼行为。 如果能练习做到看到想法而不执着,从自己的想法中挣脱出来,我们的行动会变得更高效和投入,生活也会变得更充实而丰富。 -结尾- 村上春树在开始每天跑步之后戒掉了香烟,他说,“戒烟诚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你没法一边吸烟一边跑步”。想跑步的想法成了他戒烟的重要动机,也成了克服烟瘾的有效手段。 我发现自己开始坚持每天至少10分钟的锻炼之后,开始更有意识地关注自己喝水的次数,注意自己久坐的姿势和时间,对自己肩膀和背部是否紧张也增加了觉察,并能适时调整。我和自己身体的联结变强了。 当你借由运动的习惯,拥有了一种关注自己身体健康的习惯后,你自然而然会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关爱自己身体的举动。 身体是灵魂的圣殿,我们要好好供养它。 一个人爱自己就要做到爱惜自己的身体。 所以,尝试一些心理学的方法,从一小步的行动开始积极运动,去联结你的身体,去关爱你的身体吧! 注:文中电脑显示器练习选自图书《ACT就这么简单》作者:哈里斯
今天学习了粥左罗的思维训练课程《个人爆发式成长的25种思维》,学习的思维叫投资思维。 投资思维,显然是最初在商业领域的一种思维,目前扩展到了多个领域,对于我们个人成长而言,也是特别重要的一种思维,但是在这里,我个人感觉与前面学习过的周期思维,长期思维,与这个投资思维其实都有类似的地方。 投资思维的核心是什么,用今天的钱,或者是资源来换取未来更多的钱或者是资源。 还记得一个典型的延迟满足的心理学实验吧,学习过心理学的人应该都知道,说是实验者在一个幼儿园里找来了一些小朋友做试验,在一个带有摄像头的房间,告诉每一个小朋友,他们可以得到五颗糖,他们可以现在就吃掉,也可以等老师回来再吃,这时候他们就会得到额外的5颗糖。 实验开始后,研究人员通过摄像头观察孩子们的表现,结果有的孩子等实验人员刚走,就直接吃了,也有的孩子显然是想要等一等的,可是时间一长,也等不了,还有的一些孩子等待的时间比较长,他们用了一些方法来抵抗糖果的诱惑,比如不看,唱歌,玩别的游戏等。结果只有比较少的孩子获得了奖励。后续的追踪试验表明这些孩子获得的成就更大,更成功一些。 我想这个实验的核心,其实也是投资思维吧,只不过孩子的心中不一定有这个意识,只是觉得等一下就可以获得更多。所以这个试验叫延迟满足。 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而言,投资思维意味着你要舍掉一些现在的东西,来换取明天的收益。 这就表明,我们在做取舍的时候,就是要判断一下,同样是1万元钱,你可以现在花,也可以投资在投票或者是基金上,这都是选择,如果你选择了投资,意识到现在你要暂时舍掉一些东西,比如一餐美食,一次旅游或者是其它。我们只所以选择投资,正是因为我们对于未来有信心。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投什么,往那投,其实我们学习过复利思维,当然知道资本要增值,一个是本金要多,二是要利率要高,还是时间或者是周期要长。可是如何选择你要投资的对象却没有人教给你,这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价值观不同,排序自然不同。嗯,不过,也有公认的一些领域,比如比起其它的领域,你应该让自己更值钱,换句话说,你最值得花钱或者是花时间的投资对象应该是你自己。 一切可以让你在未来变得更值钱的事情,也许都值得投资。在这个社会上,我们要承认,我们常常会考虑很多,家中的老人,孩子,自己的事业,社交,可能学习往往就排在后面了。可是今天学习完这个思维后,你一定要将学习放在第一位,因为道理很简单,只有学习才会让你变得更值钱。 最近新东方的董宇辉很火,他本来是在直播间卖货的,可是却常常天文地理,哲学,数学,感觉上没有他不懂的,而且奇妙的事情是董宇辉常常被抖音平台提示讲点与货有关的东西。可是这个时候,董宇辉竟然忘记了自己要买的东西是什么,再一问导演,讲课开始几分钟,货已经卖完了。也许这完美地体现了知识就是力量吧。 投资不一下总是会成功,我们也要接受一定概率的赔钱,因为这就是人生,人生总是充满了不确定。嗯,正是因为有了不确定,我们每一个人才可以逆袭。 总结一下,投资思维就是用今天的资源来换取明天更好的资源,最值得投资的东西其实是自己,但是投资也是有风险的,我们要做好承受的准备。
近两年来,新冠肆虐,我们经常会被封在家里或者学校里,这让现代人的「无聊感」越来越严重。 一提起「无聊」,很多人就如临大敌,觉得这会让我们的生活失去意义和价值。一个无聊的人,似乎要和一个失败的人画上等号。 然而近日有学者开展了一项研究,发现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并非无聊本身,而是我们对无聊的恐惧。如果一个人能够悦纳自己的无聊,这对他的心理健康将会大有裨益。 研究者将对无聊的态度分为「无聊厌恶」和「无聊正常」,也就是对于无聊极端厌恶和认为无聊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经过行为实验发现:你越是抗拒无聊,你就越是会感受到无聊,并且会严重损害心理健康。 当你上课感觉昏昏欲睡听不进去时,当你上班无心干活只想摸鱼时,当你在家里瘫在床上刷了一整天短视频时…先别急着否定自我,当然也别着急去找心理医生看看自己是不是抑郁了。你可能只是处在一种很无聊的状态。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人生很长,以后会有很多忙碌的时候,现在就请享受这片刻独属于你的「无聊」吧。 参考文献 ———————— Tam et al.,Boredom belief moderates the mental health impact of boredom among young people:Correlational and multi-wave longitudinal evidence gathered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Journal of Personality,DOI:10.1111/jopy.12764
明星余文乐曾发文,讲述了自己在飞机上经历的一次。 据余文乐回忆,大概几年前,他突然在飞机上异常惊恐,情绪紧张,然后手脚发麻,呼吸困难。那一瞬间他感觉自己快要窒息了。 他急忙向空姐求助,希望可以有一些应急措施。 空姐帮忙问机上有没有医生,刚好有一位外国医生,医生检查后,给他吃了一点镇定剂,慢慢缓解下来,他才平安渡过这趟机程。 惊恐发作是一种突然发生的恐惧反应,这种反应劫持了我们的身体和思想,由我们的战斗、逃跑、僵硬驱动,受自主神经系统中的交感神经分支控制。 研究表明,我们当中近三分之一的人,在一生中都会至少经历一次惊恐发作。无论这是你的第一次,第一百次或是你正在目睹别人的经历,没有人会想要重复这种经历。 遗传是发生惊恐障碍比较重要的原因之一,如果父母中有患惊恐发作者,那其比普通人的发病率会更高。其次,儿童或者成人其经历创伤性事件或负性生活事件发生惊恐障碍的比率也会更高。 如果你曾经经历过惊恐发作,你会知道它是多么可怕。而预防和应对惊恐发作发生的第一步,就是去了解它们。 容易触发惊恐发作的地点 惊恐发作可能发生在任何地方,下面的这些场景是比较容易触发惊恐发作的: 桥上行驶时 在拥挤的人群中 杂货店里 电影院里 餐厅里 飞机上 电梯里 那么,这些场景的共同点是什么? 在这些场景中,如果发生惊恐发作的话,要么很难逃脱,要么逃脱的时候会很窘迫。 因此,我们常常会有意识地避开这些场景,可是这样一来反而增加了我们对这些场景的恐惧感。 确保惊恐不再发作,是不现实的 科学研究表明,基于正念的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对惊恐发作有效的治疗方式。 CBT的目标不是确保惊恐不再发作,这是不现实的,因为惊恐发作的特点就是不可预知和难以控制。 此外,尝试去避免惊恐发作实际上更容易导致它的发作,就像试着不去想一个单词,实际上我们想的往往就是这个单词。 在即使知道惊恐是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下,运用CBT可以帮助我们去做那些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事情。 以下五个技术是惊恐发作的正念CBT治疗核心。 方法一:深呼吸 呼吸过程受神经系统调节,缓慢、均匀的呼吸具有镇静作用。 专注于缓慢的呼气过程尤其能使人冷静下来,因为呼气过程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与交感神经系统之间有拮抗作用。 吸气的时候数到4,呼气的时候数到6(或者更长)。 记住,呼吸的关键不是确保不产生惊恐,而是,不管我们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关注呼吸的作用是帮助我们保持良好的状态。 想要通过深呼吸驱逐恐惧会触发更深的焦虑,导致我们会觉得深呼吸没有作用。 方法二:放弃抵抗 惊恐发作是一段令人窒息的经历,不难理解我们为什么会花费这么大的精力去摆脱它。 但是抵抗的状态往往会加重惊恐发作,反而当我们愿意接纳的时候,实际上会使得惊恐更不容易发生。 这就像是我们接纳了自己的感受,大脑理解了根本没有紧急状况,就会关掉警报。 让自己去体验惊恐相关的感受,而不是去消除这些感受。迎接惊恐发作之前那种奇怪的感觉的到来可以使神经系统安静下来,这样反而是有帮助的。 方法三:质疑恐怖预测 惊恐发作通常会使我们往最坏的方向预期。 例如,如果正行驶在桥上,害怕惊恐发作会导致我们撞破护栏然后坠入河中,或者认为胸闷并不是惊恐发作而是心脏病发作。 一些容易被夸大的惊恐发作相关的想法: 糟糕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例如,我们的脑子可能会告诉我们,开车的时候发生惊恐发作的话,我们一定会昏厥。事实上,惊恐发作一般不会导致不省人事。 想象结果的严重性。 例如,我们可能会觉得,工作的时候发生惊恐发作的话,我们会很丢人。事实上,旁边的人甚至都不会注意到有人正在惊恐发作。 方法四:带着身体感觉前行 身体的感受比如心脏猛烈跳动或眩晕都可能和惊恐相关,因此,我们开始避免会引起这些反应的活动,比如运动或者激烈的性行为。 然而,避免身体的不适感只会加强认为他们是危险的信念,从而进一步限制我们能够参与的活动范围。 在使用CBT治疗惊恐发作的时候,我们会故意触发惊恐相关的身体感觉。 例如,呼吸速度过快(头晕)、用吸管呼吸(呼吸困难)、坐在椅子上转圈(眩晕)和开合跳(加快心跳)等的锻炼。 通过重复练习去体验这些感受,我们知道自己可以忍受它们,就会变得不那么害怕了。 方法五:逐步去面对恐惧的情景 最后,有效的治疗涉及暴露在我们害怕发生惊恐发作的地点和情景中。 对一些人来说,这意味着乘坐飞机,去看电影,或者是使用汽车购餐车道购餐。 对另一些人来说,这可能涉及到在杂货店购物,乘坐电梯,或者是独自出门。 在这些场景中,我们没有必要一下子跳到“最困难的模式”。 在认知行为疗法中,我们从小小的挑战行动开始,建立自信,然后一步一步地去做更困难的活动。 当我们暴露在这些场景中的时候,可以使用上述所有工具。 把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去感受自己的能量,帮助自己跨过恐惧。 直面会经历一些身体不适感的可能性。放弃抵抗会经历惊恐发作的可能性;质疑会发生糟糕的事情的想法。但我们不必让恐惧控制我们的行动,限制我们的生活。 让我们练习直面恐惧的技术,找回因恐惧而错过的生活!
