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位妈妈非常无奈地和我讲述她的儿子在幼儿园的表现。

“他一直和老师对抗,大吵大闹,推老师,老是大哭。”

她还给我看了孩子在幼儿园的视频。

在其中,我看到一个暴躁又无助的孩子,被老师重重地推回到椅子上。

老师还把他的小床移到角落孤立他。

这位妈妈又痛心又难过,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好像越是惩罚他,他就越来越变本加厉。”

这到底是怎么了呢?

这个孩子接受到的惩罚对改善他的行为没有任何帮助。其实,这样的情况在家庭中更加多见。

你打过孩子吗?

很多家长都会这样埋怨自己的孩子:

有时候他太皮了,我气不打一处来,被我拉起来就是一顿屁股。

我们家那个,不听话起来要把房子都拆了,简直无法无天,非要逼我动手。

早上起床磨磨蹭蹭,被我一把耳朵一路拎到学校,才算老实。

听起来,很多孩子都挨过打,很多父母自己小时候也被打过。

但是,打孩子管用吗?

有父母说:其实不管用,但也总能管用那么一会。

而实际上,打孩子不仅是一种会让父母上瘾的惩罚,而且是一种恶性循环。因为孩子无法从中学到什么,反而会将犯错和被惩罚的循环无限延伸下去。

打孩子的父母,是想给孩子一点教训。

但事实上,这种被教训的事实无法被整合的孩子的超我之中。

如果下次又要犯错,被打的经验是否会起到警告的作用?可能会。但这种控制冲动的机动是源于对外界权威和惩罚的恐惧。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超我是非常脆弱的。

相反,孩子会觉得,只要自己的行为不被发现,就可以逃过挨打的结果。所以,在权衡完快乐和痛苦的风险之后,他有可能做了再说。

所以,打孩子的行为属于外部控制系统,但真正能让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的,是心中有位“警察”。

另外,挨打可能会加剧孩子犯错,因为接受惩罚可能会抵消孩子犯过错之后的负罪感。

如果孩子在犯了错之后挨打,那他就可以避免为自己的不良行为而感到内疚。甚至有时候,有些孩子会让人感觉到自己在“讨打”。

有一个6岁的小男孩,家里是开烧鸭店的。他经常偷拿家里的零钱去买零食吃。

几个月后被发现了,但他没有表现出内疚感和焦虑。相反,每次偷完钱后,他甚至会用一些让人恼火的小伎俩去激惹父亲,结果往往换来一顿打。

在孩子的潜意识中,父母的“打”可以让他欠下的“账”一笔勾销。这样的孩子往往更不能打。

为什么有些惩罚没有用?

但还是会有些父母说:“我小时候也经常挨打,但并没有什么影响啊。”

孩子超我的发展是通过强烈的爱而获得的。如果父母与孩子之间本身的情感联结足够牢固,被打屁股并不会破坏亲子关系。

但是,打屁股的行为虽然不会阻碍孩子获得道德感,也不会促进道德感的发展。

除了打屁股,还有些父母会通过剥夺孩子某种特权来达到惩罚的目的。

比如说,孩子做作业拖拉,父母可能会非常生气,并做出这样的惩罚:“周末不许去游乐园。”

但是,孩子并没有办法从行为和结果之间找到逻辑关系和必然联系。

如果要惩罚孩子,必须是因为孩子的不当行为导致的不良后果,而不是教育者对孩子的报复和反击。

还有的父母,会给予孩子过大的惩罚。

比如对于大吵大闹、不肯消停的孩子,有些父母可能会说:“回自己房间里去,到晚饭时间才能出来。”

可是,如果到晚饭前还有两三个小时要度过,这个惩罚就超出了孩子能承受的范围了。而且这样的惩罚往往会招致孩子内心的抵触和敌意,有可能会让他变本加厉地想着如何报复父母,而不是反思自己的行为。

怎么惩罚才有用?

家长需要时刻记住,惩罚孩子的目的是给予教训和纠正行为,而不是其他目的。

所以,真正合理和高明的惩罚,因为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需要在行为和惩罚之间建立起逻辑关系。

就像一开始说过的那个幼儿园的小朋友,他在幼儿园不停吵闹、影响了其他孩子,结果遭到了老师的粗暴对待,甚至用孤立他的方式去惩罚他。

结果这个孩子的吵闹和对抗更加严重。

家长通常会通过剥夺孩子最在意的权利来实施惩罚。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见:

考试没考好,取消孩子半个月的零花钱。

在学校和小朋友打架了,让孩子连续打扫一个星期的卫生。

上课老是讲话开小差,罚孩子不能去上他最喜欢的画画课。

他们的行为和后果之间没有逻辑关系,这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无法从中学到任何东西。

其次,要注意惩罚的力度。

惩罚到什么时候应该停止?准确地说,等到孩子的负面行为消退即可。

比如说,对于前面那个因吵闹而被父母关禁闭的孩子,什么时候应该放他出来呢?如果他进自己房间后,用5分钟或10分钟的时间恢复了理智和安静,不会再影响到别人了,就可以让他从房间出来了。

同时,跟孩子讲道理要等他发完脾气。

等孩子恢复了一部分的理智、能够平静审视自己的行为之后再来和孩子讲道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一再重复批评孩子的错误,或是再去掀起一场争吵。当孩子能够平静审视自己的行为时,已经离自我控制的能力进了一大步。

最后,任何惩罚的前提,都需要建立在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前提之上。

有些父母惩罚孩子,只是因为自己心情不好,找个出气桶。还有些孩子,无论怎么被惩罚,都一样顽劣、脾性不改。

如果是这样的情况,可能存在长期的管教问题和不良的互动模式,有可能需要咨询专业人士。

孩子虽然是个小小的生命,却也是一本难懂的书。对待孩子的一切,父母都需要保持学习,保持成长。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学习交流之用。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