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中学时,有一篇课文是关汉卿的戏剧,有这么一句话: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再结合关汉卿的经历和成就,正好应了那句话,那些打不倒我的,终将使我强大。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关汉卿这人心理韧性十足,就像是打不倒的小强。

但现在很多人却缺少这种韧性,遇到困难容易退缩,甚至是放弃自己的生命。比如河北货车司机因北斗掉线,被罚款2000元,服毒自尽。海南41岁身穿西装的中年男人在公园里上吊自杀,遗言是不要救我,我是自杀。

他们的离去也许都有这样那样不得已的理由,但不可否认,跟心理韧性不足,抗压能力太低有关。

心理韧性指的是人们在遇到困难、逆境、创伤、灾难等重大的压力源时,能够良好应对的过程,它可以帮助人们恢复原状,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长。心理韧性是所有人都能够具备的一项能力,是幸福人生的底层逻辑,是可以从小培养的。

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院安妮在《心理韧性:如何培养内心强大的孩子》一书中,创造性地把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综合起来,提出了自己的“TOUGHEN UP”强悍化模型,包含提升孩子心理韧性的九种能力。

书中融合了学者、妈妈和朋友三种视角,用真实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案例来告诉我们提升孩子的心理韧性,让孩子拥有挫折打不倒的力量,拥有美好幸福的人生。

01

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是人生成功的基石

我们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无法满足我们期待的事情。这个时候,有的人选择硬刚,结果碰得头破血流;有的人选择逃避,逃回家庭,逃回自己的小世界;还有的人选择了抱怨,抱怨他人,抱怨工作,抱怨社会。

很明显,这些应对方式都无法让我们获得幸福,更不用说获得成功了。

所以,养育孩子,首先应该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网上有个笑话,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刚出生大概觉得自己的孩子未来是可以改变世界的,等到了孩子大学毕业了,对孩子的期望就变成了赶快结婚生娃,找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

成为一个幸福的普通人,是大多数人能够实现的目标,很多时候也是我们想要过上或者正在过的生活,比如,做一份普通的工作,钱多事少离家近,有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节假日可以去探望父母享受天伦之乐。

至于其他的天赋追求,事业有成,自我实现,则是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升级的。

但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往往搞反了。小时候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比如要学习好,要才艺出众,甚至要光宗耀祖,最典型的就是那些使劲“鸡娃”的父母,关注点仅限于孩子的学习和才艺,只要学习好,其他都可以不用管,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则关注的更少。

等到孩子成年了,无奈之下,才会承认自己的孩子其实跟自己一样,是个普通人。但这个时候再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往往已经晚了。就像有的父母等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了,对孩子的唯一希望是:活着就好。

成为一个幸福的普通人,最不能缺少的素质就是,心理韧性。

试想一下,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种的人,各种各样的事,很多是无法满足我们的期待,我们不得不选择妥协的。这种妥协的能力,从苦难中恢复过来的能力就是心理韧性。这种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是需要从小培养的。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怎么宠都没关系,关起家门来,愿意怎么惯着就怎么惯着,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都是可以的,因为这是自己小家的事情。只要不影响别人,那就无所谓。

但一旦走出了家门,孩子就面临着各种规则,比如,不能打小朋友,不能抢别人的东西,不能破坏公物,要遵守交通规则等等。这些规则,都是需要去遵守的。

如果一个孩子,父母没有给他培养出规则意识,那当然对面规则时,可能就会随心所欲。但有句话不好听,但绝对真实:社会不是你妈,不会惯着你。

等到孩子再大一点,他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竞争,比如考试成绩,工作业绩,有升学的压力,赚钱的压力,养家的压力,处理各种复杂人际关系的压力,甚至是见识到人性的黑暗,自己的无能力为等等。这个时候,就需要孩子能够在压力下,首先不被压垮,能够良好地应对各种压力,然后能够重整内心的平衡,获得成长。

心理韧性强的人,能够掌握一些应对问题的方法,通过思考和行为去解决问题。他们不是没有压力,焦虑和沮丧,而是懂得如何去调节和应对,不让负面情绪压垮自己,能够从容地处理危机。

所以,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抗压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的人,会过得更幸福,更好地参与家庭和社会生活,也更容易获得成功。

02

做成长型父母,

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环境,就像是孩子的心理大后方,让孩子在遇到挫折压力的时候,知道TA永远是有退路的。