做梦,是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事情。 但是做梦,又带有很多与日常其他现象不一样的神秘色彩。 睡觉起来时,脑子里还想着头一晚梦里的各种光怪陆离的奇异体验,甚至有时候还特别逼真,这不由得加剧大家对于梦这样一个古老现象的各种困惑和好奇:梦到底是怎么回事,梦真的有意义吗? 01 梦是什么? 关于梦: 通常是指睡眠时身体内外各种刺激或残留在大脑里的外界刺激引起的景象活动,很多时候都是非逻辑性的、奇怪的、碎片式的。 研究发现,人的睡眠根据脑电波变化会出现周期性,按照每晚八小时的睡眠时间来计算的话,一晚上大概会有四到六个睡眠周期,下图中快速动眼睡眠阶段(REM)就是梦的发生时刻。 因此,一般人一晚会做四到六个梦,而且所有人都会做梦,只是有时候我们醒来时没有处在梦发生的时刻,以至于我们不记得做过的梦。 02 梦有意义吗? 关于梦的意义,古今中外都有大量的解读,例如中国流传千年的《周公解梦》,而国外最经典的莫过于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的梦的潜意识理论。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都对梦这一现象有了更多的研究发现。 尽管有不少的神经生物学家们认为,梦是大脑在休息状态下神经过程的一个随机性的结果,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但包括进化心理学家、认知神经专家等在内的许多科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都在证明,大脑的做梦现象是有各种目的和意义的[1][2][3]。 03 梦有什么意义? 结合目前大多数主流的科学研究结论,梦存在的各种意义大概如下: No.1 身心状态的表达与调节 我们做的梦,很多都带有我们生理上以及心理上的各种信息传递。 比如最常见的“到处找厕所”的梦,多数都是因为膀胱憋尿的生理原因导致的。 同样的,许多的梦都可能在以这样的方式提示我们身体的状态与需要。 尤其是如果频繁的出现某些类似主题的梦的话,有可能是身体在向我们发出需要进一步关注的信号。 另一方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常常也在对我们内在的各种情绪感受进行表达甚至调节。 许多梦看起来很奇异,但其中的情绪感受很有可能就是我们近期内在的真实反映,甚至可能是平日被我们选择性忽视的那部分不良情绪的表达[4]。 比如梦到焦虑的考试,有可能对应的是近期面临的某些选择和考验等。 借由这样的梦境内容,帮我们释放并且思考如何更好的应对这些挑战。 No.2 预防与脱敏 有时候,我们做的梦,是关于即将要面对的事情的。 比如大考来临之前,我们可能会频繁做相关的梦。这样的梦,除了情绪的表达之外,也带有预防和预演的作用。 通过梦到各种可怕的情境,让我们对接下来的结果多一份警醒和掌控。 芬兰图尔库大学心理学家Antti Revonsuo和同事们相继通过实验的方式,发现梦境有时候就是各种险境的模拟,做梦可以让人学着更好地面对危险[5]。 他们发现,梦中时常会出现攻击、追逐和危险动物等画面。 60%-77%青年人的梦都充满威胁,甚至研究人员解读猫狗的梦中动作也发现,它们的梦同样充满了猎杀和搏斗。 因此他们认为,某些梦可以帮助训练我们的自卫能力:逃脱、反击、适应等。 而且,梦的效果比想象更逼真,做梦者在梦中所有感官和运动器官都被调动起来——虽然都是虚拟的。当然,某些关于社交问题的梦,同样也有这样的作用。 此外,除了预防预演的作用,梦有时候也能帮助我们脱敏,提高心灵承受能力、恢复心理韧性。 个体如果不幸遇到各种天灾人祸的巨大打击,会经历一段时间的应激性反应,其中频繁做噩梦是重要的一个表现,此时的噩梦,是心灵恢复的一个正常经过阶段,它是帮助我们不断体验那些现实打击并逐渐从中走出来的想象脱敏。 No.3 增强认知功能 梦的发生,是大脑对内外刺激的整理与重组,会极大的增强我们认知的功能。 1、帮助整理碎片化信息 我们的感官会接收到大量的刺激和信息,大脑除了白天清醒时要进行整理和反应,在睡梦中同样需要进行这样的工作。 而梦是对旧的神经元连接的洗牌过程,它能帮助我们清除掉那些无效的连接,增加大脑的运行效率。 它就像一台计算机的硬盘的碎片整理:对神经元连接进行重新排序,使系统更简化。 2、帮助强化记忆与学习能力 有些梦会对前一天发生的真实事件进行重现并重组,从而加深对事件的记忆。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蒂克戈尔德(Robert Stickgold)在2007年的一项针对梦的研究证实我们如果在学习后梦到其过程,学习将更加高效[6]。 在该研究中,通过教一些受试者学习一种迷宫游戏,之后小睡45分钟,结果发现,那些做梦内容与睡前所学有关联的受试者醒来后的效率是其他人的3倍,就算仅仅是部分关联(有些人只在梦中听到游戏的音乐)也提高了效率。 一些在学习中被激活的大脑区域在睡眠期间会被重新激活,且激活强度更大,从而使得第二天学习表现会更好[7]。 3、帮助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不少研究显示(Susanne Diekelmann,2017,Isabelle Arnulf,2020),“带着问题睡觉”能让我们更容易获取新的灵感和创意,从而更快找到解决方案[8][9]。 其中心理学家Susanne Diekelmann和同事们做的一项研究发现,受试者在测试期间睡一觉之后,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一倍。 所以,当觉得进展困难的时候,我们不妨先睡一觉做做梦。 对于梦的这些意义,大众尽管都不甚了解,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对梦的各种兴趣和讨论,有的解读甚至流传了很久。 以下针对一些常见的梦的困惑,做一些简要回应。 问:梦都是反的吗? 当然不一定。 梦的内容有时候会和现实有关联,但很多时候也不一定,了解梦中呈现的某些主题,尤其是需要去了解梦中呈现的情绪体验,那个部分更贴近我们内心真实的状态。 所以解梦,需要向内问我们自己的感受和联想,做一些展开和连接,而不是纯粹的找标准答案。梦往往带有多重意义。 问:老是重复做一个梦是怎么回事呢? 如果频繁的做同一个梦,或者同主题的梦,多数说明我们近期一直在有意无意的关注着此类问题,可能是现实中未解决的某些问题,也可能是某些未放下未消化的心理情结。哪怕看起来是不相关的一些奇怪的内容,其中的主题和象征化意义仍然值得注意。 例如某些未解决的心理创伤,可能会持续的以同样的梦的形式出现。 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寻求专业的会释梦的心理咨询师来展开探讨。 问:多梦是不是就说明睡眠质量不好呢? 研究发现,所有人都会做梦,只是有的人记得的多有的记得的少,判断睡眠质量的好坏不能单纯从梦的多少来进行。 当然,总是做很多梦,也有可能与心理冲突过多、内心敏感度高有关。 所以,多梦有可能表示睡眠质量不好,但并不必然。 问:噩梦了怎么办? 偶尔噩梦,不代表自身问题的严重,但如果噩梦频繁密集,确实需要引起关注。 有些心理问题的出现甚至恶化,就是先从失眠和噩梦开始的。 此时,需要认真对待,积极关注自己的内在状态,尝试做一些宣泄表达和调整,必要的时候去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者精神科医师的帮助。 问:梦能预示未来吗? 梦不大可能有未卜先知的神秘预示性。 但不排除有些梦确实能一定程度的预测到一些事情的发生,比如梦到自己被开除,梦到考试挂科等等,这类预示多数基于内心对内外在现实的某些合理推测,并非因为梦本身的神秘力量所致。 参考资料: [1].Mark Solms.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and the Neurosciences[J]Psychoanalysis and HistoryVolume 3,Issue 1.2001.PP 79-91 [2].Antti Revonsuo;Katja Valli.How to test the threat-simulation theory[J]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Volume 17,Issue 4.2008.PP 1292-1296 [3].Walker,M.P..(2011).A role for rem sleep in recalibrating the sensitivity of the human brain to specific emotions.Cerebral Cortex,21(1),115-123.doi:10.1093/cercor/bhq064 [4].Levin,R.,&Nielsen,T.(2009).Nightmares,Bad Dreams,and Emotion Dysregulation.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8(2),84–88.https://doi.org/10.1111/j.1467-8721.2009.01614 [5].Antti Revonsuo;Katja Valli.How to test the threat-simulation theory[J]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Volume 17,Issue 4.2008.PP 1292-1296 [6].Robert Stickgold;Matthew P.Walker.Sleep-dependent memory consolidation and reconsolidation[J]Sleep MedicineVolume 8,Issue 4.2007.PP 331-343 [7].Erin J.Wamsley,Robert Stickgold.Memory,Sleep,and Dreaming:Experiencing Consolidation[J].Sleep Medicine Clinics.2011(1) [8].Susanne Diekelmann;Ines Wilhelm;Ullrich Wagner;Jan Born.Sleep improves prospective remembering by facilitating spontaneous-associative retrieval processes.[J]PLoS ONEVolume 8,Issue 10.2017.PP e77621 [9].Ancesca Siclari;Katja Valli;Isabelle Arnulf.Dreams and nightmares in healthy adults and in patients with sleep and neurological disorders[J]The Lancet NeurologyVolume 19,Issue 10.2020.PP 849-859 [10].The brain as a dream state generator:an activation-synthesis hypothesis of the dream process.(1977).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34(12),1335–1348.
—1— 说起努力,所有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个好品质,在鸡汤文中,努力更是一剂万能药,所有问题都被简单粗暴地归结于“努力”上。 你工作不顺利?那是因为你不努力。 你努力了但还没有加薪?那是因为你不够努力。 似乎只要努力努力再努力,人生就可以走向巅峰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阮言无疑是一枚上进青年,从踏入职场的第一天起,他就暗暗发誓,五年后一定要在公司做到管理岗位,能带一个团队,收入至少翻三番。 七年过去了,阮言日常加班到很晚,没有兴趣爱好,不谈恋爱不社交,结果不仅没能做到管理岗,感觉自己这些年也没积累到很专业的技能,久坐不动的身体时常出状况,焦虑和疲惫的大脑定期需要头疼药来抑制,对自己充满了深深的挫败感。不仅如此,30+的年龄感觉自己一事无成,很多同龄人已经有了比较稳定的发展路径,也有了家庭,回头看看自己依旧很迷茫,没有安全感,很怕被淘汰。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翻开阮言的资料,第一份工作在一家有名外资银行的中后台,工作三年后来到了目前这家上市公司,这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的头部企业,阮言所在的风控部门主要负责对一些大型企业应收账款资产做尽职调查,确保资产情况推进证券化产品上线。 当初这里的薪酬、工作环境、公司文化、岗位内容都很吸引他,也很幸运他的专业背景以及之前的工作经验让他顺利入职, 入职后他每天都会给自己定要求,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就自我盘点,必须看到自己比过去有进步方才罢休。 他会主动提出系统需求,与产品经理跟进需求,与法务一起审核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法律文本,把控文本中的操作风险,和项目管理部一起整合所有意见一起对外反馈。 可谁想到,阮言干到如今却发现自己完全适应不了这个岗位,很多方面不知如何下手,越想要一个好的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越到后面干得越压抑。 具体来说,他发现自己自己本身风险意识薄弱,并不擅长把控风险能力;审核企业时,受让一笔资产就需要审核一次,这其中行业不同,审核标准也不同,既内容繁杂,非常专业以及注重细节;在审核中需要搜集大量政策法规类的文件材料,而审核有时间要求,往往无法耐心去钻研不感兴趣的法律法规等材料。 就这样过了四年,阮言异常沮丧地发现,自己并没有如愿升职到管理岗位。经过七年的努力,依旧没有达到自己理想中的目标。 他焦躁不安,情绪很不好,陷入自责却无力改变,他甚至一度怀疑,后劲不足是不是自己还不够努力? 带着这样的困惑,我们开始了第一次咨询。 —2— 进入咨询我发现,阮言的问题根源不是来源于不努力,而是太盲目努力了,反而陷入了恶性循环: 故事往往从一个完美的目标开始→中途发现不论自己如何努力→怎么也完不成预期目标→陷入自责,无力、焦灼的情绪→容易紧张、坐立不安,反而信心全无→强迫自己加倍努力。 为什么我不建议你玩命工作? 努力工作本身没有问题,因为任何一份工作都需要努力,然而一旦玩命,你就需要警惕了。什么是玩命?是指完全无视身体作息规律,拿性命当儿戏。 1、玩命工作给身体带来无法挽回的伤害 过劳死的新闻经常跃入人们的眼帘,本月又有宁德时代设备开发工程师猝死的消息。据调查统计,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我国青年“过劳死”人数高达60万人,已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 这不得不让每个职场人警醒。 阮言说,每次他看到“过劳死”的新闻,感觉自己也快要崩溃了。因为工作压力,明显这两年精力状况不如以前,晚上加班思考能力会下降,失眠成为他的常态,经常头痛,也不能熬夜,感觉自己的身体已经在发出严重警告了。 2、过分强调“努力”甚至“玩命”,容易导致错误的自我认知 阮言的苦恼恐怕是千千万万“上进青年”的典型代表,这些人一旦没有达到自己期待的结果,很容易简单粗暴地将原因归结于“不够努力”,或者感到极端的不公平,如此下来,要么陷入自怨自艾,要么干脆自暴自弃。 他们很少能停下脚步仔细分析,究竟是什么导致自己没能达成预期目标? 是自己能力不适合这份职业,还是情商需要提升,或者人脉需要积累?如果不能借由表面的失败对自己进行全面剖析从而形成更好的自我认知,一味地努力或埋怨只会让事情越发扑朔迷离。你连自己的短板或优势在哪里都不知道,又如何能够正确地努力,从而达到一个不错的结果呢? 经过层层剖析发现,阮言未来希望成为高层管理者,但工作七年下来感觉跟自己诸多不符,于是产生到底适不适合往管理路线发展;走职业经理人的专业路线,自己对当下的工作完全提不起兴趣,他感觉比较难专注这一领域的持续深耕。 这里阮言的认知正是因为过于在意理想中的管理职位,不满足于当下专业技术领域的职位而产生自我矛盾冲突。 3.失去过程的快乐 对阮言而言,因为对自己制定的目标过分在意和关注,反而带给自己极大的压力,而结果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就对自己失望,深深自责且毫无快乐可言。 其实抛开这份目标,阮言坦言在风控这块的工作,还是很受客户认可的,那时的自己也感受到成就感和快乐,但想到自己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觉得自己很失败。于是对自己很不满意,这种情绪就会带到这份职业中,让他怀疑自己是否适合,是不是一开始就选错了行业。 —3— 综上所述,“玩命工作”容易让人上瘾且不易觉察,如何摆脱“玩命工作”的陷最终找到自己的努力节奏呢? 1、比玩命工作更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努力方向 经过一步步梳理,阮言渐渐意识到,自己从小到大一直以自我为中心,关注自身胜过关注他人。之前外资银行的直属领导就曾经找阮言谈过话,大意是想要真正突破自我,首先需要学会放下自我。一个真正的领导者,更应该在激励他人、调动他人的积极性方面多下功夫,更应该学会站在全局的角度,带动他人成长,最终达成团队效益最大化。 而实际上的却如此,阮言只愿意主动和气场相合的人一起共事,曾经也因为一些事和直属领导闹过不愉快,另外对于他内心不佩服的领导,更不愿意主动交流。 所以,对一心想要做管理者的阮言而言,这个功课是他职场成长的必修课。 我告诉阮言,应从主动分享经验层面突破自我,多帮助团队其他伙伴,在团队中渐渐建立威望与地位,而不是试图跨越这个历程,你想要往上面升一级,你要提前去做更高级别的事情,付出更多的时间,做额外的工作。你必须想办法主动证明自己的能力,并让老板看到。 在咨询中,我带着阮言一起从他核心资源、关键业务、客户群体、客户关系、价值服务等各个维度出发,帮助阮言逐一梳理。 阮言的个体特性适合给团队和客户带来客观清晰的洞察力和战略性思考,同时不断在变革和改进方面进行努力。他倾向于对事物不断做出改进,不断地进行评估、审查,甚至修正,就像他每天都需要拿出一些时间进行反省和思考。 所以适合的工作更偏向业务侧产品经理的角色。后期阮言可以考虑转行项目型产品负责人或从0到1的供应链系统平台搭建,更能发挥他的特长,获得成就感。而不是想当然,非要在自己不适合,不擅长的管理领域死磕。 2.承认自己的不足,主动寻求援助 对阮言来说,如果当时认识到自己的局限与不足,就不该一味盯着管理这个方向,而应该向领导虚心请教,看看领导有什么建议和方法,或者能提供怎样的资源,让自己获得进步。 3.多关注内在动机而非外在动机 就拿目前这份工作来说,如果你把工作当成赚钱的手段,就很容易在遭遇挫折的时候丧失前进的动机,以至于前半场铆足马力,后半场后劲不足,最终半途而废。 如果你认可公司的理念和产品,希望通过自己对这个行业及产品的了解及认知,针对客户需求给客户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业绩本身反而变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同时你也能得到客户发自内心的认可与感谢,这样一来,你会把心思花在帮助客户解决问题的层面上,想办法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和思维能力,减少对其他外在因的关注度,反而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最后的话: 几个月后阮言针对适合他的方向开始了行动,在逐一面试后最终带来了新的消息,他最后在两家适合他的Offer中做出了选择。当我再次收到他发来的中长期目标时,我就知道他的职业路径清晰了。 一味拼命工作,会挤占你很多时间,唯独没有给思考留出时间。在急功近利的心态的影响下,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决策。职场会干活的前提是“会思考”。 如果把职业生涯比喻为一场长跑,有人拼尽了所有的气力完成了80%的跑程,到20%的时候体力严重透支,怎么努力也无法冲刺。残酷的事实却是,恰恰这后20%,才是能否顺利完成一场长跑的关键所在,所需要的努力是呈几何级数上升的。 共勉! PS:出于对保密条款的尊重和咨询工作的特殊性,为保护当事人利益,文中客户均为化名,另有涉及到客户隐私和咨询技术不能对外公布。
自从疫情以来,政府为了重燃烟火气,鼓励支持各地文明摆摊,地摊经济就又重新活了起来。 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了这个行业。 上周,话题#00后宁愿摆摊也不想上班#这一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起因是有媒体采访了重庆在地铁站旁边摆摊的00后情侣。 据了解:他们之所以选择来摆摊,并不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是因为比较喜欢自由的生活,不想被上班所束缚。 除了刚毕业的学生外,也有许多辞掉高薪工作,加入摆摊创业的前职场人士。 ”宁愿当个小摊主,也不想在公司当社畜!”离开高压的工作环境,追求更自由舒适的生活,是他们选择摆摊的最主要的理由。 对于此事,仍在职场打滚的网友们既赞赏又羡慕。虽然他们也不喜欢现在高压的职场环境,但却也没有勇气放手一搏。 于是,社畜们依旧每天挣扎在不想干和不得不干之间,这也让他们的心理健康受到日益严峻的挑战。 问答平台知乎上,就有许多关于“工作压力太大”的问题,受到了约200w网友们的关注。 有的网友提问说,工作压力很大,睡觉时总想象从楼上跳下去,觉得这样就会解脱。这样的情绪体验算正常吗? 有的网友提问说,工作压力大,感觉已经处在崩溃边缘,应该怎么办? 工作压力大,难以排解、无法消化,似乎已经成为了当代职场打工人的心理常态。 研究显示,二、三十多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年轻人,由于年轻,他们在工作中往往承担着那些最繁琐、最困难也最有挑战的部分,因此更加容易产生心理上的负面情绪,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Kessler et al.,2005)。 辞掉工作摆摊或许是一条出路,但并不是所有的压力与痛苦都可以通过辞职来解决。 作为当代社会的职场打工人,我们应该如何去认识和处理内心那些几近爆炸的工作压力呢? 我有一个朋友,她已经在岗位上工作了1年多了,虽在其他人眼里,她能很好地适应这份工作。但她自己却天天都感觉工作压力大得喘不过气,甚至因此患上了焦虑症。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压力它是非常主观的。当我们认为处理事情所需的能力超越自己拥有的能力时,我们就会感到有压力。 而对于大部分的人而言,工作一段时间后,上手了熟练了,工作压力都会减轻。 那些持续对工作感到压力,甚至无法耐受,每天都很痛苦的人,或许是缺失了一份稳定的胜任感。 当做好某件事的时候,他们会感到一刻的愉悦和成就感,但很快就会觉得这也没什么,自己并没有做得很好,可能只是“侥幸”通过罢了。 成功的时刻这并不能成为他们的经验,不能使他们相信下一次面对同样难题的时候,“我”是可以应付的。 胜任感不稳定,来源于对自己自我能力和价值的不确定。心理学家罗伯特·怀特曾指出:人类有胜任的基本需要,即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应对环境的需要。 如果我们一直处于胜任感不稳定的状态,那么无论是熟悉、还是新的工作内容,都会使我们陷入自我怀疑与自我攻击。 这种状态容易会让我们在还没开始做的时候就否定自己,躲在“我不行”的壳子里,不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形成一个自证“我真的不行”预言的恶行循环。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建立胜任感,让自己冲破这个情绪与行动的恶性循环呢? 即便有能力的人,没有得到认可,也会对自己的认识产生偏差,怀疑自己的价值而很难获得胜任感。 我们一生中最容易得到夸奖的时期,是成年之前。成年进入社会后,我们便很少能够获得父母、上司、领导的赞赏。从现实层面上说,一位领导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地给予积极反馈。 这时候,我们需要把这种对被认可的需要转向自身,追求自己对自己的认可。 自体心理学家巴史克,曾在他的著作《心理治疗入门》中讲到发展的螺旋形循环,它是一个简单而有有效的增进胜任感的方法: 做一个决定,然后付诸行动,获得胜任感,进而增强自我价值感,然后又促进新的决定,新的行动,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发展。 经过多次反复这样的正向回馈,自我价值感逐渐就提高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的成就的肯定、庆祝和奖赏是非常重要的。 它会帮助我们把行为和积极的情绪联系起来,让我们真正相信和重视自己的成功体验。 除此之外,用过程目标来替代结果目标,可以有效地降低工作中带来的挫败感,有助于保持稳定的胜任感。 例如,当我们要完成一项任务时,给自己的目标(即所下的决定),不再是我要在今天之内把这件事做完,而是我今天要在这件事上投入多少时间。 就像写一份报告或进行市场调研,很多时候做不做得完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但投入多少时间去做这件事我们却可以自己掌控。 这样的任务性质不受运气、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更容易达成。 同时,把目标定在“因”而不在“果”上,也能减少我们在工作压力来临时担忧自己无法胜任所产生的内耗,更能使我们专注投入,在任务中激发我们对自己的信心。 更重要的是,在转换目标的那一刻,这个目标就从公司对我们的要求,转换成了我们对自己的要求了。 化被动为主动,我们才能从工作种获得自主感和成就感的正向反馈。 胜任感的培养,无法依靠文字顿悟,也没有其他的捷径。唯有不断地实践与练习、才能稳定地形成。 其实,获得胜任感的过程,也是我们认识自己的过程。 认识自己的局限性、能力的边界,并不会让我们在面对压力时更加失措惊慌,反而能让我们更踏实地面对每一次的失败与成功,把这些经验都切实地转变成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胜任感的加持之下,无论选择辞职摆摊、继续留任、还是跳槽换工作,愿我们都能信心满怀,勇敢地走向最适合自己的自我实现之路。