首先,我们来说说,父母之前关系融洽,父母本身情绪稳定,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

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TA呆的最多的地方,家庭的氛围会直接影响孩子应对冲突的方式。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会照着父母来学习。

精神分析佛洛依德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在六岁之前就已经定型了,剩下的都是强迫性的重复。

比如,夫妻之间有冲突。如果能够坐下来,心平气和的说出自己的需求,坦诚的交换意见,尊重双方的差异性,即便不能说以后完全没有冲突,但家庭的氛围总的来说是平和的,是建设性的,孩子也能够从中学到,面对不同的意见,该怎么去处理。

再想一下,如果面对冲突,两个人针尖对麦芒,互不相让,都希望对方听自己的,如果不能满意,就一直争吵,那孩子学到的,就是面对冲突,只有吵架一个途径,而这个途径往往无法达成目标。

这些年,随着网络的发达,我们也看到了很多所谓的“熊孩子”,这些孩子多半不会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在他人无法满足自己需求的时候,就会直接伤害他人。但就像前面说的,社会不会惯着你,总是会受挫的。

很多网友也在感叹,现在为人父母的门槛太低了,以后当父母要先考个合格证才能上岗。

当父母会不会真的需要合格证我不知道,但做一个成长型的父母还是必须的。毕竟,孩子是站在我们的肩膀上的。

03

为孩子接种“心理疫苗”,

提升应对压力的能力

孩子之所以被称为孩子,是因为他们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他们需要父母的教导,需要父母帮他们提升适应社会和应对压力的技能和能力,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接种“心理疫苗”。

首先,要让孩子体会到挫折感。

作为大人,我们都知道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很多我们无能为力的事情。但很多人,其实是通过自己摸爬滚打,被社会毒打慢慢接受的。

对于孩子,我们要从小让TA适当的体验挫折感,在体验挫折中学会如何应对挫折,这样TA才能在未来面对挫败的时候,不至于直接被打趴下。

父母可以带着孩子玩一些游戏,有意识地让孩子体验到失败的感觉,或者是不会一下子成功的游戏,比如桌面游戏,电子游戏,户外挑战等。

对于孩子的要求,不能全部满足,要适当地延时满足。比如,孩子要玩具,但家里已经有很多玩具,可以给孩子说,要玩具可以,但要等一段时间,等你过生日,或者过儿童节之类的。

同时父母要舍得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体验沮丧的感觉。比如,孩子早上不起床,家长也叫过了,那就不要一遍一遍地叫,甚至是掀了被子的叫,而是由孩子决定他啥时候起床。至于迟到了,迟到一次两次并不会影响学习成绩,但可以让孩子体会到被老师批评的感觉。

其次,不要过度地保护和干预孩子。

很多家长不相信孩子有足够的能力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一看到孩子遇到困难就想上手直接帮孩子解决掉。其实,这样的做法是剥夺了孩子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孩子遇到挑战的时候,家长要做的是,接受孩子的不适,同时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相信他能解决。也要让孩子知道,如果挑战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要记得寻求外界的支持,而父母会永远为他提供支持。这样会让孩子放手大胆地去尝试。

最后,家长要教孩子应对问题和挑战的技巧。

虽然说我们要相信孩子的能力,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智力,体力,能力都可能不足以应对面临的挑战,如果任由孩子自己去摸索,孩子不知道怎么处理,也会感到焦虑,时间长了,就会畏畏缩缩的。所以,家长一定要承担起教孩子方法技巧的责任。

比如,孩子情绪不好,家长可以教孩子去识别和表达情绪。当孩子遇事冲动时,家长可以教孩子通过数数或者深呼吸来平静的技巧。遇到孩子搞不定的问题,在征求孩子意见之后,家长可以给孩子提出一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养育孩子,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对孩子一生幸福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孩子如何去应对自己所遇到的冲突,难题,苦难等等,这就需要孩子有足够的心理韧性,才能在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能够调试心理,从容应对。

在这本书《心理韧性:如何培养内心强大的孩子》一书中,作者给出了详细的提升心理韧性的九大能力的方法,每一章都分别介绍了为什么这种能力对心理韧性很重要,这种能力的含义是什么,以及父母们最关注的如何培养这种能力。本书还提供了很多的表格,具体的练习等,是一本很实用的工具书。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首先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然后去寻求事业的成功,自我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