01 “职业倦怠”不是“不想工作”这么简单 每个人都有过不想上班的短暂瞬间,无论是通勤路上的千军万马,还是邮件、消息的轮番轰炸,亦或是下班前的空降新任务,都会让你心中默念“累了,毁灭吧!” 这时,如果你一投入工作,厌倦感就会立刻被胜任感取代,那么恭喜你,你经历的只是一个“打工人”的普通日常。 但如果你的倦怠感不曾消退,不是一个大杯奶茶或者一段“打鸡血”视频能改善的,你可能正在面临不容小觑的“职业倦怠”,需要找找潜藏在症状下的症结所在。 02 认识职业倦怠 职业枯竭(Job Burnout)又称“工作倦怠”,据第11版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指在工作压力下的一种持续身心疲惫的状态,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厌倦工作的感受。 职业倦怠:感觉身心被掏空 感觉自己精力被耗尽 精神上,感觉自己与工作的距离越来越远 工作效率下降 职业倦怠:谁容易“中招” 2019年的国际疾病分类显示,职业倦怠症状与特定的工作场所、性别和年龄无关。在多种职业中都较为常见,如社工、陪护、教师、实验室工作者,也包括学生、家庭主妇和无业人员。 职业倦怠的症状 职业倦怠的典型的认知症状包含记忆失调(缺乏准确性和记忆混乱)、动力丧失(讽刺挖苦/玩世不恭、攻击性、兴趣缺乏),还可能发展为焦虑、抑郁发作和酒精和药物依赖。 受到心理影响,职业倦怠还会产生头痛、睡眠障碍、胃部不适、腹泻和心脏功能紊乱等身体症状。 职业倦怠的症状周期可长可短,严重程度可轻可重。它与抑郁症有很多共症,但不能简单理解为抑郁,因为其症状主要由工作环境和社会角色引起。 03 “职业倦怠”的缘由 职业倦怠是社会、工作环境和个人之间的互动的结果。换句话说,职业倦怠并非累积的压力所造成的,而是在面对社会和工作环境压力时,个人采取的应对策略不匹配或适应不良所引起的。 工作环境 日益激烈的职场竞争带来的同辈压力,职业升迁带来的挑战,工作量的激增,机械化的工作体验,过多的情感投入与消耗,让职场人“熬出内伤“。 社会因素 个体越独立,其社会支持系统越容易缺失(家人、伴侣、朋友),外加来自职场和社会的期待过高,职场人被驱赶着,马不停蹄地迭代能力、提升自我,追求“更高、更快、更强”。 家庭/感情生活 如果家庭可以被视为是“甜蜜的负担“,那么过重的家庭负荷也会使人难以集中精力和享受工作,最终成为影响工作表现和满意度的绊脚石。 对工作的“刻板印象” 我们常常将工作认定为“忍受痛苦”或“乏味”,但即使在“躺平”呼声极高的今天,我们身边也不乏真心热爱自己工作的人。实则是我们对工作的“期待”影响了对工作的体验感受。(详见下文“8个建议帮你应对职场倦怠”中的第8条) 04 8个建议帮你应对职场倦怠 1.梳理自己的情感需求和对工作的期待 我们不是没有感情的工作机器,无论是工作中和工作外都需要照顾自己的情感需求。问问自己:什么样的工作更能激发自己的工作动力?更喜欢独立工作或团体合作?何种工作模式、压力源令你难以应对? 尝试用写日记的方式就工作议题展开联想,释放情绪压力的同时构思行动计划: -如果你能兼顾工作赚钱和享受生活,那会是什么样的景象?可以如何实现? -如果没有经济压力,你会选择做什么工作? -如果你可以重新来过,你会选择什么职业路径? -如果你能不面试就取得一份工作,那会是什么样的工作? 2.与值得信赖的老板谈谈以便取得理解和支持并商议解决方案 3.切忌和工作伙伴过度和过多的分享生活细节,高效工作和保持职场专业性是大原则 4.建立“数码边界” 手机办公软件越来越便利,使许多人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全天候待机”的职场隐形附加条款。 一条弹性的“数码边界”能有效防止工作空间的入侵,如:晚上九点后不再回复工作邮件和短信,工作日和周末使用不同的社交app账号或手机等。 5.清晰地分割工作与生活 将工作和生活状态用简单的仪式区分开来,便于在多重身份角色中自如转换,得到充分的成长和滋养。职场女强人可以转换成温柔的妈妈、顽皮的女儿。 6.给自己放假 适当地为自己按下暂停键,从工作状态中脱身,用假期给自己充电,复盘、反思,或者单纯地放松身心,以便用更好的状态投入工作。 7.寻求帮助 关注所在公司的员工帮助计划(EAP),比如,有些公司会为员工提供心理帮助热线。如果职业倦怠感持续,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 8.终极答案 找一份能让你经常产生“心流体验”的工作! 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我们的经验质量取决于“心流体验”(Flow,也可译为福流)。它被定义为在做某些事情时全情投入的忘我状态。 我们会在过程中体验到一种高度兴奋和充实感。而研究表明,我们在工作中比在休闲娱乐中能体会到更多的“心流体验”,难怪有人会“爱上工作”! Reference 1.Bianchi,R.,&Laurent,E.(2014).Emotion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depression and burnout:an eye-tracking study.European Archives of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265(1),27–34. 2.Bianchi,R.,Schonfeld,I.S.,&Laurent,E.(2014).Is burnout a depressive disorder?A reexamination with special focus on atypical depress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ess Management,21(4),307–324. 3.Bianchi,R.,Schonfeld,I.S.,&Laurent,E.(2015).Is it Time to Consider the Burnout Syndrome A Distinct Illness?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3. 4.Burn-out an“occupational phenomenon”: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2019,May 28).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https://www.who.int/news/item/28-05-2019-burn-out-an-occupational-phenomenon-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diseases#:%7E:text=%E2%80%9CBurn%2Dout%20is%20a%20syndrome,related%20to%20one’s%20job%3B%20and 5.Csikszentmihalyi,M.(2000).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Jossey-Bass. 6.Csikszentmihalyi,M.,&LeFevre,J.(1989).Optimal experience in work and leisur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6(5),815–822. 7.Dresdale,R.(2017,June 28).Millennials,stop letting personal issues impact your work. 8.Johnson,B.(2021,Feb 3).4 insights on why you don’t want to go to work.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body-talk/202102/4-insights-why-you-dont-want-go-work 9.Weber,A.,&Jaekel-Reinhard,A.(2000).Burnout Syndrome:A Disease of Modern Societies?Occupational Medicine,50(7),512–517.
青少年性心理如何辅导?青少年正确的性心理是什么样的?青少年对性的了解是从自己身体的变化上知道的,特别是性器官、性机能的变化,让他们感受到性的兴奋,那么如何教育青少年的性心理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性冲动你会觉得丢脸吗? 据调查,不少青少年对“性”持有不正确的认识,有的视它为下流、肮脏、见不得人,难以启齿、无所适从,以致对自己的性冲动感到羞愧、自责、苦恼和困惑并产生厌恶与恐惧心理等等。 其实性冲动是男女青年生理心理的正常反应,是在性激素的作用和外界有关刺激下产生的,并不是不纯洁、不道德或可耻的行为。 产生不正确的看法的青年如不及时醒悟会造成心理障碍。对性的冲动要靠性道德来约束自己,采取可行的方法调适。如,当产生性冲动时用内心压抑的方法予以排解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适度的压抑是社会化的需要也是一个人性心理健康的反映。 然而严重的压抑感则有害身心健康。另外还可用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能为社会接受的欲望或方式来取代性欲,如用绘画、音乐、体育活动、从事劳动,或男女友谊交往等,使性能量得以转移、性情感得以平衡。这种方法即是升华。手淫真的对身体有害处吗? 手淫问题在青春期是一个极为普遍的性行为问题,但许多研究材料表明,青少年对手淫问题有许多不正确的看法,这些看法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他们认为手淫有害于身体、损害大脑、有害性功能,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他们经常有这样的疑问:手淫能否使身体衰弱或引起早死?手淫会不会影响以后的性生活?手淫真的对身体有害处吗?手淫本身决不会影响青少年的行为、记忆、能力和学习成绩。布尔诺博士曾说过:“在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医师以及其他从事精神卫生和身体保健的人员中,得到的广泛意见是:手淫既不是不正常的,也不是对身体有害的行为。 所以手淫无害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手淫可以起到缓解性心理和性生理的紧张的作用。尽管如此,手淫并不是值得提倡的行为。应当设法引导学生将这方面的精力转移到学习或其他活动中去。遗精会让你觉得困扰吗? 在没有性交或手淫的情况下射精,称为遗精。遗精多发生于夜间睡眠中,这称为梦遗。在清醒状态下的遗精,称为滑精。遗精是男性中学生中常见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中学生的初次遗精时间最早为11岁,多数在13岁以后出现,遗精虽然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它的间隔日期没有规律。一个月遗精在7—8次内均属正常。遗精次数过于频繁,尤其是梦遗,可能会扰乱睡眠,引起心理紧张、头痛头晕,无精打采,胃纳不佳,浑身无力等症状。 在我国,由于性教育的开展还很不够,许多青少年缺乏相应的性知识,把遗精看成是大伤元气之举,恐惧异常,认为将来会造成阳痿、无生育力、性病等,所以完全不必为遗精的损失担心,否则,若把注意力过于集中在这个问题上,反而会给身体带来不利影晌,造成不应有的恶性循环。第一次来月经,你感觉害怕吗? 月经是青春期女子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月经期间,女生常会引起一些不良的情绪反应,而这些不良的情绪反应,反过来又可能会引起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并对女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正确地进行关于月经的心理卫生教育,对于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当十二三岁的女学生初潮来临时,由于毫无思想准备,常常心烦意乱,惊慌失措。有的认为月经是难为情的事,产生羞愧的情绪或者认为月经是脏血,产生厌恶的情绪等等。 月经失调主要是心理原因造成的。女生如果有难言的苦衷,引起情绪上的忧思焦虑,就会造成月经失调,甚至闭经。 在经前期,约有三分之一的女生会出现经前期综合症,其主要表现是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心悸等。这些症状也会引起女学生的心理变化.如有的女孩子易怒、好攻击、对周围的人苛求有些人烦躁、事事不如意、坐卧不安、易与人发生口角;有些人孤僻、多愁善感、多疑、好猜、好哭。此外,还有些人感到乳房胀痛、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等等。一般月经过后,症状即减弱或消失。 经前期综合症是由于神精——内分泌功能失调造成的,心理因素在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抑郁愁闷的情绪,心理矛盾得不到适当的解决,都可能引起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而引起本症。因此,保持乐观而稳定的情绪,将有助于减少和消除经前期综合症。青春期男女也有纯友谊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如何与异性交往,也有一系列的心理卫生问题需要解决。爱是种常常被一些比较稚嫩的中学生所误解的情绪。迷恋可能会使一个男孩子或个小姑娘陷入混乱状态。 有时,中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永久地陷入了情网,其实他们正在经受的感情是一种迷恋和强烈的欲望,甚至是一种人皆有之的性欲萌动。中学生与异性的接触不全带有性的色彩,有的是出于帮助、同情、感谢等原因而触的,但如不经指导,也会出现中学生性爱方面的异常现象。 为此,在男女同学中应该提倡广泛的交往,只有具备了在正常气氛中交往的经验,才有可能使青少年通过比较,进行鉴别,逐步掌握友谊与爱情的区别,从而更稳妥地把握自己的情感。 而另一方面,在性教育方面的缺失,让青少年在不正确的性观念里不会正确的保护自己,因而导致很多青少年因不洁性交而过早的感染了性病,以及出现早孕情况。 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的性爱观念,将是家长,学校,老师,以及社会一直关注和研究的一个课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青春期孩子不讲性心理,性教育等于白讲。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负面情略多,特别是叛逆期对家长的对抗排斥,急于建立自己的自信心,想要抵制管制,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孤独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急于找个人来陪伴自己度过这段孤独日子,因而就容易发生早恋和性行为。发生性行为多的孩子,其自尊水平低于般同龄人而情绪孤独感又高于一般同龄人。 很显然,及时恰当的性心理辅导很有必要,而家长应该是最主要的辅导者,有的家长会说,我哪知道怎么办啊?Tips家长应当怎么做? 首先,家长要对青春期孩子多观察,勤沟通,一旦发现他们在性的问题上出现非正常倾向,就应及时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认识到性乃是种自然现象,是我们人类的遗传和身体结构所决定的,是一种传宗接代的需要,性行为、性生理、性心理早已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某些性偏常,性心理怪异并不一定意味看个人良心道德的阻,而是因个人经历或某些至今尚末为人了解的遗传因素决定的,是一种带有一定普遍性的现象,只有早日解除心理上的压抑和痛苦,才能尽快地恢复健康。 其次,要告诉性心理不太健康的孩子要大胆地、开诚布公地与爸爸妈妈交流,只有彻底地暴露自己的性苦恼,包括每个细节,父母才会帮助你分析问题的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 最后,在与孩子谈论性心理的问题时,最好能按时间顺序,引导孩子从具体事例说起,千万不要含含糊糊,似是而非,欲言又止:也不要停留在抽象的、空泛的一般议论上;更不要端起家长的架子,一顿劈头盖脸的大发雷,如此,恭喜你,我保证孩子以后不会再和你说如何事情。家长应该就事论事,就问题细致深入地分析,朋友式的与孩子沟通,共同寻找解决办法。 家长如遇到更多有关青少年问题无法帮助孩子,建议寻找专业心理咨询师协助您~
时至今日,性已不再是一个让人羞涩不敢直面的话题。人们踊跃谈论性体验,交流性经验,希望从交流中获得性活动的共鸣。 这种开放状态,一方面是因为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具备了更多基础学科知识,可以支撑自己对性的探讨,以及对它的好奇心。 而另一方面,在理性客观的基础上,越往性的深处去探索,人们对自我的获得感就越强,也越能从中获得方法,运用性相关的规律与原理去指导自己,获得更好的性体验。 显然,理性理解性,是获得十足感官或感性享受的前提。 一直以来,东方国家的女性面对性,都是一种羞涩内向状态和心理。她们不愿去探讨自己在性过程中的种种感受与疑惑,而是将它视为洪水猛兽,不仅在言语上禁忌,更在身体力行时,竭力保持保守与回避状态。 与女性的固化与保守不同,男性相对来说更加“自然”。 对待性,男性往往以主人的身份直视它,享受它,有时甚至违反法律秩序去得到它。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对于女性在性体验上更为注重道德观念、精神意识上的呵护感,男性的“性体验”往往更为纯粹,甚至可以说是100%身体感官上的满足。 而两者的差别仅在于:女性更注重性行为前后,乃至全过程中的精神情绪感受;而男性则容易从满足性功能和欲望出发,去结交女性,或发生性行为。 不具备学科知识的普通人,会从自身经验和感受的角度,把性行为和性心理简单理解为交配或心理骚动;但性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和看到的,却可能是人们并不知晓的科学规律和行为原理。 著名性学家方刚说过:不谈性,就是最坏的性教育。 一直以来,因为回避,导致了人们对性这一最客观而自然的人性,产生了诸多误解和误判。而这些误解和误判,引导人们做出错误的性行为,形成错误的性心理。 比如,人们曾经长期以为女性没有高潮,男性是主导者,女性在行为上以及心理上是被动接受者,要接受男性的指挥与指导等等。 此外,性教育的缺位,也导致男女之间难以形成真正融洽的亲密关系。可能部分人认为自己与伴侣之间亲密无间,是真实的亲密关系。 但事实上,那是因为彼此双方敢于将自己在性行为和心理上的想法,向对方坦诚布公。没有性相关的私密聊天,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亲密关系。 对于多数缺乏性心理教育和性行为常识的人来说,坦诚布公地与伴侣谈论自己的性感受和体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哪怕是夫妻之间,也往往是相互瞎糊弄过去,仿佛直接说和了解对方的性感受,是一件不正常的事。 相反,情人、小三乃至性工作者,却往往毫不忌惮地与同床者大谈性感受和体验,从而无形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所以,在性学家以科学数据和客观的实验结果,告知大众性行为以及性心理上的规律时,人们往往才惊觉,自己被所谓的常识和自以为是蒙蔽已久,并开始逐渐脱离自我判断和理解,开始以科学的眼光去探究和了解性行为以及性心理。 诸多性学家的研究结果都表明,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性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但还有许多女性潜意识里仍然认为,自己在性生活中是处于被动状态的,没有快感,而只是在承受,在奉献,只有当男子在“高光”时刻,才让这部分女性感觉到对方为自己沉醉、付出和奉献。 此外,男子“高光”瞬间所表现出的勃勃生机与震撼人心的力量,往往也让女方心仪不已。 因为,女方往往在这一刻感受到了来自男性的特殊关爱与滋润。所以,男子“高光”时,不只是男性自身的一种表现,更是对女方在身心与精神上的抚慰与满足。 此外,加拿大性心理学家Basson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女人的性心理发展规律呈现为这一特征,那就是:女性的欲望由最初的自发,逐渐转为被动引导。 为什么会如此呢? 原因就在于我们前文说过的,社会习俗影响,以及一直以来人们对自身性行为的规律与原理的不了解,极度匮乏的性知识导致了错误的性心理认知。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性学研究专家们不约而同地发现了同一个问题:大部分女性在恋爱、结婚、生孩子之后,自身性欲就越来越低。因为她们越来越忙于家庭、子女事务,无心在性事上关注更多。 但事实上,更为主要的生理原因则在于:无论是从身体构造还是从性心理上来讲,男人和女人的性体验感和认知都是不同的,这其中最大的差异来自于欲望的产生机理。 男性往往能在亲密关系中长久保持自发而原始的身体欲望,因为男性的性欲可以靠自己的身体机能主动产生;而女性只有在亲密关系初期,才会产生自发的性欲望。 随着亲密关系的稳定,以及性对象的固定,女性主动产生欲望的能力就会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开始逐渐减弱。 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再回过头看社会上、婚姻中的出轨现象,似乎可能从中发现问题所在:不是男女之间没有感情,也不是男女性生活不协调。 更可能的原因是,从女性性心理发展阶段而言,结婚生子后的女性,性欲会天然地降低,从而无法完全回应和满足男性对性生活的需要,夫妻双方性生活质量下降是完全有可能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男女双方不是很清楚这种质量下滑的生理与心理上的原因,那么往往会把这种性生活质量的下降,归咎于家庭琐事、前尘往事、孩子老人等外在因素上。 但往往这些事情是最不容易在短期内得到改善的。这就自然会造成两个人更为尖锐的对立与误解,进而导致一方出轨的结局。 倘若人们提前知晓性行为发展阶段,以及女性在性心理上的需求和发展阶段的特点,合理的借助外在的辅助手段来帮助双方在性生活中提升体验感,那么也许可以避免男性因不满足而出轨寻欢的可能性。 当然,其他家庭原因导致的出轨,不在本文探讨范围内。
关键点 调查研究发现,大约三分之一的成年人说他们曾对自己讨厌的人产生过性幻想。 异性恋女性最不可能产生这类幻想。 对一些人来说,幻想一个被讨厌的人是一种BDSM形式。 对讨厌的人的幻想也与人格特质和依恋风格有关。 当你幻想性爱时,你通常会想到谁?当我对人们进行这方面的调查时,他们往往会提到目前的伴侣、前男友和亲密的朋友。偶尔也会提到暗恋的名人,这并不罕见。 因此,总的来说,这些出现在我们的幻想中的特定的人,通常是我们喜欢的人或对其有好感的人。但是,我们不喜欢、甚至讨厌的人呢?他们有多少次会成为我们幻想中的欲望对象? 在我为《告诉我你想要什么》一书对4175名美国成年人进行的调查中,我提出了这个问题,以下是我的发现。 01 有多少人会对讨厌的人产生性幻想? 总的来说,31%的成年人说他们曾对自己讨厌的人有过性幻想,其中3%的人说这是他们经常性幻想的事情。因此,人们曾经有过这种性幻想并不罕见,但这些讨厌的人在性幻想中反复出现似乎相对罕见。 人们是否对一个讨厌的人产生过幻想,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性别和性取向。 18%的异性恋女性以前曾幻想过这种情况,其中1%的人经常幻想。 31%的异性恋男子以前曾幻想过这种情况,其中4%经常幻想。 35%的女同性恋和双性恋妇女以前曾幻想过这种情况,其中4%经常幻想。 35%的同性恋和双性恋男子以前曾幻想过这种情况,其中3%经常幻想。 31%的变性人和非二元人以前幻想过这种情况,其中4%的人经常幻想。 正如你所看到的,这类幻想在男性和性别多样化群体中更为常见,而且与异性恋者相比,它在非异性恋者中也更常见。 02 为什么我们会对我们讨厌的人产生幻想 那么,为什么人们有时会对自己讨厌的人产生幻想?谁最有可能这样做?我研究了这些幻想是如何与人们可能有的其他类型的幻想以及他们的人格特征相联系的,以下是我的发现。 这些幻想与总体上有更多的BDSM幻想【BDSM:Bondage(绑缚)、Discipline(调教)、Sadism(施虐)、Masochism(受虐)】有关,但特别是关于支配和虐待的幻想。因此,一些人可能会发现对一个讨厌的人产生幻想是令人兴奋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讨厌的人有某种程度的权力支配或控制,或者可以对他们施加痛苦。但与此同时,这些幻想也与更多的受虐狂幻想有关,这表明与讨厌的人发生性关系有时可能是一些人对自己施加痛苦的一种方式。 与受虐倾向相关的是,这些幻想也与自尊心较低存在联系。这再次表明,对一些人来说,对一个讨厌的人进行幻想可能是一种自我惩罚的形式。有些人可能觉得他们不值得拥有一个爱他们或尊重他们的伴侣。 03 性格和依恋风格的作用 这些幻想与较低的亲和性人格特质有关,这意味着这类人对他人的福祉的关心和关注较少。相比之下,那些拥有高度亲和性的人产生的幻想更多时候是关于他们目前的伙伴和他们喜欢的人。这一发现可能部分地解释了异性恋男性和女性之间的性别差异。一些研究发现,女性的亲和性往往比男性高。 依恋回避程度较高的人(指那些对情感中的亲密关系感到不太舒服的人)对他们讨厌的人有更多的幻想。这些人在他们的幻想中一般都有较少的情感内容,这可能为幻想更广泛的伙伴打开了大门,包括不喜欢的人或他们个人感觉不亲密的人。与此相关的是,那些具有不受限制的社会性取向的人(即那些认为性和爱是可以分开的人)对他们讨厌的人有更多的幻想。这些人可能会发现,他们更容易在门口就控制自己的情绪。 有更多感官追求倾向的人对他们讨厌的人有更多幻想。对这些人来说,幻想一个被讨厌的人可能会增加某种刺激,因为这是他们"不应该"做的事情。与被鄙视的人做爱是禁忌性调情的一种方式,而我们知道,做一些禁忌或被禁止的事情是我们一般幻想中的一个流行主题。 那些想象力过度活跃的人对他们讨厌的人也有更多幻想。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些人几乎对所有人和所有事都有更多的幻想。 04 经验之谈 所有这些告诉我们的是,虽然我们更有可能幻想我们所爱或喜欢的伴侣,但不喜欢甚至鄙视的人出现在性幻想中也不是罕见现象。 然而,不同的人似乎因为非常不同的原因而产生这些类型的幻想。与几乎所有其他类型的性幻想一样,存在不同的心理根源。它有时可能揭示了某人对自己的感觉;但它也可能是关于混合快乐和痛苦的欲望,以增加刺激的元素;或者仅仅是因为你认为爱情和性不一定要在一起。然而,在其他时候,这些幻想可能只是一个游荡思绪的产物。 另一种潜在的可能性是,对别人的强烈的愤怒或厌恶情绪有可能放大性吸引力。社会心理学家早就知道,强烈的情绪会被误认为是性唤起。 因此,如果你曾经幻想过你讨厌的人,你绝对不是一个人,而且有多种可能的原因导致这个想法在你的脑海中出现。所以,避免尝试过度的解读。 Translated from Justin J.Lehmiller Ph.D.,(June 14,2022),Why We're Sometimes Turned On By People We Hate,Psychological Today
根据民政部的数据显示,从2002年开始,我国的离婚率持续上升,而80~90%的离婚原因是“性生活不和谐”。 在咨询室里,我也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 “我爱ta,但就是没办法跟ta进行性生活。” “我不讨厌ta,但我就是没有感觉。” “ta总是不肯和我进行性生活,是不是不爱我了?” 这些原本感情很好的伴侣,明明没有器质或身上的问题,却仍然无法享受性生活的甜蜜,为此痛苦不堪,甚至就此分手/离婚。 今天,我们就从心理方面,来聊聊性生活不和谐的原因。 01 我很爱妻子 但我无法和她进行性生活 先来看一个来访者的故事案例: 在我的咨询经历中,曾经遇到一对夫妻,那时候,他们的性生活出现了很大问题。 具体表现为,丈夫李先生在亲密关系中,总是对妻子抱有一种罪恶感,导致根本无法进行性生活。 在咨询时,李先生告诉我,他很爱自己的妻子,两个人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克服了包括异地、家长反对等种种困难才走到一起。 为此,李先生特别珍惜这份感情:“我爱她超过我自己,每次跟她在一起,我都想要让她高兴,但一到晚上,我就觉得自己不行。” 一方面,李先生很爱自己的妻子,也想让她高兴。 但另一方面,每次温存到了关键时刻,他的内心就会蔓延出一种罪恶感,强迫自己必须停下来,不能“亵渎”她,也不敢伤害她。 所以每次面对妻子渴望的眼神,李先生都无比矛盾冲突,内心痛苦不堪。 “你妻子身上的什么吸引了你,让你那么爱她,珍惜她呢?”咨询室里,我问李先生。 他思索了片刻,说:“我第一眼看见她时,就感觉在哪里见过她,她身上有一种熟悉的感觉。” “那种熟悉的感觉是什么呢?它会让你联想到什么?”我继续追问。 “说不出来具体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像小时候,妈妈做的饭,我在村口就闻到那种熟悉的味道,很多年了,我有时候还能梦见我妈给我包的饺子……” 说到这里,李先生眼眶开始微微泛红。 缓了一会后,他继续说道,“小时候,我家里的条件比较困难,爸爸常年出差,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家里只有我和妈妈两个人。妈妈特别温柔,每天晚上都会给我唱儿歌、讲故事,轻轻地拍打着哄我入睡。 但在我9岁时,妈妈怀上了妹妹,那次经历几乎要了妈妈的命。从那以后,我就发誓不要让妈妈再生小孩了,我也不想让自己的妻子生孩子。 那实在太痛苦,太可怕了,我不想让自己深爱的人遭受那份痛苦。” 听完李先生的述说,我隐约明白了,在李先生的心中,他是将对母亲的爱投射到妻子身上了。 他的童年,一直是被母亲的温暖所包围着的。所以在遇到妻子的时候,那种美好的感受再次被激活,让他下意识萌生出保护对方的想法,就像小时候保护妈妈一样。 但与此同时,妈妈生孩子差点失去性命的记忆,也在他的脑海中也被唤醒。 这些记忆中的痛苦被深深烙印在了内心里,让他的潜意识逐渐变得拒绝性生活,因为没有性就不会怀孕,也就不会有生育的危险和痛苦。 于是,他陷入了潜意识抗拒——愧疚抱歉——努力尝试——恐惧被唤醒,导致潜意识更抗拒的循环中。 无法迎合妻子的期待和持续的内疚感,让他的内心越发焦虑,感觉也更糟糕。 02 为什么会出现 性生活恐惧心理? 现实生活中,像李先生这样陷入莫名“性生活恐惧”的人不在少数,但为什么他们会陷入性恐惧的心理? 排除器质性的问题,以及双方没有感情或性创伤经历,仅仅就心理方面的原因进行剖析,其实因素有很多: a.俄狄浦斯冲突,把妻子当成母亲 在婚姻中,夫妻关系往往是早年亲子关系的翻版,通俗来就是——“男人在亲密关系中找妈,女人在亲密关系里找爸”。 很多人在早年亲子关系上都有未处理好的成长议题,比如跟母子/父女一体,关系亲密;以至当其找了和自己的母亲/父亲相似的伴侣时,是无法进行性生活的。 因为在ta们的内心里,与自己的父/母进行性生活是不道德的,是会被惩罚的,即使对方是心理层面上的父/母。 b.融合恐惧,害怕与爱人的过度亲密 性是两个人灵与肉的完全融合,而在性高潮时,会有一种“失控”甚至“濒死”的体验,就像过山车一样,身心是完全不受自己控制的。 这种自我丧失的感觉,需要一种非常强大的内心,以及对伴侣的完全信任,敢于和对方合二为一,而不担心这种融合会失去自我。 但这对于一些自体脆弱的人来说,性生活反而就会像“飞蛾扑火”一样危险,是不能进行的。 c.无法“攻击”爱人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性也是一种攻击性的行为,其中的角色分别扮演“施虐”和“受虐”一方。只不过这其中往往是一方是愿意攻击,另一个享受被攻击。 但如果有一方觉得“性是不好的”,或者潜意识中认为“性会伤害对方”,那么就会出于保护的想法,而拒绝性生活。 当然这些都是潜意识层面的,意识层面可能会觉得自己要让对方高兴,要满足对方,所以也会因为无法满足对方的生理需求而内疚。 在上述提到的来访者案例中,李先生就是陷入了这种矛盾冲突,他的潜意识中认为妻子是需要呵护的,而性是令人痛苦的,从而造成潜意识始终无法接受性生活。 d.“巨婴小孩”心理 在当下的社会,有很多未长大的“巨婴”——成年人的身体,小孩子的心理。他们始终希望做一名被宠爱的“乖宝宝”,拒绝长大。 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如果长大了,就需要自己独自面对社会,承担责任,就像性生活可能孕育生命,意味着可能后面需要承担一系列的责任,这是让他们极度惧怕的事情。 e.无法说出不满,用性“惩罚”爱人 在亲密关系中有一种情形,是用性来作为惩罚,有时候这种惩罚是显性的——拒绝性生活,因为对你不满,所以故意不满足你,但这种情况往往是很容易被识别的。 另外,还有一种隐性的惩罚——“我不能”。 虽然我对你不满,但因为无法直接表达,所以我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让自己失去性能力,从而对你表达不满,这在心理学上也被称为“被动攻击”。 这种情形往往在一方强势的亲密关系中更常见。因为对方太强势,如果直接跟对方冲突,要么无效,要么引发更强烈的“镇压”,所以为了避免正面冲突,攻击自己是更安全的策略。 f.力比多转移,没有“能量”进行性生活 心理学家佛洛依德曾说:力比多(性的欲望)是有限的,如果ta将力比多用在一个人/事身上多一些,那么用在另一个人/事身上的分量就会减少。 对一些有个人爱好的人来说,比如游戏、看书、踢球,在这些过程中,他们会产生“心流”的体验,这会让一个人沉迷其中,流连忘返。 但这种忘我投入往往会消耗一部分力比多,导致他们减少了对于性生活的欲望,这样在夫妻生活时就会表现出抗拒了。 总而言之,不管是哪种原因引起的“性无能”,对于亲密关系的伤害都非常巨大。 对于“不行”的一方来说,往往会伴随着愧疚感,自责感,挫败感,内心痛苦不堪。而对另一方来说,往往也会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是不是自己不够“好”,才导致对方拒绝,或者不爱自己了,所以不愿满足自己。 03 心理咨询如何帮助 来访者跨越恐惧? a.对早期的童年创伤进行探索 咨询师能帮助来访者很好地看到并体验到早年的自己,识别早年被压抑的情绪情感,为其命名并表达。 早年的创伤经历通常与成年后的亲密恐惧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你深入并了解自己童年经历过的创伤时,你就能认识到自己恐惧的根源,并且把它展开。 而在李先生的咨询过程中,我也和他探讨并深入了那段童年经历中——对于母亲曾遭受过的痛苦,以及自己对这份痛苦的转移。 通过一系列的分析,他终于明白,原来在自己的潜意识里,妻子是非常珍贵的,就像自己深爱的母亲一样,要“敬爱”,要“呵护”;而性则是不好的事,不仅会伤害妻子,还会让其怀孕,生孩子是有生命危险的,他不忍心看到妻子遭受那样的痛苦。 他逐渐认识到自己对性的恐惧,是源于过去经历中对性的一些“误解”,解开了对性的恐惧。而她的妻子也在咨询中感受到了丈夫深沉的爱,两个人不仅夫妻生活正常了,而且感情也更加亲密了。 b.通过矫正性体验重塑认知 矫正性体验与防御有一定的相似性。 从自我心理学的角度讲,防御可以阻止个体意识到无法被意识接纳的本能冲动。矫正性体验也有自我保护功能,但它不是保护个体意识到无法接受的本能冲动,它只是帮助个体远离痛苦瓦解的情感。 对于经验组织原则背后痛苦情绪的矫正办法,不是镜像也不是立刻揭穿,最好的办法是在治疗中慢慢等待,等待它们自己暴露出来。也就是说,要等待机会同这些痛苦的情绪连接,痛苦情绪总是会在移情中引起强烈的羞耻感。 一边提供患者所需要的自体客体经验,一边对矫正功能进行阐述。 咨询师可以提供矫正性情感体验,让来访者熟悉具有滋养性的关系,并学会信任和接受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总之,性生活不和谐并不可怕,只要你能勇敢地面对,和专业心理心理咨询师一起找到问题的根源,就一定找到解决之道。
为你有这样的觉察点赞! 当我们感觉很痛苦,又无力改变时,甚至想通过自杀的方式不去伤害别人。 抱抱你呀! 很愿意陪你梳理一下,希望对你有安慰和启发。 1、尝试接纳这样的自己,这并不是你的错
认真的看过了帖子,从内容里能感受到楼主你的这么些年的不容易以及不被家人理解的辛酸和委屈。同时,也注意到了楼主你勇敢的表达了自己的困扰,并积极的在平台上寻求帮助,这无疑能帮助楼主你能更好的理解和认识自己
对于你糟糕的亲子关系表示遗憾,也为你能够自我觉察的勇气点赞。 把糟糕的亲子关系代入到亲密(伴侣)关系中是一件很常见又很可怕的事。显然,你已经把对父亲的情感包括不满甚至厌恶投射到了另一半的身上,
根据你的描述,可以先概括出两个核心需求。一个是不想那么忙那么累,有自己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另一个是不想去看重背景、后台、情商的环境。 基于这两点,我想先猜测几个衍伸需求。 首先,你可能对权力和
没有感恩的心,为什么我总是喜欢践踏爱我的人的心意
1个回答无法控制自己的脾气,怀疑自己有严重的心理问题?
1个回答24岁女,朋友在我家住,发生矛盾,怎么解决?
1个回答说话低俗,语言暴力,真的发现老公不太行可咋办?
1个回答我和他是同事,如何拒绝一个已婚人士的暧昧?
1个回答总是把自己和身边得亲人往最坏得地方想?
1个回答我为什么反复丢同样的东西?有什么办法能改?
1个回答我对老公态度好点儿,他就得寸进尺,到底是谁的问题
1个回答有一个很消极的朋友,不想和她一起,该绝交吗?
1个回答我感觉我的人际关系太敏感,不愿意随大多数人的看法?
1个回答为什么我感觉自己那么差劲,特别容易羡慕嫉妒别人
1个回答凡事总爱往坏的方向想,把事情和人都想的坏怎么办
1个回答对三个人的友谊有心理阴影,今天还是很难过怎么办?
3个回答老师可以帮忙理清一下吗
学员你好:“主我”是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客我”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老师,实操课就是目录里面已有的那些课程了吗
学员你好:问一下班主任老师
请问老师,考试必备资料这一份能发给我吗?我手机软件打不开
学员你好:联系班主任老师发给你
此疗法的咨询过程七阶段的特点和规律是什么?
学员你好: 1.来访者的态度疏远僵化阶段 来访者虽然来到咨询室主动求助,但是一般是抱着试探的态度,一开始无法打开心扉。 人虽然来了,态度上还是不愿主动寻求帮助的,觉得自己成长的责任,咨询师要占大部分,自己占小部分。在改变上,往往寻求自己过去相似的经验,行为模式固化,大部分采用非黑即白的绝对化思维。 2.来访者有所触动阶段 在这个阶段,来访者开始畅谈一些自我之外的话题,但仍不愿成为问题的主要负责人。3.来访者的袒露真我阶段 有所动容后,能够敞开自己,畅谈自己的过往,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没有太多保留。 但是,这个阶段的来访者,仍旧不能完全承认并接纳自己的感受,不愿为自己承担全部责任。比如坦诚自己的失望,但仍抵抗这种失望,希望咨询师替自己分担,不愿独自负担这份失落、失望。 4.来访者能够自由表达,但对当前情感有顾虑阶段 这一阶段的来访者能够自然地表达情感,对待自己能够做到真实、生动,能够意识到自己是对情绪负责的那个人,对经验与自我不一致,不能自洽一些新的认识,不能完全接纳自己,对自己存有顾虑。5.来访者能自由表达当时的个人情感,接纳自己的感受 到了这一阶段的来访者,已经能够完全敞开和接纳。他们与内部自我的交流也变得顺畅,最明显的特征是,从看谁都不顺眼到看谁都顺眼,能够理解别人和自己。意识到自己才是对自己情绪和行为的唯一责任人,越来越期待成为真实的自己。 6.来访者的自我与情感的协调一致 来到这个阶段的来访者,不管发生什么情况,不再对自己的感受否认、恐惧。能够明显体验到真实的自己,接纳自己,自我束缚感解除。 7.最终阶段,来访者不在意疗愈本身,完全获得自由 这一阶段,来访者已经不在意接纳与否,那些曾经的治疗过程和方法已经不重要,来访者已经自如地让自我与现实一致,保持自洽。 对自我的排斥越来越少,扭曲也越来越少,自我沟通顺畅,把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泛化到生活的其他领域,达到自我整合,变得灵活、自由、开放。
你好老师,有这些词汇,是形容人格的?怎样把人格更好的具象化些?
学员你好: 1.人格类型是依据一群人是否有某一特殊人格来确定的, 佛兰克•法利提出了 T 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依据冒险行为的性质(积极性质和消极性质),又分为 T+ 型(冒险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如爱漂流,赛车)和 T- 型(冒险具有破坏性质,如,酗酒、吸毒、暴力犯罪)。还将 T+型分为体格 T+型(极限运动员,攀岩,登山)和智力 T+型(科学家和思想家爱迪生,爱因斯坦)A —B 型人格福利曼和罗斯曼描述了 A—B 型人格类型,近年,人们研究来人格与工作压力关系时,常使用这种人格类型。 2.多元类型理论认为人格类型是由几种不同质的人格特性构成的。 包括: 气质类型学说、性格类型学说、阴阳五行说。气质类型学说(盖伦)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性格类型学说分为(斯普兰格):经济型(实业家)、理论型(科学家,思想家)、审美型(艺术家)、权力型(政客)、社会型(慈善家)、宗教型(方丈)。 3.八种人格类型及其特征分别是:思维外倾型,情感外倾型,感觉外倾型,直觉外倾型,思维内倾型,情感内倾型,感觉内倾型,直觉外倾型。思维外倾型,情感外倾型,感觉外倾型,直觉外倾型,思维内倾型,情感内倾型,感觉内倾型,直觉外倾型
你好老师,有这些词汇,是形容人格的?怎样把人格更好的具象化些?
你好老师,考取心里咨询师资格证,是不是和国家取消资格证性质一样的?会不会被社会质疑?
学员你好:问一下班主任老师
你好,老师如果自己的亲朋好友知道自己做心里咨询师,在日后他们有所需要,要和他们做咨询吗?还是推荐其他的心理咨询师?
学员你好:咨询不给熟人和朋友做
你好,老师如果自己的亲朋好友知道自己做心里咨询师,在日后他们有所需要,要和他们做咨询吗?还是推荐其他的心理咨询师?
老师,我做题的时候有一些不熟练,我把它收藏起来了,我想再拿出来单独做,不知道在哪里找到,辛苦老师了
学员你好:问一下班主任老师
老师,实操课就是目录里面已有的那些课程了吗
学员你好:问一下班主任老师
请问老师,考试必备资料这一份能发给我吗?我手机软件打不开
学员你好:联系班主任老师发给你
此疗法的咨询过程七阶段的特点和规律是什么?
学员你好: 1.来访者的态度疏远僵化阶段 来访者虽然来到咨询室主动求助,但是一般是抱着试探的态度,一开始无法打开心扉。 人虽然来了,态度上还是不愿主动寻求帮助的,觉得自己成长的责任,咨询师要占大部分,自己占小部分。在改变上,往往寻求自己过去相似的经验,行为模式固化,大部分采用非黑即白的绝对化思维。 2.来访者有所触动阶段 在这个阶段,来访者开始畅谈一些自我之外的话题,但仍不愿成为问题的主要负责人。3.来访者的袒露真我阶段 有所动容后,能够敞开自己,畅谈自己的过往,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没有太多保留。 但是,这个阶段的来访者,仍旧不能完全承认并接纳自己的感受,不愿为自己承担全部责任。比如坦诚自己的失望,但仍抵抗这种失望,希望咨询师替自己分担,不愿独自负担这份失落、失望。 4.来访者能够自由表达,但对当前情感有顾虑阶段 这一阶段的来访者能够自然地表达情感,对待自己能够做到真实、生动,能够意识到自己是对情绪负责的那个人,对经验与自我不一致,不能自洽一些新的认识,不能完全接纳自己,对自己存有顾虑。5.来访者能自由表达当时的个人情感,接纳自己的感受 到了这一阶段的来访者,已经能够完全敞开和接纳。他们与内部自我的交流也变得顺畅,最明显的特征是,从看谁都不顺眼到看谁都顺眼,能够理解别人和自己。意识到自己才是对自己情绪和行为的唯一责任人,越来越期待成为真实的自己。 6.来访者的自我与情感的协调一致 来到这个阶段的来访者,不管发生什么情况,不再对自己的感受否认、恐惧。能够明显体验到真实的自己,接纳自己,自我束缚感解除。 7.最终阶段,来访者不在意疗愈本身,完全获得自由 这一阶段,来访者已经不在意接纳与否,那些曾经的治疗过程和方法已经不重要,来访者已经自如地让自我与现实一致,保持自洽。 对自我的排斥越来越少,扭曲也越来越少,自我沟通顺畅,把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泛化到生活的其他领域,达到自我整合,变得灵活、自由、开放。
你好老师,有这些词汇,是形容人格的?怎样把人格更好的具象化些?
学员你好: 1.人格类型是依据一群人是否有某一特殊人格来确定的, 佛兰克•法利提出了 T 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依据冒险行为的性质(积极性质和消极性质),又分为 T+ 型(冒险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如爱漂流,赛车)和 T- 型(冒险具有破坏性质,如,酗酒、吸毒、暴力犯罪)。还将 T+型分为体格 T+型(极限运动员,攀岩,登山)和智力 T+型(科学家和思想家爱迪生,爱因斯坦)A —B 型人格福利曼和罗斯曼描述了 A—B 型人格类型,近年,人们研究来人格与工作压力关系时,常使用这种人格类型。 2.多元类型理论认为人格类型是由几种不同质的人格特性构成的。 包括: 气质类型学说、性格类型学说、阴阳五行说。气质类型学说(盖伦)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性格类型学说分为(斯普兰格):经济型(实业家)、理论型(科学家,思想家)、审美型(艺术家)、权力型(政客)、社会型(慈善家)、宗教型(方丈)。 3.八种人格类型及其特征分别是:思维外倾型,情感外倾型,感觉外倾型,直觉外倾型,思维内倾型,情感内倾型,感觉内倾型,直觉外倾型。思维外倾型,情感外倾型,感觉外倾型,直觉外倾型,思维内倾型,情感内倾型,感觉内倾型,直觉外倾型
你好老师,有这些词汇,是形容人格的?怎样把人格更好的具象化些?
你好老师,考取心里咨询师资格证,是不是和国家取消资格证性质一样的?会不会被社会质疑?
学员你好:问一下班主任老师
你好,老师如果自己的亲朋好友知道自己做心里咨询师,在日后他们有所需要,要和他们做咨询吗?还是推荐其他的心理咨询师?
学员你好:咨询不给熟人和朋友做
你好,老师如果自己的亲朋好友知道自己做心里咨询师,在日后他们有所需要,要和他们做咨询吗?还是推荐其他的心理咨询师?
老师,我做题的时候有一些不熟练,我把它收藏起来了,我想再拿出来单独做,不知道在哪里找到,辛苦老师了
学员你好:问一下班主任老师
老师可以帮忙理清一下吗
学员你好:“主我”是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客我”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请问老师,考试必备资料这一份能发给我吗?我手机软件打不开
学员你好:联系班主任老师发给你
此疗法的咨询过程七阶段的特点和规律是什么?
学员你好: 1.来访者的态度疏远僵化阶段 来访者虽然来到咨询室主动求助,但是一般是抱着试探的态度,一开始无法打开心扉。 人虽然来了,态度上还是不愿主动寻求帮助的,觉得自己成长的责任,咨询师要占大部分,自己占小部分。在改变上,往往寻求自己过去相似的经验,行为模式固化,大部分采用非黑即白的绝对化思维。 2.来访者有所触动阶段 在这个阶段,来访者开始畅谈一些自我之外的话题,但仍不愿成为问题的主要负责人。3.来访者的袒露真我阶段 有所动容后,能够敞开自己,畅谈自己的过往,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没有太多保留。 但是,这个阶段的来访者,仍旧不能完全承认并接纳自己的感受,不愿为自己承担全部责任。比如坦诚自己的失望,但仍抵抗这种失望,希望咨询师替自己分担,不愿独自负担这份失落、失望。 4.来访者能够自由表达,但对当前情感有顾虑阶段 这一阶段的来访者能够自然地表达情感,对待自己能够做到真实、生动,能够意识到自己是对情绪负责的那个人,对经验与自我不一致,不能自洽一些新的认识,不能完全接纳自己,对自己存有顾虑。5.来访者能自由表达当时的个人情感,接纳自己的感受 到了这一阶段的来访者,已经能够完全敞开和接纳。他们与内部自我的交流也变得顺畅,最明显的特征是,从看谁都不顺眼到看谁都顺眼,能够理解别人和自己。意识到自己才是对自己情绪和行为的唯一责任人,越来越期待成为真实的自己。 6.来访者的自我与情感的协调一致 来到这个阶段的来访者,不管发生什么情况,不再对自己的感受否认、恐惧。能够明显体验到真实的自己,接纳自己,自我束缚感解除。 7.最终阶段,来访者不在意疗愈本身,完全获得自由 这一阶段,来访者已经不在意接纳与否,那些曾经的治疗过程和方法已经不重要,来访者已经自如地让自我与现实一致,保持自洽。 对自我的排斥越来越少,扭曲也越来越少,自我沟通顺畅,把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泛化到生活的其他领域,达到自我整合,变得灵活、自由、开放。
你好老师,有这些词汇,是形容人格的?怎样把人格更好的具象化些?
学员你好: 1.人格类型是依据一群人是否有某一特殊人格来确定的, 佛兰克•法利提出了 T 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依据冒险行为的性质(积极性质和消极性质),又分为 T+ 型(冒险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如爱漂流,赛车)和 T- 型(冒险具有破坏性质,如,酗酒、吸毒、暴力犯罪)。还将 T+型分为体格 T+型(极限运动员,攀岩,登山)和智力 T+型(科学家和思想家爱迪生,爱因斯坦)A —B 型人格福利曼和罗斯曼描述了 A—B 型人格类型,近年,人们研究来人格与工作压力关系时,常使用这种人格类型。 2.多元类型理论认为人格类型是由几种不同质的人格特性构成的。 包括: 气质类型学说、性格类型学说、阴阳五行说。气质类型学说(盖伦)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性格类型学说分为(斯普兰格):经济型(实业家)、理论型(科学家,思想家)、审美型(艺术家)、权力型(政客)、社会型(慈善家)、宗教型(方丈)。 3.八种人格类型及其特征分别是:思维外倾型,情感外倾型,感觉外倾型,直觉外倾型,思维内倾型,情感内倾型,感觉内倾型,直觉外倾型。思维外倾型,情感外倾型,感觉外倾型,直觉外倾型,思维内倾型,情感内倾型,感觉内倾型,直觉外倾型
你好老师,有这些词汇,是形容人格的?怎样把人格更好的具象化些?
你好老师,考取心里咨询师资格证,是不是和国家取消资格证性质一样的?会不会被社会质疑?
学员你好:问一下班主任老师
你好,老师如果自己的亲朋好友知道自己做心里咨询师,在日后他们有所需要,要和他们做咨询吗?还是推荐其他的心理咨询师?
学员你好:咨询不给熟人和朋友做
你好,老师如果自己的亲朋好友知道自己做心里咨询师,在日后他们有所需要,要和他们做咨询吗?还是推荐其他的心理咨询师?
老师,我做题的时候有一些不熟练,我把它收藏起来了,我想再拿出来单独做,不知道在哪里找到,辛苦老师了
学员你好:问一下班主任老师
老师可以帮忙理清一下吗
学员你好:“主我”是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客我”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老师,实操课就是目录里面已有的那些课程了吗
学员你好:问一下班主任老师
距2023亲子课专栏考试还有:
此疗法的咨询过程七阶段的特点和规律是什么?
学员你好: 1.来访者的态度疏远僵化阶段 来访者虽然来到咨询室主动求助,但是一般是抱着试探的态度,一开始无法打开心扉。 人虽然来了,态度上还是不愿主动寻求帮助的,觉得自己成长的责任,咨询师要占大部分,自己占小部分。在改变上,往往寻求自己过去相似的经验,行为模式固化,大部分采用非黑即白的绝对化思维。 2.来访者有所触动阶段 在这个阶段,来访者开始畅谈一些自我之外的话题,但仍不愿成为问题的主要负责人。3.来访者的袒露真我阶段 有所动容后,能够敞开自己,畅谈自己的过往,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没有太多保留。 但是,这个阶段的来访者,仍旧不能完全承认并接纳自己的感受,不愿为自己承担全部责任。比如坦诚自己的失望,但仍抵抗这种失望,希望咨询师替自己分担,不愿独自负担这份失落、失望。 4.来访者能够自由表达,但对当前情感有顾虑阶段 这一阶段的来访者能够自然地表达情感,对待自己能够做到真实、生动,能够意识到自己是对情绪负责的那个人,对经验与自我不一致,不能自洽一些新的认识,不能完全接纳自己,对自己存有顾虑。5.来访者能自由表达当时的个人情感,接纳自己的感受 到了这一阶段的来访者,已经能够完全敞开和接纳。他们与内部自我的交流也变得顺畅,最明显的特征是,从看谁都不顺眼到看谁都顺眼,能够理解别人和自己。意识到自己才是对自己情绪和行为的唯一责任人,越来越期待成为真实的自己。 6.来访者的自我与情感的协调一致 来到这个阶段的来访者,不管发生什么情况,不再对自己的感受否认、恐惧。能够明显体验到真实的自己,接纳自己,自我束缚感解除。 7.最终阶段,来访者不在意疗愈本身,完全获得自由 这一阶段,来访者已经不在意接纳与否,那些曾经的治疗过程和方法已经不重要,来访者已经自如地让自我与现实一致,保持自洽。 对自我的排斥越来越少,扭曲也越来越少,自我沟通顺畅,把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泛化到生活的其他领域,达到自我整合,变得灵活、自由、开放。
你好老师,有这些词汇,是形容人格的?怎样把人格更好的具象化些?
学员你好: 1.人格类型是依据一群人是否有某一特殊人格来确定的, 佛兰克•法利提出了 T 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依据冒险行为的性质(积极性质和消极性质),又分为 T+ 型(冒险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如爱漂流,赛车)和 T- 型(冒险具有破坏性质,如,酗酒、吸毒、暴力犯罪)。还将 T+型分为体格 T+型(极限运动员,攀岩,登山)和智力 T+型(科学家和思想家爱迪生,爱因斯坦)A —B 型人格福利曼和罗斯曼描述了 A—B 型人格类型,近年,人们研究来人格与工作压力关系时,常使用这种人格类型。 2.多元类型理论认为人格类型是由几种不同质的人格特性构成的。 包括: 气质类型学说、性格类型学说、阴阳五行说。气质类型学说(盖伦)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性格类型学说分为(斯普兰格):经济型(实业家)、理论型(科学家,思想家)、审美型(艺术家)、权力型(政客)、社会型(慈善家)、宗教型(方丈)。 3.八种人格类型及其特征分别是:思维外倾型,情感外倾型,感觉外倾型,直觉外倾型,思维内倾型,情感内倾型,感觉内倾型,直觉外倾型。思维外倾型,情感外倾型,感觉外倾型,直觉外倾型,思维内倾型,情感内倾型,感觉内倾型,直觉外倾型
你好老师,有这些词汇,是形容人格的?怎样把人格更好的具象化些?
你好老师,考取心里咨询师资格证,是不是和国家取消资格证性质一样的?会不会被社会质疑?
学员你好:问一下班主任老师
你好,老师如果自己的亲朋好友知道自己做心里咨询师,在日后他们有所需要,要和他们做咨询吗?还是推荐其他的心理咨询师?
学员你好:咨询不给熟人和朋友做
你好,老师如果自己的亲朋好友知道自己做心里咨询师,在日后他们有所需要,要和他们做咨询吗?还是推荐其他的心理咨询师?
老师,我做题的时候有一些不熟练,我把它收藏起来了,我想再拿出来单独做,不知道在哪里找到,辛苦老师了
学员你好:问一下班主任老师
老师可以帮忙理清一下吗
学员你好:“主我”是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客我”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老师,实操课就是目录里面已有的那些课程了吗
学员你好:问一下班主任老师
请问老师,考试必备资料这一份能发给我吗?我手机软件打不开
学员你好:联系班主任老师发给你
你好老师,有这些词汇,是形容人格的?怎样把人格更好的具象化些?
学员你好: 1.人格类型是依据一群人是否有某一特殊人格来确定的, 佛兰克•法利提出了 T 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依据冒险行为的性质(积极性质和消极性质),又分为 T+ 型(冒险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如爱漂流,赛车)和 T- 型(冒险具有破坏性质,如,酗酒、吸毒、暴力犯罪)。还将 T+型分为体格 T+型(极限运动员,攀岩,登山)和智力 T+型(科学家和思想家爱迪生,爱因斯坦)A —B 型人格福利曼和罗斯曼描述了 A—B 型人格类型,近年,人们研究来人格与工作压力关系时,常使用这种人格类型。 2.多元类型理论认为人格类型是由几种不同质的人格特性构成的。 包括: 气质类型学说、性格类型学说、阴阳五行说。气质类型学说(盖伦)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性格类型学说分为(斯普兰格):经济型(实业家)、理论型(科学家,思想家)、审美型(艺术家)、权力型(政客)、社会型(慈善家)、宗教型(方丈)。 3.八种人格类型及其特征分别是:思维外倾型,情感外倾型,感觉外倾型,直觉外倾型,思维内倾型,情感内倾型,感觉内倾型,直觉外倾型。思维外倾型,情感外倾型,感觉外倾型,直觉外倾型,思维内倾型,情感内倾型,感觉内倾型,直觉外倾型
你好老师,有这些词汇,是形容人格的?怎样把人格更好的具象化些?
你好老师,考取心里咨询师资格证,是不是和国家取消资格证性质一样的?会不会被社会质疑?
学员你好:问一下班主任老师
你好,老师如果自己的亲朋好友知道自己做心里咨询师,在日后他们有所需要,要和他们做咨询吗?还是推荐其他的心理咨询师?
学员你好:咨询不给熟人和朋友做
你好,老师如果自己的亲朋好友知道自己做心里咨询师,在日后他们有所需要,要和他们做咨询吗?还是推荐其他的心理咨询师?
老师,我做题的时候有一些不熟练,我把它收藏起来了,我想再拿出来单独做,不知道在哪里找到,辛苦老师了
学员你好:问一下班主任老师
老师可以帮忙理清一下吗
学员你好:“主我”是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客我”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老师,实操课就是目录里面已有的那些课程了吗
学员你好:问一下班主任老师
请问老师,考试必备资料这一份能发给我吗?我手机软件打不开
学员你好:联系班主任老师发给你
此疗法的咨询过程七阶段的特点和规律是什么?
学员你好: 1.来访者的态度疏远僵化阶段 来访者虽然来到咨询室主动求助,但是一般是抱着试探的态度,一开始无法打开心扉。 人虽然来了,态度上还是不愿主动寻求帮助的,觉得自己成长的责任,咨询师要占大部分,自己占小部分。在改变上,往往寻求自己过去相似的经验,行为模式固化,大部分采用非黑即白的绝对化思维。 2.来访者有所触动阶段 在这个阶段,来访者开始畅谈一些自我之外的话题,但仍不愿成为问题的主要负责人。3.来访者的袒露真我阶段 有所动容后,能够敞开自己,畅谈自己的过往,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没有太多保留。 但是,这个阶段的来访者,仍旧不能完全承认并接纳自己的感受,不愿为自己承担全部责任。比如坦诚自己的失望,但仍抵抗这种失望,希望咨询师替自己分担,不愿独自负担这份失落、失望。 4.来访者能够自由表达,但对当前情感有顾虑阶段 这一阶段的来访者能够自然地表达情感,对待自己能够做到真实、生动,能够意识到自己是对情绪负责的那个人,对经验与自我不一致,不能自洽一些新的认识,不能完全接纳自己,对自己存有顾虑。5.来访者能自由表达当时的个人情感,接纳自己的感受 到了这一阶段的来访者,已经能够完全敞开和接纳。他们与内部自我的交流也变得顺畅,最明显的特征是,从看谁都不顺眼到看谁都顺眼,能够理解别人和自己。意识到自己才是对自己情绪和行为的唯一责任人,越来越期待成为真实的自己。 6.来访者的自我与情感的协调一致 来到这个阶段的来访者,不管发生什么情况,不再对自己的感受否认、恐惧。能够明显体验到真实的自己,接纳自己,自我束缚感解除。 7.最终阶段,来访者不在意疗愈本身,完全获得自由 这一阶段,来访者已经不在意接纳与否,那些曾经的治疗过程和方法已经不重要,来访者已经自如地让自我与现实一致,保持自洽。 对自我的排斥越来越少,扭曲也越来越少,自我沟通顺畅,把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泛化到生活的其他领域,达到自我整合,变得灵活、自由、开放。
心理咨询师
美国ABNLP授证导师
美国催眠师协会授证导师
马来西亚MITA 国际治疗师协会理事
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十余年,选择了“从心开始”潜心于心理学的研习和分享,将NLP、催眠、精神分析、认知行为、叙事、短焦等各个流派中对沟通技巧、情绪管理、人际关系、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等有帮助的各项技巧和方法,融入到课程之中,提高现代人的个人效能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课程内容张驰有道。与学员互动性强、擅长利用现场学员的反应作为案例,进行有实质性的问题解决。
心理学硕士、副教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课题主持人,著有《契约意识:亲密关系的相处之道》。致力于心理咨询工作,目前咨询案例千余例。最擅长的讲课内容:普通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授课生动活泼,表达清晰准确,删繁就简,深受学员喜欢。
资深心理咨询师
绘画色彩治疗师
国际催眠治疗师
儿童游戏治疗师
中级社会工作师
企业EAP讲师
北京电视台特邀心理专家
北京邮电大学特聘心理老师
团中央青少年12355平台心理专家
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培训工作十余年,擅长情绪压力管理、人际沟通、家庭教育等培训主题。有多场培训经验,培训评估良好,受到培训单位和员工的好评。在陪训中充分运用非权威的参与式理念,以柔克刚,清静无为,顺其自然,通俗易懂。严谨中不乏幽默,平和中透出激情。用心理咨询师独特的视角在培训中助人自助,与学员共同感悟生活。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国家C级沙盘游戏治疗师
应用心理学学士学位
东方心理研究所专业进修
曾在多家机构担任心理咨询一线讲师及心理咨询相关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厚的实践经验,具备丰富的心理咨询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
擅长领域:个人比较檀长精神分析动力学派的咨询工作及沙盘绘画艺术治疗方向,擅长解决亲子教育及个人成长等方面的问题。
授课风格:条理清晰、娓娓道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深入浅出地讲解心理学基础理论的相关知识,将心理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效结合,让身边人更懂得如何灵活运用心理学,从而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国家人力资源管理师
国家企业培训师
国家心理咨询师
国家EAP咨询师
英国C&G国际培训师
上海交大教育集团组织心理官课程主导师
亚太EAP特聘心理导师
归心谷特聘领导力促动师、心理学导师
上海心理学会会员
浙江国际协同创新研究院、汇人商学院、新华都商学院特聘领导力讲师、心理导师
德瑞姆心理学院、林紫心理、众成心理、橙全心理、华大心理应用学院特聘讲师
李元春老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形式多,倡导行动力学习,体验学习,情境学习,在互动中激发学员感受,坚持行无言之教。实战经验丰富,获得客户高度认可。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亲子教育资深咨询师
女性婚恋情感资深咨询师
项目管理师
高级创新能力师
《心灵有约》常驻心理专家
吉林综艺文化频道的《如果爱》栏目全程情感专家
吉林省电台FM 976 《理子爱在心田》特邀亲子教育、婚恋专家
吉林广播电台《慧宇会健康》栏目的特邀心理专家
擅长个案咨询、子女教育咨询、婚恋情感咨询等,至今个案咨询时长超过1000小时,接受督导时数50小时以上。
自主研发育儿系列理论课、青春期家长解惑系列课等心理学应用相关精品课程,教学经验丰富,实战案例结合教学 ,幽默风趣,深受广大学员喜爱,学员遍布全国。
中国著名心理学家
各大高校心理学教授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
在个人心理健康、创新心理学、幽默心理学和青少年偶像崇拜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的研究,成绩斐然,先后在国内外的各类学术刊物上发布学术论文200余篇,影响深远。
讲课方式幽默通俗,和蔼可亲,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深受学员喜爱。
基础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心理学,包括:心理的实质和结构,心理学的体系和方法论问题,以及感知觉与注意,学习与记忆,思维与言语。情绪情感与动机意识,个性倾向性与能力、性格、气质等一些基本的心理现象及其有关的生物学基础。
社会心理学是指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及变化规律。在个体水平上进行研究的内容有:个体社会化过程,交往,言语发展,伙伴,家庭和居住环境及学校对个人的影响等。在社会群体水平上进行研究的内容有:群体交往结构、群体规范,态度、风俗习惯和文化等。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学科。个体心理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心理学主要包括婴儿、童年、青春期、中年期和老年心理发展变化等,其中儿童(含青少年)心理学又是发展心理学的主干内容
变态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异常,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动机和意志行为活动、智力和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帮助我们了解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健康心理学主要通过介绍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的相关概念,了解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及特点,在咨询师心中建立一个区分标准,在咨询中对来访者更好的进行调整和干预。
心理测量学就是学习相关的测量学理论及方法,对求助者的智力、能力、人格、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测量,从而为心理咨询、诊断提供决策依据。
咨询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咨询的过程、原则、技巧和方法,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指导生活实践。通过这个学习可以帮助咨询师了解更多的心理咨询知识,从而为后续的实操学习打下基础。
叙事治疗是后现代的心理治疗技术之一,它的理念是认为人是由故事构成的,有主线故事,有支线故事,每个人都在演绎着自己的故事,而心理问题的发生,通常存在于人生故事当中,所以疗愈也需要在故事中完成。
萨提亚提出家庭治疗,她认为人是一个家庭的组成部分,要改变人,就需要改变他的家庭系统,所有的疗愈是整个家庭的疗愈。通过学习,可以了解家庭治疗的理念、方法、技术等。
焦点解决短期疗法讲述如何用正向的、朝向未来的、朝向目标解决问题的积极观点,来促使改变的发生,避免局限于探求原因或是问题取向的讨论。
催眠疗法是催眠师通过某些方法,让来访者进入一种高度被暗示的状态,并通过催眠技术,把暗示直接植入来访者的潜意识,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技术。
一沙一世界,沙盘游戏疗法主要讲述沙盘游戏的方法、特点及作用和在青少年咨询、家庭关系咨询各个方面的应用。
OH卡牌是一种奇妙的心理投射测试工具,通过88张图像卡和88张文字卡的组合,通过各种方式的投射,让来访者重新认知自我、疗愈创伤。
绘画者在绘画的创作过程中,通过绘画工具,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绘画解读受访者的心灵密码,透析深度困扰人们的“症结”,从而对症解题,让受访者在一定的时间内得到帮助和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